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所謂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和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相對,要求變“講堂”為“學堂”,是一項具有顛覆性的課堂變革。本文著重就其積極意義和現實困境兩個問題進行探討,并初步思考語文課堂改革路徑。
【關鍵詞】生本課堂;意義;困境
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如何真正給老師、學生減負?如何讓學生愛上課堂,讓老師愛上教學?如何不讓老師、學生成為疲憊運轉的應試機器,而真正體驗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樂趣……對于這些長期困擾教師的問題,郭思樂先生率先提出生本教育理念,此后,一批一線教師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者姿態做出了回答,那就是推行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以下簡稱“生本課堂”)改革。
一、何謂“生本課堂”
所謂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和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通過教師精心建構的環節,為學生的能力發展搭建平臺。
生本課堂通常包括五個環節要素(以山西實驗中學為代表):
(1)導引。即創設學習情境,提出驅動問題。
(2)學思。即自主學習,實現學習目標。
(3)議展。即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4)點悟。即教師點撥,學生感悟。
(5)測評。即檢查測試,評價學習成果。
從特征上看,生本課堂的五個要素環環相扣。導引環節以終為始,提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體現了項目學習的特點。學思環節和議展環節呈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強調問題由學生自我產生、自我消化、自我解決,這兩個環節是整堂課的主體。點悟環節呈現出教師主導的特點,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要高效率地做好三點:一是對學生未明確的問題予以明確;二是點出學生看不出的問題;三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最后的測評環節體現學練結合的特點。
總之,五個要素所呈現的特點各有側重地體現了新課標的多層面要求,而又共同指向以生為本的終極目標。
二、變“講堂”為“學堂”
生本課堂作為“師本課堂”的對立面而出現,就是要變“講堂”為“學堂”,這一顛覆性的變革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現分述如下。
首先,它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動力不足的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當今時代巨變,社會的穩定,物質的豐盈使得大部分學生處在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里,前兩個需求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太低了,為了擺脫貧困而進行的頭懸梁錐刺股式的學習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代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交往的樂趣,收獲尊嚴,提升能力,獲取新知已成為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動力;此外,網絡和媒體的迅速發展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深刻改變了單靠書本和教師獲取知識的傳統路徑,教師一言堂的權威話語模式,或教師一直提問,學生一直回答的提線木偶模式已經和信息化時代的一系列巨變相齟齬,無疑,學生需要的課堂是能讓他們深入交流、深度參與、自我成長的課堂,從這兩個層面看,生本課堂所創設的以生為本的平臺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其次,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師生負擔過重的問題。通過學思環節,讓問題由學生自己產生,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在議展環節,通過合作探究相互激發、啟迪、質疑、碰撞的方式又可以解決大部分,尚未明確的問題在點悟環節中由教師幫助解決。這樣不僅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而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聚焦于自己不會的問題和有待提高的具體能力上,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聽課,盲目刷題,付出的勞動看似很多,卻有量無質的尷尬局面。而教師的備課也遠比傳統教學來得輕松。教師只需精心設計課堂的四、五個環節,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平臺即可,這樣,備課重點才有可能由怎么教,例如設計哪些繁瑣的問題把學生牽引到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上來,轉變為教什么,進而讓教師回歸教學的本真。
最后,它可以改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隔閡、僵硬冷漠的關系。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和諧的關系具有兩個要素,一是深刻的理解,二是體現在行動上的積極的關心。在傳統語文教學中,這兩個要素都是缺失的。課堂往往只是教師和幾個優等生個人魅力的展現舞臺,個性突出,才華出眾的教師很容易成為學生崇拜的偶像,因善于回答老師預設的問題而經常得到夸贊的優秀生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都是不可企及的存在。這樣,大多數學生獨特的才情、個性都被教師和為數甚少的優秀生的光彩遮蔽了,成為了默默無聞、沒有辨識度的甲乙丙丁。不難發現,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只滿足于順利或者完美的走完自己預設的教學軌道,只欣喜于學生出色地回答出自己預設的一個個具體問題,大多數學生自己的疑問,困惑和具有創造性的思考無法納入教師的關注范圍,教師對學生缺少深刻的理解,也自然沒有辦法進行進一步的“積極的關心”,所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實際只是“熟悉的陌生人”。而“生本課堂”則改變了這一窘境。建立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首先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深入了解組內其他同學獨特才情、學識的平臺;而教師的點撥由于是建立在學生成果展示的基礎上的,所以教師的活動不再是傳統課堂上帶有“自戀”性質的自我展示,而有可能成為眼光向外的對學生學科素養和人格成長的積極關心,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個人才情的自然流露贏得的不再是虛幻的個人崇拜,而是學生對自己的真實了解和喜愛。
三、生本課堂可能出現一些困境
當然,以上分析是就生本課堂的理想情況而言,但是,考慮到現實因素,生本課堂可能出現一些困境。
首先,生本課堂可能會對某些教師產生壓抑作用。生本課堂是把課堂這個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替代教師成為這個舞臺上的主角,教師只起到策劃者和組織者的作用,也就是說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教師是處在一個默默無聞的位置,這對于那些才華橫溢的表現型教師而言無疑是一種壓抑。長此以往,有可能影響教師的上課熱情和即興創造力。
其次,生本課堂可能會徒有熱鬧的課堂表象,而偏移了重點問題,滑離了難點問題。生本課堂看似弱化了教師的功能,實際卻是對教師的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傳統的“師本”課堂相比,生本課堂要求教師有更強的規劃能力、組織能力、引導能力。否則,在議展環節特別容易出現學生的問題散漫無法聚焦,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只限于在表面滑行而無法走向深入,甚至糾纏于細枝末節,而偏離了重點難點。
第三,若沒有學校相應的制度支持,單靠少數教師的熱情,生本課堂有可能會中道夭折。生本課堂是流于形式,還是真正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深度交流,關鍵之一是各個環節內容上的有效性,尤其是目標、學習內容的確定以及測評題目的選擇,關鍵之二是生本課堂的體系性,即課與課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應該存在怎樣的關聯,如何構建合理的關聯。這兩個關鍵問題絕對不是一兩個有工作熱情、有才干、有想法、敢嘗試的教師靠個人努力所能解決的,而必須傾盡全組之力,通過集體備課、研討交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如何保證集體備課不流于形式?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熱心于課堂改革探索、熱心于深度鉆研業務的教師的熱情?如何讓更多的教師從冷漠、懷疑轉變為支持、認可?這些可能都需要學校甚至更高級別的相關教育主管部門在制度改革上有所探索,以切實、多樣的方式對改革先鋒予以支持、鼓勵。
最后,語文教學任務繁重,課時有限,講授為主的課型似乎能完成更多的教學任務,所以到底要不要將傳統課型徹底驅逐,還需要大量實踐的證明和學理上的充分論證。而且就我國大多數學校而言,班級學生人數多,學生之間差異較大的情況普遍存在,分組討論實施難度大。所以如果沒有小班上課,學生素質相對均衡這樣的前提保證,理想狀態的生本課堂恐怕也只能是烏托邦幻夢。所以語文課堂的改變需要制度支持,不能只靠少數一線教師的改革熱情。
不過,盡管困難重重,生本課堂對傳統課堂的顛覆及其深刻理念依然值得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第1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亞伯拉罕·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1版) [M].陜西師大出版社,2010.
[3]埃里?!じヂ迥?愛的藝術[M].海譯文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施偉(1982.05-),女,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中學一級,備課組組長,廈門市教科院高中語文核心組骨干成員,多次參加廈門市質檢命題,參與省課題一項,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區、市課題各一項,開設創新型省級公開課。
(作者單位: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