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文婷 肖創海

摘 要:建設一支優質的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經之路。高職院校要建設一支優質的專兼結合教學團隊,需要在協同創新理念指導下,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的協同創新平臺,突破主體間的機制體制壁壘,形成“政校行企區域聯盟”,建立政校行企長效協同運行機制,優化整合政校行企資源,確保政校行企為專兼結合教學團隊的建設貢獻最大合力。
關鍵詞:協同創新? ? 專兼結合? ? 教學團隊? ? 高職院校
課 題:本文系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項目《協同創新理念下的高職院校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研究與實踐》(編號:201803Y22)、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院校“雙導師”隊伍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編號:GDJG2019246)研究成果。
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正式提出協同創新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制度。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協同創新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科技創新模式,更是一種引領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推動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治理模式。近年來,“大智移云物”和工業4.0等新技術的發展應用,以及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提出了提質培優的行動要求,高職院校需要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而要培養人才,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至關重要。
一、協同創新理論
1971年,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教授(Hermann Haken)提出了“協同(synergy)”概念,并在其發表的《協同學導論》中系統闡述了協同理論。協同理論認為:某個主體作為一個系統,內部要素與要素之間、要素與系統整體之間,以及系統與系統外部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序架構、溝通合作使得整個系統創造出新的價值,獲得原來分散個體簡單匯總所無法達成的效果。可以說,協同的結果就是創新。
20 世紀 90年代,美國學者亨利·埃茨科維茨和荷蘭學者羅伊特·萊德斯多夫合作出版了《三重螺旋——大學—產業—政府關系:知識型經濟發展的實驗室》一書,提出了“三重螺旋創新模式”“三重螺旋創新模式”是指學術界(大學或者科研機構) 、企業界和政府之間的一系列互動,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就是說要在學術界、企業界、政府之間建立三重螺旋結構,進行協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2002年,美國研究員彼得·葛洛教授(Peter Gloor)定義了協同創新的概念,他認為:協同創新是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協同創新往往涉及多個利益主體,在協同創新過程中需要打破領域、區域、行業、單位、部門等的界限,挖掘和整合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各類資源,因此是一種復雜的跨組織關系。
二、高職院校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學團隊是高職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關鍵要素,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團隊建設仍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任職資格不明確,教師缺乏“雙師”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兼有高等性和職業性兩個特點,因此,承擔高職院校教學任務的教師也應該具備與高等性和職業性相對應的資格條件。然而目前我國并未明確高職院校教師的任職資格條件,也沒有建立高職院校教師資格準入制度,高職院校基本都是套用本科院校教師的任職資格條件聘用教師。近二十年來,高職院校經過幾次擴招,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院校數量也逐年增加,但師資力量極為缺乏。而在師資招聘上,高職院校盲目追求高學歷,直接從大學招聘剛畢業的博士生、碩士生擔任專職教師,而這些教師完全沒有工作經驗和企業實踐經歷,缺乏“雙師”素質,根本不符合高職教育職業性的特點,其教學質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二)用人機制不靈活,教師流動困難
目前,我國的人事制度存在很多限制條件和因素,高職院校引進教師的渠道單一,學校缺乏選人進人的自主權。這導致很多合適高職院校教學的行業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受到學校編制、待遇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無法進入高職院校任職,從而導致高職院校急需的人才進不來、招到的人員又不合適的尷尬局面。用人機制的不靈活,直接導致了高職院校教師流動困難。
(三)專兼職教師結構不合理,重點體現在兼職教師比例偏低
2014年,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文件要求:到2020年,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以上。然而,實際情況是絕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都達不到這個要求。高職院校大部分專職教師缺乏企業實踐工作經驗,而企事業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即使成為高職院校的兼職教師,也通常只是和學校簽訂了聘用協議,卻不承擔或只是承擔極少的教學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的結構明顯不合理,兼職教師比例偏低。
(四)政策法規不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難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中明確要求:要采取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見習和鍛煉等措施,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雖然教育部頒布了原則意見,但是教師的企業實踐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和困難。
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指導力度不夠,沒有出臺相關的細則和可操作性的法規和條例,也沒有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和獎懲措施。這導致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缺乏健全有力的制度保障,企業的參與度往往很低。
二是各職業院校對專任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企業工作經驗和職業資格等并沒有硬性要求,對教師的企業實踐缺乏監督和激勵,沒有考核評價標準。雖然學校也安排教師去企事業單位進行實踐,但事實上絕大部分教師去企事業單位實踐只是走走過場,無法落到實處。
三是企業對教師開展企業實踐缺乏正確認知,認為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會影響企業正常運行,因此都拒絕或不太配合。
四是由于“雙師型”教師在工資待遇和職稱評定中沒有明顯優勢,教師積極性不高,所以培養符合高職院校需求的“雙師型”教師很難。
五是激勵制度不健全,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動力不足。一方面,高職院校缺乏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配套的激勵政策,導致各專業建設專兼結合教學團隊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缺乏對兼職教師的激勵政策,無法在工資、補貼和職稱評定上給予兼職教師更多的傾斜和優惠,難以吸引行業企業精英主動參與職業教育活動,兼職教師投身職業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不夠,導致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團隊建設的動力不足。因此,對高職院校而言,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也非易事。
三、協同創新理念下高職院校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的路徑
如何建設一支優質的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筆者認為,協同創新理念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建設路徑。依托協同創新理念,高職院校專兼結合教學團隊的建設應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的協同創新平臺,理順政校行企之間的關系,突破主體間的機制體制壁壘,形成“政校行企區域聯盟”,建立政校行企長效協同運行機制,改變合作體制“分散、封閉、低效”的現狀,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優化整合政校行企資源,確保政校行企形成合力,為專兼結合教學團隊的建設保駕護航。
(一)建立資格準入標準,提高高職院校教師準入門檻
教師入口關是控制師資隊伍質量和水平的第一關,高職教育的高等性和職業性,決定了高職院校教師學歷學位要達到要求外,還要具有滿足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實踐技能。所以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從教師的準入環節開始,通過建立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平臺,確定相關的準入標準,嚴把教師入口關,提高準入門檻,以確保新入職教師符合高職教育的要求。
(二)創新用人機制,組建專兼結合教學團隊
通過建立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平臺,突破主體間的壁壘,形成“政校行企區域聯盟”,充分體現政府的統籌和指導作用,改革高職院校現有的人事制度,擴大高職院校的用人自主權,允許高職院校的教師編制實行動態管理。通過協同創新平臺創新用人機制,拓寬教師來源渠道,組建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
(三)加大兼職教師引進力度,改善教師專兼結構
高職院校要完善兼職教師聘用辦法,鼓勵高職院校通過公開招聘引進行業企業專家,支持行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高職院校教師互聘互用,支持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支持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申報教研教改課題和項目、申請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等。同時,依據高職院校教師資格標準,對高職院校現有教師優勝劣汰,通過培訓考核等形式加強教師流動,使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比例趨于合理。
(四)完善政策法規,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
通過建立政校行企協同創新平臺,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條例。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建設如果只是停留在院校層面,建設效果必然有限。只有通過協同創新,形成“區域聯盟”,促進各方教育資源共享,才能促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在協同創新平臺中,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建立多方合作的動力機制和保障機制,為行業企業、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提供動力和保障。政府部門應通過“有形之手”加強宣傳,強化輿論導向,出臺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引導和促使行業企業自覺自愿參與校企合作,支持職業教育。同時,完善和細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在政策、稅收、融資、項目扶持、服務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形成政府推動力,使行業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
行業企業要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轉型升級,企業應借助職業院校在理論和科研方面的優勢提供技術支持,與高職院校共建產學研基地和技術中心,聯合進行技術攻關,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
高職院校也應在成本和質量控制、生產營銷和資金管理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幫助。同時,高職院校要對專任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企業工作經驗和職業資格等提出硬性要求,對教師的企業實踐進行監督和激勵,制定考核評價標準,在工資待遇方面對“雙師型”教師提高工資標準,并在職稱評定時向“雙師型”教師傾斜。如此一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必然可以落到實處。
(五)健全激勵制度,激發人才參與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的動力
要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高職院校必須出臺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配套的激勵政策。同時,還要建立一套針對兼職教師的激勵政策,要在工資、補貼和職稱評定上給予兼職教師更多的傾斜和優惠,這樣才能吸引行業企業精英主動參與職業教育活動,以確保高職院校能夠聘請到符合條件和要求的兼職教師,保證兼職教師所占比例。
(作者單位:闞文婷,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肖創海,? 廣州城建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