王元萍
【摘要】立足于小學《〖HJ1.3mm〗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其存在的突出問題,接著又結合具體實例探討了有效的應對策略,旨在于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效益及其質量,讓學生們從中得到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熏陶與感染,進而推動其更好地進步與成長。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問題? 策略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學生們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其課程設置的本質目的在于讓學生們從小獲得良好的道德品質熏陶與法治意識的培養,從而為學生們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成長為高素質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有效性一直以來備受矚目與關注。身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我卻敏銳地發現這一學科教學之中存在著諸多突出的問題,導致該學科實際教學效益及其質量不容樂觀,如此一來,培養學生們良好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的預期目的便在很大程度上流于了形式。針對此,我立足這些突出問題進行了大量探索,初步得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與方式方法,旨在于切實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效益,讓我們的學生們更多的獲得成長與進步的正能量。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教學脫離生活實際,照本宣科式傾向明顯
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不少教師們習慣于依賴教材,教材上有哪些內容,自己便講解哪些內容,教材上的順序是什么,自己便按照什么順序講解給學生們,這種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顯然使得《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僅僅停留在教材的理論層面,卻未能聯系小學階段學生們的社會生活實際進行創造性地教學與講解。導致的后果便是學生們像聽“天書”一般,卻沒有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其實蘊含于自己的社會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學生們更談不上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靈活的實踐運用了。
(二)課堂師生互動較少,良好學習氛圍未形成
認真觀察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際,我們還可以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即很多時候都是教師們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解具體的知識,學生們則各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聆聽,自始至終,師生間正常的互動少之又少。一節課下來,教師們難以清晰地了解與判斷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當然也難以有針對性地調整自身后續的教學方案,學生們只能聆聽也倍感《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枯燥乏味,難以全身心的融入到具體學習活動之中,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因此未能形成。試想,這樣的教學效果又如何能得到充足的保障呢?
(三)未能尊重學生實際,實行統一的教學
在觀察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即教師們很少會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教學引導,很多時候都是教師用同一套教學方案面向全班眾多學生集中進行授課,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未被充分考慮到其中,這就很容易導致“好學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下”的尷尬局面。此種狀態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際效果自然不容樂觀。這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
(四)給予學生較少肯定,學生學習熱情較低迷
在相當一部分老師看來,只要將自己應當完成的教學計劃定時完成就可以了,不用考慮學生們實際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與體驗,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教育理念。在這種錯誤理念的引導下,教師們很少會給予學生們《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活動以充分的肯定、賞識與激勵,學生們感受不到來自教師的關注,也便難以從中體驗到該學科學習帶來的成功感與快樂感,久而久之,其便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這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應對策略
(一)立足學生生活實際,實施生活化教學
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將回歸于生活。這是生活化教育理念的重要來源基礎。由此出發,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當積極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以此為學生們創設一種熟悉的、親切的學習氛圍,在讓其感受到所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有用性的同時能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認知與理解所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安全記心上”這一節知識時,我便向學生們列舉了現實生活中大量常見的現象,像起著電車的行人無視面前的紅燈闖紅燈的行為、自行車逆行穿梭在車流中的行為、跨越欄桿只為最快到達對面的行為、在馬路上踢足球的行為、起著自行車卻雙手離開車把還比賽看誰堅持時間長的行為、在結了薄薄的一層冰上滑冰的行為,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們日常生活中見到他人去做或者自己也曾經做過的一些行為,因此,當我列舉出來之后,就在無形中拉近了我們《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學生們日常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以此為基礎,學生們會意識到原來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現象本身就蘊含著我們《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由此,他們不再會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念經”式的無用學科。相反,該學科學到的知識都能更好地指導自身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學生們在學習了知識的同時也樹立了端正的學科學習理念,這一舉多得的良好教學效果的獲得便是我們立足學生生活實際,實施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二)加強課堂師生互動,營造好學習氛圍
正常的師生互動是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優質的師生互動中,我們教師將了解學生們的實際掌握情況,而我們的學生也能同在教師的互動中集中自身的注意力,拉近同教師的關系,這都將使得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的氛圍分外融洽而愉悅,同時也推動獲得更高質量的課堂教與學效果。
對此,我自身的教育實踐便可以對此作出充分詮釋。例如,在教學“我很誠實”這一節內容時,我并沒有僅僅只是自己在講,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加強了同學生們的互動。我首先提出問題:“誠實和說謊兩者之間,你喜歡哪一種呢”。這一問題非常簡單,學生們很容易便能得出“喜歡誠實”的答案。以此為基礎,我進一步加大提問的難度,向學生們設置了如下的問題“假設期末考試沒考好,老師要求家長簽字,你會怎么做呢?是勇敢告訴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簽字?還是偷偷告訴表哥,讓表哥模仿爸爸或者媽媽的自己在成績單上簽字?”雖然學生們都喜歡“誠實”,但是具體到了實際情境中他們會如何做呢,這一問題便將學生們置于了這一情境之中,促使著他們進行思考與探索。學生們需要針對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認識與看法,如此一來,他們的學習注意力得到了空前集中,也更愿意在我的帶領下去對“誠實”和“說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課堂氛圍得以融洽和愉悅不說,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也將得以充足的保障。加強課堂師生互動,營造好學習氛圍之于我們教師做好《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工作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證明。
(三)貫徹因材施教理念,實施分層次教學
不同的學生有著截然不同的學習基礎,自然也便有了不盡相同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像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為薄弱,他們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理解教師所講解的知識,有的學生學習基礎較為扎實,很容易便能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同時他們渴求進一步的深入學習。針對這一期實際情況,我認為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當積極貫徹與落實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據學生們不同的層次與水平予以他們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與引導。
例如,在教學“我的家在這里”這一節知識時,我將根據班上不同的學生們制定了略有差異的教學目標。如針對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他們只需了解“家”的概念,并能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家”在哪里即可;針對學習基礎中等的學生,他們除了要了解“家”是什么之外,更要能從實際情況出發將自己所熟悉的家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等親切的事物進行講解與闡述;至于學習基礎扎實的學生,他們要嘗試著用兒歌創編、作文寫作等方式夸一夸自己的家。這樣一來,不同的教學目標便很好地契合了每一層次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使得他們都能通過“我的家在這里”這一節知識的學習搭建起對“家”喜愛的平臺,從而愛家、護家。側重點雖然有所不同,但是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的設定卻很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與發展”的教育理念,其教學效果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四)給予學生積極賞識,維持學生學習熱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渴望外界投來的賞識目光,并能切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功感。由小學階段學生的這一實際心理特征出發,學科教師有必要在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挖掘學生們身上綻放出的閃光點,予以學生們積極的賞識,并在恰當的時機予以學生們積極的肯定與鼓勵,這對于喚醒與維持學生們的《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熱情,讓他們懷揣興趣與積極性更加努力地投入到《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之中將奠定重要的情感基礎。
以我自身為例,每當學生們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正確回答問題、考試中取得理想的分數等時我都會予以學生們積極的表揚與肯定,接受到鼓勵的學生們會從中大受鼓舞,日后以更飽滿的熱情積極學習;而其他學生們也會以此為榜樣,不斷督促自己認真學習以求獲得來自教師的肯定與鼓勵。這樣一來,整個班級就形成了你追我趕、積極求學的良好學習氛圍。學生們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熱情具備了,全身心的融入自然能獲取高質量的學習效果。
三、結束語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益及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們端正價值觀、良好行為習慣、完善法治意識等的形成與樹立,因此,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一定要立足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積極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找出既符合自身教學實際同時又契合學生們實際需求的有效教育教學方法及其策略,這樣我們的學科教學效益才能得到充足的保障,我們的學生們也能從中汲取成長的營養,繼而朝著燦爛的未來邁步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敏捷,郭艷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活化”[J].吉林教育,2018,(12) :51.
[2]高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教書育人,2018,(34) :25.
[3]何克健.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2018,(01) :203.
[4]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07)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