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人生是充實的,即使受到現實的打擊,他仍然堅持吶喊。進入長安后,他向唐玄宗直陳社會積弊,無奈遭小人讒害,最終踏上尋仙之旅,隱居山林。中國民族舞劇《李白》是根據詩仙李白的愛國情懷和奔放的山水情懷創作的。在追憶李白心路歷程的同時,其也塑造了李白在舞劇舞臺上的形象。舞劇《李白》還探索了唐代歷史和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風格。因此,下面就從歷史角度對唐代歷史背景下編創的民族舞劇《李白》進行分析。
一、唐代歷史背景下的李白
(一)時代背景對李白的映射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和經濟高度繁榮的朝代,但沒有一個朝代能夠改變命運,均由盛轉衰,直至滅亡。就在盛唐衰落的同時,一位文壇大將——“詩仙”李白誕生了。總體來看,李白的文學地位和文學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唐代政治的開明、文教的重視和寬松的政治輿論環境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解放思想是保證文學創作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唐朝統治者大都有雅量,善于納言。唐太宗李世民出身于貴族,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學、書法等藝術造詣,與明太祖朱元璋等以造反起家的皇帝相比,其文筆更為婉約大方,他能采納魏征直言不諱的建議。唐代詩人就是在這樣一個相對自由的政治空間中表達自己的思想。這些大膽揭露權貴的不朽詩篇只有在寬松的社會環境中才有可能被廣泛傳閱。寬松的政治氛圍解放了民族藝術的創造力,解放了李白對藝術追求的創造力,也使本就生性自由的李白能夠隨心所欲地追求藝術的創造與完善。
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國家統一,經濟和文化十分繁榮。唐玄宗廣泛招攬有才之人,而李白才華橫溢,對未來有無限期待,又有一顆想要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心,經過別人推薦,終于被唐玄宗召見進宮。李白最終憑才華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得以供奉翰林。
李白初進長安時,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長安,受到皇帝召見之人怎會是平凡之人,李白可謂聲名遠揚,拜訪之人不勝其數,可以說李白實現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另外,李白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唐朝和各少數民族的關系以友好和睦為主流,但也間雜時斷時續的戰爭,其間既有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和親,也有唐朝和東西突厥、吐蕃曠日持久的戰爭。為加強對邊疆的防守,唐朝統治者極為重視邊功并大加封賞。這就激發了時人赴邊從戎的積極性,一些文人紛紛奔赴邊塞,隨主將馳騁疆場。李白也是如此,無論是否窮達,以兼濟天下的思想自勉,同時注重對自由人格的培養。
李白在長安一待就是三年,其間,由于豪邁與不羈的性格,他不免得罪一些小人。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賜金放還”,將李白逐出長安。隨著生活實踐的豐富,李白的反權貴意識逐漸覺醒和成熟。他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藐視權貴,諷刺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批判政治腐敗現象。
離開長安后,李白流連于山水之間,恣意瀟灑,卻沒有固定的收入。但是,唐玄宗“賜金放還”可以使李白暫時放下經濟負擔,恣意地游山玩水。在被放逐后的十多年里,李白只能放下理想抱負,一心向道,其間結識高適和杜甫一起游覽大江大河,悠然自得。
(二)舞劇中的李白形象
整場舞劇將現實和夢境兩種環境相結合,以“實”“虛”兩種表現形式體現。“實”是指安史之亂后李白的晚年窘境,“虛”則是指李白夢境中在長安時供奉翰林。全劇采取倒敘和插敘的方式,以李白晚年被發配夜郎為切入點展開其人生回憶,選取李白人生中的幾個主要節點,通過他對“入世”與“出世”人生矛盾的權衡和抉擇,揭示李白的內心世界。安史之亂后,已進入暮年的李白毅然從軍,卻因永王李璘兵敗被發配夜郎。這讓他回憶起自己“入世”的前前后后,舞劇分別以“月夜思”“仗劍夢”“金鑾別”“九天闊”“鵬捉月”為題進行鋪陳,通過政治與自由這對人生矛盾的權衡和抉擇,揭示李白的內心世界。
從舞劇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李白的內心情感非常細膩,眼神充滿對未來的期許,舞蹈動作輕盈流暢。正是因為豪邁和不羈的個性,加上唐玄宗對李白的期望和李白對自己的期待存在巨大的錯位,導致兩人的決裂,所以在“金鑾別”一幕中,以高力士為首的權貴排擠李白,舞劇反映了唐代歷史中的李白形象。
二、編導對舞劇本身的審美訴求
有人說,不抗爭的行者不是大圣,不忠義的桃園不是三國。李白是舞劇《李白》的主人公,那么失去浪漫主義氣息的他又怎么能叫李白呢?在藝術創作中,對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進行改編是可行也是必需的,可是無論怎樣改,核心的東西不能變。李白是誰?是酒仙,是詩仙。那么,李白有什么樣的性格?豪邁大氣,蔑視權貴,追求自由,而編劇的思維只是局限在家國情懷,把李白塑造得太收斂,沒有把李白的狂傲和才華表現出來。從整部舞劇來看,李白都太憋屈,但是歷史中的李白不會把自己的憂愁藏起來,他會將滿眼的悲涼化作滄海一聲笑。從這一角度出發,雖然本劇情節每一幕都源于李白事跡,但人物性格塑造并沒有讓其高于生活,反而讓人覺得唯唯諾諾、彷徨迷茫,離心中的李白形象越來越遠。
舞劇是表現我國古代經典題材的有效方式,舞劇《李白》中,傳統樂曲大放異彩,一瞬間,西洋樂器仿佛失去韻味。在“金鑾殿”一幕中,那段民族古典編曲完全可以勝任電影配樂,貴妃醉酒那段宮廷舞也是行云流水。舞蹈服飾色彩豐富,李白流放后的女群舞飄逸流暢,營造出超然脫俗的意境。舞劇展現的李白形象與歷史形象有一定差異,但也一定程度上客觀還原了歷史。意氣風發也好,失意落寞也罷,入世與出世間,糾結掙扎過的李白終以寄情山水而釋懷。
三、結論
舞劇《李白》是結合歷史,根據詩仙李白的愛國情懷和奔放的山水情懷創作的。這部舞劇通過塑造李白的舞臺形象,追憶了李白的心路歷程。舞劇《李白》還探索了唐代歷史和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音樂風格。因此,本文從歷史角度分析了民族舞劇《李白》的編創。未來,舞劇編創者要關注舞蹈審美,注重歷史對當今舞蹈藝術發展的引導作用。
(山西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蘇晨暉(1995-),女,山西臨汾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