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紅 韓慶偉
摘 要:在初中階段,歷史教學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通過歷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與世界的發展歷程,對歷史的風云變幻、人事變遷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使學生豐富自我的必由之路,然而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卻常常被學生詬病過于枯燥無味,具體表現在教師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率低下、課堂氛圍不佳等方面,使得預期的教學計劃難以順利推進。為了能夠幫助到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活動,文章將重點探討歷史故事在實際教學當中的應用前景并給出方法。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靈活運用
由于學科的特性以及教師教學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很少有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歡歷史學習,但并不意味著歷史學習就不重要。學生在升入高中以后將面臨學科分流的選擇問題,如果說沒能在初中階段給自己打好基礎,那么到時候就容易陷入被動局面。況且很難說一個接受過教育的學生卻對本國以及世界的發展歷程沒有大致的了解是合理的,可以說,歷史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人文素養補充是其成長與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實施的選擇原則及展現重要性
相信有過初中歷史教學經驗的教師都能體會到歷史教學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所占比重是何等的小,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歷史在中考或者高考中所占的分數比重并不小于物理、化學等學科,而且自始至終都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必修課,但是顯然在這一學科中的教育資源投入和公眾注意力都遠不如其他學科,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之初就沒有端正其心態,這也就從側面凸顯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入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一)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實施的選擇原則
現在提倡在歷史教學當中加入歷史故事是不是說明過去沒有類似的教學嘗試呢?實際上不是的。在過去也曾經有類似的教學嘗試,但無一例外都沒能取得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沒能明確歷史故事講授的原則。首先,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故事講授時要盡可能地做好課前準備,確保故事的真實性。過去,教師在課上引用歷史故事往往源自曇花一現的靈感爆發,因此依賴于教師的個人記憶,然而這種記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遺漏和誤差,而這一時期的學生對于細節的把控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經過學生的查證,教師所講述的故事與事實存在比較大的出入,那么不僅原本預期的教學效果無法發揮,就連教師自己的形象也可能受損,因此,秉持著負責的態度,教師要在選取歷史故事時做足功課,盡量避免出現錯誤。其次,教師在選擇歷史故事題材時要盡可能地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眾所周知,在許多學生的固有印象中,歷史與枯燥之間是畫等號的,因此在課上學習時不自覺地就會游離于課堂之外。歷史故事的引用就是為了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希望能夠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說教師只是從學術角度出發而不考慮趣味性的話,不僅沒能改變學生對于歷史課的固有印象,反倒是一定程度上的雪上加霜。最后,教師在選取歷史故事時要緊緊貼合所教授的內容主體,不能為了使用歷史故事而使用歷史故事,通過在教學時引用具有針對性的歷史故事可以起到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師說出一個與課堂內容毫不相干的故事,那么很容易陷入尷尬境地。
(二)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實施的重要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取得了全所未有的突破,尤其是以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浪潮席卷了全球的生產和生活領域,不少工廠已經不需要雇傭工人,而是憑借全自動、智能化的機器人來進行操作,不僅方便快捷而且很少失誤,為此,許許多多低端的崗位被取代、取消。人們的生活也處處可見科技的影子,且不說人工智能在人們生活中的滲透,當下人們對于手機的強烈依賴就足以讓人擔憂,不少社會名流出面呼吁人們警惕科技的發展最終反噬人類的可能性,并拋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科技的發展究竟是讓技術成了人的奴隸,還是說反過來,人成了被技術左右的奴隸。破除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便是回歸人文主義,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己與科技的關系,為此必須重視歷史教學的開展。在新出臺的課程標準改革方案當中著重提到了歷史改革的必要性,并給出了幾點方法指導,其中一點便是引入更多的歷史故事。歷史故事與教材內容相比更加的豐富多彩,首先,歷史故事不必拘泥于課程框架的限制,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供選擇。其次,歷史故事更加的生動活潑,對于單一事件和人物的介紹也更加的詳細,可以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補充。更重要的是,歷史故事的引入有望改變歷史課程在學生心目中的固有印象,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引申思維,與課程內容串聯之后可以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
二、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實施的具體措施
歷史故事的引用雖然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所在,但并不是說教師一拿來用就能取得明顯的效果,作為學生,應當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不要用固有思維去看待歷史教學,而是要時刻保持專注,盡可能地獲取知識,并且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而教師則要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做好故事的選取工作,并且要保持耐心,不要苛求在短時間內就取得明顯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歷史故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其未來成長與發展打好基礎。歷史教學的成功離不開正確的教學策略,以下是具體的方法介紹。
(一)歷史故事導入新課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過去歷史最為人詬病的便是內容的枯燥無味,的確,歷史發展的史實是固定的,教師再怎么講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變,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歷史故事為課程教學導入新的教學內容。首先,教師在準備歷史故事時要著重選擇那些可以作為課程內容延伸的故事而不是與課本內容產生重復,除此以外教師在講授故事時也要適當地留下懸念供學生想象和思考,利用歷史故事做好前期的鋪墊以及中后期的加深理解工作。教師可以在學生當中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問卷,收集學生的意見來了解其興趣所在,然后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選擇合適的故事。
(二)講故事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前文提到,歷史課程的課時本來就極為有限,每節課的教學節奏也非常的緊密,因此不可能讓講授故事的環節占用太多的時間。一節課大約是四十五分鐘,學生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往往課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狀態就開始下滑,精神狀態也出現游離于課堂之外的狀況,這時便是教師講故事的最好時機,通過講故事可以讓這一部分精神渙散的學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不僅如此,還可以讓教師和學生適當休息,古人云“寬嚴相濟”,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如果說全程都保持高壓、高速的教學節奏,那么不僅學生難以承受,就連教師本身也會感到疲憊不堪,借助講故事可以給教師和學生調整自己的緩沖時間。除了在學生精神渙散時講授故事以外,如果學生學習狀態火熱,對于教師的問題反饋非常及時甚至渴望獲取更多知識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適當地講授幾個歷史的小故事,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其不至于過分緊張。然而也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教師在實際應用當中嘗到了歷史故事講授的甜頭,便忘記了原則,沒有考慮講授故事的節奏和頻率,甚至于每節課上都要講多個故事,不僅占用了過多的教學時間,也會讓學生對課程專業性產生質疑,除此以外還會讓學生對故事產生依賴和挑剔心理,如果這節課教師沒能準備故事或者準備的故事不夠多,那么學生的精神狀態的渙散就會比以往來得更快更嚴重,而教師為了迎合學生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準備故事的素材,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教師講授歷史故事應當點到為止,不必過多依賴故事的作用,而是將其作為教學內容的輔助,絕對不可以喧賓奪主。
(三)講故事要富有技巧
故事的價值就在于其趣味性,與一般的聊天有別,故事往往有著嚴密的結構和活潑的語言,以及生動的劇情,借助一些技巧可以讓故事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秘密法寶。如果教師還是像講授教材那樣照本宣科地誦讀故事,不僅學生很難提起興趣,就連教師自己也會很難忍受。為了能夠幫助學生融入故事當中,教師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注意:首先教師在講授故事時,語言要簡短明了而不要拖拖沓沓。課堂時間非常寶貴,故事再好也不是課堂的主旋律,因此,教師要用最簡短的話語描述出故事的大結構,讓學生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到故事的大體內容,如果教師把一個原本簡短的故事講述得過于復雜,不僅學生會感覺無聊,而且可能難以理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次,講授故事的語言要盡可能的生動活潑。上文提到,故事與課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語言活潑生動,可以調動聆聽者的情緒,如果教師可以適當地對語言進行組織,把故事講得盡可能的生動,那么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很容易得到集中,教學效率也會成倍的提高。反之,如果教師還是用自己日常的大白話來講授,那么會浪費原本有趣的故事。最后教師要對語調進行有意識的調整,適當情況下還可以配合肢體和表情。看過說書表演的人都知道,相聲之類的語言藝術絕對不可能用一種語調來說,如果全程只用穩定的一種語調來講授,不僅不會讓學生專注,反倒具有了催眠作用。講授故事時最忌教師像個木頭一樣呆在原地,況且單憑口授其調動情緒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因此,教師在講到精彩之處時可以適當調動自己的肢體和表情語言幫助提升語言的感染力,這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去借鑒一些語言表演藝術的例子。
三、 總結
歷史雖然看上去好像比較死板、枯燥,實則不然。通過歷史學習可以窺見人類成千上萬年走過的道路,一方面從衰敗中吸取教訓,另一方面也從興盛中學習經驗。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偶然的,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環環相扣、緊密聯系的,學生如果能夠深入其中,便可以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所在。作為教師應當主動在實際教學中引入更多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激發興趣。
參考文獻:
[1]顧忠華,束鵬芳.例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三維歷史空間[J].歷史教學問題,2020(4):151-153.
[2]姬曉燦,高懷舉.初中歷史統編教材課前導語的理、據、料[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0(6):85-88.
[3]周云華.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優化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9(6):65-70.
作者簡介:
張志紅,山東省濟寧市,山東省泗水縣泉林初級中學;
韓慶偉,山東省濟寧市,山東省泗水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