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摘 要] 各地區因實際情況的不同,排污單位開展自行監測情況存在著較大差異。隨著排污單位展開相應的自行監測管理工作,進一步凸顯出環境管理部門的功能作用,也就是說,針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質量檢查,從而提出相應的質量控制策略措施,保障企業科學有效地開展自行監測,提高環境治理成效,成為目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 自行監測;排污單位;信用評價
中圖分類號:X83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的重視,吸取國外經驗,將自行監測與排污許可證技術規范要求掛鉤,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管理與技術體系建立。原環境保護部印發的《國家重點監控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環發〔2013〕81號),明確規定了排污單位應依法開展自行監測,要求國家重點監控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并在省級信息公開平臺上發布基本信息與監測數據[1];從監管的角度出發,《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總則(HJ942—2018)更是把自行監測作為核發依據,要求企業落實排污主體的法律責任,開展自行監測的企業范圍由原來的國家重點排污單位擴展至所有已發放排污許可證企業;從技術幫扶的角度出發,出臺《2020年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幫扶指導方案》,要求加強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幫扶指導,進一步壓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利用已出臺的18項各行業技術指南提升企業自行監測數據質量,為環境管理提供精準、可靠的監測數據支撐。
文章通過作者參與自行監測管理的切身經驗,對在工作開展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一、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共性問題
(一)各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認識不足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與實地調研,多數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理解與認識僅停留在“監測管監測,監察管監察”的層面上,總體監管方向與技術指導不明確,存在“聞風而動”“突擊檢查”等情況;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在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開展中的技術支持與監管力度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些種種問題成為了自行監測推進工作中的瓶頸。通過對各地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進行查驗,典型問題出現的概率較高,特別是集中于自行監測方案規劃以及信息公開等事宜。這都是由于最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于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認知較為片面,制約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開展。
(二)企業主體責任不明確
部分企業(如:機磚、屠宰等私人小型企業)對自行監測概念模糊,認為監測就是生態環境部門的職責,將監督性監測與自行監測混淆,思想轉變意識不夠,不了解自行監測開展情況與環境信用評價的聯系,存在取得排污證后就一勞永逸的想法。當然,進一步加強企業自行監測的宣傳效果,轉變傳統宣傳方式,擴展相應的宣傳范圍,以及加大力度進行企業自行監測工作的技能培訓,都能夠有效地實現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推動。很多情形下,企業選擇性應用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相結合的方式,但是由于監測認知不足,相關監測環節缺乏科學合理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企業落實自行監測工作產生制約。
(三)自行監測方案的制定
檢查中發現部分企業在取得排污許可證后,并未對證中自行監測要求細讀,有些企業更是“一鎖了之”。編制方案存在實際排污口與監測點位不一致、監測點位不足、監測指標不全,監測頻次不滿足自行監測指南、企業排污許可證和企業環評要求,大量監測方案中排放標準、監測方法、監測儀器設備未選擇或選擇錯誤,自行監測質控手段更是五花八門。具體而言,對于質控措施選擇缺乏合理性,只是套用官方話語,沒有實質性內容;相關監測方案內容缺東少西,公開內容不完整;預先設定的監測指標難以達到自行監測的標準,不能全面貼合自行監測指南的要求;同時,自行監測方法選擇沒能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進行,大多應用的是非國家行業標準的監測分析方式。
(四)自行監測數據的有效性與全面性
自行監測是企業對自己的負責,是對公眾的直觀面對。根據現在的情況來看,企業在展開執行檢測工作的過程當中,可有三種不同的途徑,首先可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對企業內部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檢測工作,其次,可自行開展手工監測,最后,可進行自行監測的工作。檢查中發現,大多數企業均采用打包形式開展自行監測,即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負責排污申報、監測和數據的信息公開。由于各個檢測機構水平、管理參差不齊,出現了報告混亂、缺少從采樣記錄、分析原始記錄等;監測數據與企業的利益緊密相關,第三方檢測機構如何不被利益驅使,保證分析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是目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自行手工監測對企業實力和實驗室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僅有大中型化工企業、造紙廠和污水處理廠等能夠開展,但在檢查中發現:由于企業人員流動性較大,監測人員普遍未持有相關上崗證、省證或企業相關認定支撐材料、培訓材料;未做到2人共同采樣和簽字[2];采用自動監測的企業,管理人員僅僅是每天將在線數據抄錄并傳輸至省級信息公開平臺,并不檢查數據的有效性,發布了事。當在線監測儀器出現異常數據報警、發生故障等情況后,運維人員往往不能立即趕赴現場處理問題,向生態環境部門反饋信息較慢,造成大量數據延報、漏報。總而言之,在整個自行監測工作的過程當中,目前發現存在較多的問題,導致監測的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想真正從根本上提高自行監測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從法律及體制上將自行監測數據的法律地位進行明確,只有這樣才可以極大地提高自行監測數據在使用過程當中的價值。
(五)監測信息公開
在對執行監測公開信息進行查驗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信息公開存在的重要問題,主要是檢測結果方面的內容。而且在進行現場調研,以及對個別企業展開問卷調查期間,可以發現有部分企業對企業內部的自行監測工作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區性,例如他們認為自行監測的工作可有可無,甚至有部分企業覺得自行監測工作是在增加企業運行期間的負擔。所以這些企業并未在相應的平臺上,對自行監測方案的內容以及檢測的信息進行披露。其主要原因是這類型的企業環保責任意識不強。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企業有僥幸心理,因為上級部門不會對空客監測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及對比,所以公開監測數據與原始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二、加強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建議
(一)加大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的宣傳力度
告知企業開展自行監測是應盡的法律義務,加強對企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企業的排污主體責任。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明確分工,專人專項,測管協同,形成合力。按照《2020年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幫扶指導方案》要求,監測部門對企業監測報告進行調閱查看,追本溯源,對數據的不合理性,質控手段等提出問題;監察部門查看現場排污口設置是否規范、污染治理設備是否良好運行、在線監控儀器運維記錄是否完善等。根據各地區情況不同,合理開展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切忌“一刀切”。做到既要高效有序地檢查,又能讓企業真實有效開展監測,不是一味將數據發布。
(二)大力提高自行監測在環境信用評價中的作用
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在環境信用評價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由于企業的觀念意識淡薄,多數不屬于重點排污單位和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企業,均未開展自行監測,更有甚者將職業病危害檢測與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混淆。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視情況采取以下環境管理措施,并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進行處罰:向社會公布,該企業在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過程當中,自行監測的行為不合規,不給予這些企業環保上市的核查工作,暫停各種類型的環保專項資金補助,建議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不給該類型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或將其環境環保責任保險費率進行提高建議政府取消這類型企業的采購資格,暫停該類型企業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工作,最后可暫停該類型企業的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一旦納入環境信用不良企業,企業自身的發展與效益也將受到影響。
在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同企業的排污工作進行檢測已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他可以有效提高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當中對排污主體的責任意識,開展自行監測,并且提高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披露程度,提高社會公眾和社會群體對環境的知情權,必將有力地推動企業自身發展,降低環境違法事件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環發〔2013〕81號[S].北京:環境保護部,2013
[2]趙海榮,鄒云娣.企業自行監測監督管理檢查中存在問題及探討[J].環境與發展,2019(0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