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潘韓麗 郭艷宏 馬艷 陳媛媛 侯文娟 葛瑩 張蕾 陳娟茹 趙小芹
【摘 要】目的:探究踝關節骨折患者護理治療中骨科護理臨床路徑的應用效果。方法:對2017年4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的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之后列入研究范圍,實驗組患者(n=56)應用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參與護理工作,常規組患者(n=56)應用常規護理方法參與護理工作,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差異化護理模式下的護理結局。結果:患者踝關節功能比較上,實驗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比常規組患者更優良,兩組研究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與護理實踐后,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比常規組患者短,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常規組患者高,兩組研究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實施護理,能夠有效幫助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同時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為患者疾病康復奠定了良好基礎。
【關鍵詞】骨科護理臨床路徑;踝關節骨折;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683.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引言:
踝關節骨折基本上由于外力所致,由于踝關節面積較小,但是其承載重力較大,在和地面距離比較近的情況下,很容易由于外力緩沖不佳造成損傷。踝關節骨折患者對治療和護理工作要求比較高,科學復位之后患者才能夠進一步接受康復治療,如果復位治療效果不佳,則很容易造成患者腳踝僵硬、行走功能受限[1],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十分不利,還會不同程度影響其心理狀態,因此臨床上建議采用科學的護理方式輔助患者治療,優化疾病治療結局。本研究對2017年4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的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之后列入研究范圍,分組實施不同護理模式分析護理結局,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分析
對2017年4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的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之后列入研究范圍,實驗組患者(n=56)包括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齡范圍:25-63歲,平均年齡(38.65±2.25)歲;常規組患者(n=56)包括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齡范圍:18-70歲,平均年齡(40.32±2.06)歲,研究資料不顯示統計學差異性(P>0.05),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進行組間比較研究。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首先對患者病情展開具體了解,結合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其骨折類型、具體部位以及特點,以患者需求為中心,準備好手術器械,進行科學的用藥指導[2]。
實驗組患者采用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具體步驟如下:
護理人員需要提前了解患者骨折的具體位置和嚴重程度,結合患者護理需求制定專門的護理計劃,關注計劃在臨床護理實踐中適用性。2)入院后的患者護理工作包括介紹病房情況、就醫環境和醫院的規章制度,引導患者提升對醫院環境的熟悉感,消除其不安情緒。此外,結合患者飲食愛好和營養搭配需求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保證膳食均衡和時間分配合理。護理人員要教授患者科學使用醫療器械的方法,提升患者對骨折疾病的認識,明確相關注意事項。詢問患者體位調整需求,保證患者充足的休息時間,調整到最佳體位之后囑咐患者臥床休息。3)手術時間盡量安排在清晨,患者的身體指標檢查之后做好術前知識普及和心理疏導,提升患者配合度[3]。4)術后協助調整體位,保證患者骨折部位血液循環暢通,老年患者要進行血壓、心率檢測,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省醫療成本。
1.3 指標觀察 首先,觀察常規組和實驗組患者參與護理工作之后在踝關節功能上評分對比結果。其次,觀察常規組和實驗組患者參與護理工作之后住院時間長短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對比分析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展開研究數據分析,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使用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使用t檢驗,統計學結果有差異性顯示P<0.05。
2 結果
2.1 踝關節功能的組間比較
患者踝關節功能比較上,實驗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比常規組患者更優良,兩組研究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住院時間與護理滿意度的組間比較
參與護理實踐后,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比常規組患者短,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常規組患者高,兩組研究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踝關節骨折是骨科常見疾病類型之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踝部紅腫、疼痛,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瘀斑,患者肢體行動受阻。在臨床疾病診斷過程中,只要輕輕按壓患者踝部,一般可見患者出現痛感且伴隨骨擦音。臨床統計數據顯示,患者踝關節骨折多是外力所致,踝關節作為負重關節,如果骨折情況得不到科學治療則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還容易引發創傷性踝關節炎,造成患者更嚴重的疼痛感。
因此本研究對2017年4月-2018年3月入住我院的踝關節骨折患者進行隨機分組之后列入研究范圍,實驗組患者(n=56)應用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參與護理工作,常規組患者(n=56)應用常規護理方法參與護理工作,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差異化護理模式下的護理結局。研究結果:患者踝關節功能比較上,實驗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比常規組患者更優良,兩組研究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與護理實踐后,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比常規組患者短,護理滿意度評分比常規組患者高,兩組研究數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此得出結論,應用骨科護理臨床路徑對踝關節骨折患者實施護理,能夠有效幫助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同時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為患者疾病康復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李玉麗,聶叢,王成娟,崔鄭航.踝關節骨折患者相關護理因素的具體解決辦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2(02):5234-5244.
秦書云,張海梅.國外醫患關系的解決模式和臨床路徑護理的推行辦法[J].中國衛生產業,2014,20(01):156-158,160-161.
林淑芳.在縣醫院骨外科患者中實行高性價比醫療方案的重要性[J].醫療日報(上),2015,20(02):221-22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