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吉娟
【摘 要】從基本的解剖學結構特征角度展開分析,人體的頸部具備著較為復雜的解剖層次結構,在針對頸部動脈血管組織開展CT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過程中,合理開展檢查設備技術參數的設置與調整工作,并且規范開展影像學檢查結果的分析處理工作,對于支持和確保相關臨床工作開展過程中順利獲取到最佳預期效果具備重要意義。本文圍繞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技術的現狀論題,擇取兩個具體方面展開了簡要闡釋。
【關鍵詞】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技術;發展現狀;探討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從基本的技術特點角度展開分析,螺旋CT(spiral CT,SCT)掃描機設備中引入運用了電刷技術和滑環技術,其球管技術組件的熱容量參數水平較高,對探測器技術組件能夠展示出較高水平的信號轉換率,為頸動脈CT血管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過程的高效優質完成創造支持條件。從實際化的應用過程角度展開闡釋分析,螺旋CT掃描機設備的主要技術缺點,在于其在Z軸方向之上的空間分辨能力表現較差,其在開展頸動脈CT血管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過程中,通常只能將檢查過程中的圖像覆蓋范圍局限在人體內部頸動脈血管組織分叉水平的某個小段。對照而言,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掃描機設備能夠在開展一次性掃描旋轉技術操作環節過程中,同時收集獲取到來源于多個不同層面之上的影像學檢查結果,其本身在時間分辨力層面、空間分辨力層面,以及密度分辨力層面所具備的技術性能優勢,能夠為頸動脈CT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的高效優質組織開展創造支持條件。有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將會圍繞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技術的現狀論題,展開簡要闡釋。
1 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中對比劑使用參數的選擇思路
1.1 對比劑濃度 在頸動脈CT血管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開展過程中,想要確保處于頸部動脈血管組織軸流內部的對比劑物質維持在較高濃度狀態,通常有兩種技術處理思路,其一是加快對比劑物質的注射速率,其二是選擇運用具備較高水平濃度參數的對比劑物質[1]。從實際應用狀態角度展開闡釋分析,加快對比劑物質注射速度的技術操作思路的運用,通常會受到患者心臟器官功能狀態因素,以及血管組織生理表現狀態因素的影響,且對于老年期患者而言,由于其血管組織結構極易發生硬化破裂問題,其極易發生對比劑物質體內滲漏問題,繼而造成實際開展的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難以獲取到良好效果。與此同時,提升對比劑物質的注射速率,還必須面對最高速率參數設置值的限制作用。而高濃度對比劑物質的運用,能夠有效規避上述技術處理思路之中存在的缺點和局限性,支持和確保實際開展的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能夠相對順利地獲取到良好預期效果。
1.2 對比劑的注射速率 在頸動脈CT血管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開展過程中,頸部動脈血管組織中對比劑物質的強化峰值從根本上是經由對比劑物質的注射速率加以決定的。在開展一般性血管成像影像學檢查過程中,通常應當將動脈血管組織的CT值提高到110.00HU以上,繼而在此基礎上才能順利獲取到具備較好質量表現狀態的MP重組影像檢查結果[2]。在實際組織開展針對頸部動脈血管組織的CTA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過程中,由于人體內部的頸部組織解剖結構較為復雜,且頸部動脈血管組織內部的血液流動速度較快,因此該項影像學檢查過程中對對比劑物質注射速率參數的要求,通常顯著高于一般性血管CTA影像學檢查處理過程。
2 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的后處理技術
在影像醫學臨床實踐領域具備廣泛應用空間的多層螺旋CT影像學檢查技術,正在解決處置頸部動脈血管長軸覆蓋范圍與空間分辨力矛盾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頸部動脈血管組織大范圍CTA影像學檢查活動的優質有序開展創造了支持條件[3]。在原始性影像學檢查數據信息采集獲取之后,借由對原始性影像檢查結果開展間隔處理,能夠建構形成一系列具備部分重疊特點的橫斷面影像結果,繼而能夠較為有效地減少部分性容積效應的發生數量,改善提升重組處理影像結果的光滑度,而在實際開展的圖像處理技術環節過程中,應當將重組間隔設置在層厚參數的30.00%-50.00%水平之上,繼而不僅能有效改善提升影像處理結果的質量水平,還能節約計算機設備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內存,縮減檢查影像結果在重組處理過程中所經歷的時間間隔[4]。
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在頸動脈CT血管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結束后,應當結合臨床疾病的檢查診斷工作需要,針對性開展檢查圖像結果的處理工作環節[5]。
結語:圍繞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技術的現狀論題,本文擇取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中對比劑使用參數的選擇思路,以及頸動脈CT血管成像檢查的后處理技術,兩個具體方面展開了簡要的闡釋分析,旨在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我國醫學影像學事業發展領域的相關從業人員,創造和提供有效且扎實的工作實踐經驗參考支持條件。在頸部動脈血管組織CT成像影像學檢查技術活動的具體開展過程中,合理做好檢查設備的運行技術參照設置和調整工作,并做好針對檢查過程中獲取的圖像數據信息結果的技術處理工作,對于確保頸部動脈血管組織CT血管成像影像學檢查結果發揮其最優化的綜合使用價值具備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李婷,林雁潮,王瑤,等.頸部血管超聲、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9,35(12):2005-2009.
萬楊莉,卓兵芝,王勇.CT腦灌注成像和CT頭頸部血管成像技術在診斷頸動脈狹窄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意義[J].農墾醫學,2018,40(06):503-505.
舒志松,金平.雙源CT血管成像結合頸動脈超聲及血清細胞因子對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8,10(10):106-110.
王明月,勇強.DSA、MRA、MS-CT及血流剪切力等影像學檢查方法在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易損性的診斷價值[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8,4(02):147-156.
藍文婷,俞哲鋒,鄺平定,等.雙源CT大螺距模式聯合超低容量、低濃度對比劑及低X線劑量技術在頸動脈CTA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35(11):1764-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