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美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和生活質量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5.56%,高于對照組71.11%(P<0.05)。結論: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循證護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1
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內科中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癥,極易誘發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且預后質量差,影響患者的術后生活[1]。為了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預后,本文將選擇90例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挑選本院2017年4月~2019年3月間90例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45例實驗組和45例對照組。實驗組女性19例,男性26例;年齡51~79歲,平均(68.56±8.01)歲。對照組女性21例,男24例;年齡52~81歲,平均(70.11±7.34)歲。對比兩組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綜合評估患者的實際病情,找出病因、誘因等,借助網絡、書籍、醫學期刊等文獻查找真實、有效的資料,總結出可行的方案,付諸實踐,并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1)病情觀察,通過觀測生命體征指標,調整靜滴速度,若患者臉色蒼白、反應緩慢,及時通知醫師;(2)心理護理:與患者耐心溝通并耐心傾聽,積極、熱情地解決患者的疑問,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3)環境護理:定期為病房消毒,保證病房室內干凈,開窗通風;(4)飲食護理:囑咐患者多食用易消化、低熱量的食物,多食用水果、蔬菜[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100分為滿分:(1)滿意:≥85分;(2)較滿意:60分≤分數<85分;(3)不滿意:<60分。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估問卷表,評判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優。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
1.4 統計學指標 用SPSS19.0分析數據,()與(%)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由t與檢驗。P<0.05,有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 實驗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實驗組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71.11%(P<0.05)。
3 討論
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在于冠狀動脈阻塞,影響心肌血供,從而迫使心肌持續性缺血而壞死或損傷。傳統的護理中容易忽視患者的訴求,被動性較強,缺少人文關懷[3]。循證護理強調護理借力相關文獻結合自身的護理經驗,專業素質過硬,且注重以患者為核心,注重人文關懷。劉娟[4]的研究中,選取了92例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發現,觀察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生活質量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93.48%,優于對照組(P<0.05),和本文一致。本文中發現,實驗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心臟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和各項生活質量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此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56%,高于對照組71.11%(P<0.05)。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且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徐燕.循證護理干預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影響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19):56+60.
王麗麗,柴連海.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07):115.
朱樹芳.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效果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01):159-160.
劉娟.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8,25(0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