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寬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來說是形成正確歷史學習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基礎。目前,各位初中歷史教師都在積極研究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本文將據此進行如下分析,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為各位初中歷史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歷史教學方案。
【關鍵詞】多元手段 ?初中歷史 ?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提升策略
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的影響下,初中歷史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正確、客觀的看待歷史,并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從而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接班人。初中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相對復雜,僅僅依靠一種教學手段恐難實現,所以教師需要本著“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的想法,多找?guī)讉€科學的教學方法,從而制定更加靈活科學的歷史教學策略。本文從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內容入手,有針對的選擇現代教學方法,并分析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具體如下: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分析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基本上就是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對于歷史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
所謂唯物史觀,就是能以唯物主義辯證法解讀歷史事件,看待歷史變遷;所謂時空觀念,就是能站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看待歷史人物,分析歷史事件;所謂史料實證,就是通過真實可信的歷史材料還原歷史瞬間,評判是非功過;所謂歷史解釋,就是能正確、合理的解釋歷史事件,解讀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所謂家國情懷,就是通過學習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做一名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歷史的人。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初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歷史教學元素,所以,教師必須以教材和史料為基本內容,以引導和交流為主要手段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同時,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采取的多元化教學手段必須要遵循“人本教學”理念的相關要求,降低學生對教師的學習依賴度,真正成為具備獨立性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學生。
二、實現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歷史史料教學手段
對于歷史而言,它是具有時間跨度的,它既是文化的發(fā)展歷史記載,也是人們創(chuàng)造世界的事跡展示。對于歷史史料的教學,特既要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分析,還需要聯系現代的實際發(fā)展,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故人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史料教學是現階段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言而喻的價值,并且它對于社會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我們將從多元化課堂建設分析史料教學的措施。
1.歷史史料與現代影像作品實現對比研究
多媒體教學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歷史教學來說,一些經典的歷史圖片、視頻會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會把學生一下子拉入特定的歷史場景之中,真切感受歷史文化的韻味。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特別注意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圖片、視頻、文字材料,讓學生邊聽邊看,基于學生的多感官學習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在歷史史料的教學中,無論是古人的原著小說、歷史文獻,還是現代最為接近歷史的網絡視頻,基本上都是最為重要的史料教學素材。通過對原著的學習和影視音頻資料的觀看,雙方形成不一樣的對比,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起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從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既可以認識到原著描述的實況,還可以以從現代影視作品中感受到現代人對原著中描述的認識和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給學生以正確的思維導向,以唯物史觀正確的看待歷史,而不是僅僅依靠單純的經驗或者傳說進行了解。
2.互動交流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互動交流教學法有兩種,一種是師生互動,另一種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學習思路,而生生互動則有利于學生之間通過互相討論總結學習經驗,豐富歷史知識。實際教學中,兩種互動方式搭配使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古代政治的封建化和大集權化,使得很多的歷史史料成為不同朝代、不同時期歷史的真實體現,如果說學生在歷史史料學習時,僅僅站在現代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那樣往往會使得每個學生對朝代發(fā)展、歷史變遷、人物事跡等很多的歷史,都會出現很嚴重的偏差性,因此,在實際的歷史史料教學時,教師必須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和學生交流一下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發(fā)展以及對文化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論證史料的特點,并且,還要指引學生尋找史料在現代社會的展現,讓學生展開探究性的討論,在交流互動中,教師再通過情景教學法讓學生感受一下不同朝代的盛世之景和沒落境況,回頭教室再讓學生縱觀現代社會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的偉大成就,基于歷史時空觀念提升歷史實證能力。
3.網絡教學法增強學生的史料整理和分析能力
網絡教學法的一大特點就是依托無所不能的互聯網。我們都知道,互聯網中的學習素材浩如煙海,教師指定某幾個歷史學習網站,讓學生自主整理和分析歷史素材并得出科學的歷史結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他們提升其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的過程。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史,如果學生在未查找史料之前,學生只知道中國共產黨好,但具體好在哪里并不知道。教師可以借助于互聯網讓學生搜索相關的文獻資料、民間縣志等具有真實性的記載,了解中國共產黨在亂世之中不屈不撓,敢于糾錯改錯,最終依靠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建立了新中國的相關史實,從而提升史料實證能力。同時,教師也需要聯系更為久遠的歷史變革,從中尋找變革失敗的原因。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在眾多史料中深刻的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以及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根本原因,從而以更加積極、客觀的歷史解釋態(tài)度認同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推進現代化社會發(fā)展與建設。
4.情感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情感
情感教學法重在“情感”二字,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自己的歷史文化素養(yǎng),從而做一個正視歷史、尊重歷史、不忘歷史的當代好少年。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史實為主體,創(chuàng)設感人而省人的教學情景,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從近代到現代,從戰(zhàn)爭到和平,我國的發(fā)展不是僅僅靠典型的文化就能發(fā)展起來的,縱觀歷史會發(fā)現,我們得到的民族解放經歷了長遠的掙扎,也經受過“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等歷史變故,但是這都沒能壓垮中國人的民族脊梁。在是一方面的史料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歷史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以抗戰(zhàn)事件、故事為主),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從而強化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這個過程中,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回蕩在學生的腦海里,震顫著他們的靈魂,激蕩他們的內心世界,從歷史角度出發(fā),感受中華民族兒女的愛國情懷,從而以之為榜樣培養(yǎng)自身的家國情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多元化創(chuàng)新歷史史料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教學法、互動交流教學法、網絡教學法以及情感教學法。這幾種教學方法各有各的特點和用處,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全面提升他們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這就可以讓學生真正的領會到如何以史為鑒,探尋歷史價值,吸取歷史經驗。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個人淺見,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希望各位初中歷史教師能基于本文的分析研究繼續(xù)探索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史料教學方法。文中尚存的不足之處也請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夏憶. 先學后教——探討自主學習教學理念下提升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模式[J]. 考試周刊,2017(89).
[2] 方曉. 運用“一維多元”史觀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45):129-129.
[3] 朱可. 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歷史解釋的內涵詮釋與教學實施策略研究[J]. 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5):9-18.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初級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