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黎

摘 要:我國一直以來都是禽類養殖和禽肉生產大國,禽肉產品也是我國具有出口優勢的農產品之一,然而近些年來,在我國禽肉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如防疫檢疫機制體系不完善、產品衛生安全質量落后、中小企業經營分散和競爭無序、科學技術的投入與應用不足以及面臨出口貿易壁壘等一系列問題。針對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結合我國禽肉產品的出口現狀、從養殖生產過程,企業生產方式、科技投入應用以及國際經貿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禽類;禽肉;出口貿易;對策分析
一直以來,禽類的養殖生產行業都是我國畜禽養殖業的重要支柱之一。禽類的養殖以及禽肉產品的生產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禽肉出口貿易的發展也直接和間接影響我國數千萬人民的經濟生活,所以研究分析我國禽肉產品的對外貿易出口,解決面臨的突出問題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農產品商品貿易的健康發展,而且對于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以及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禽肉出口的現狀
(一)出口規模
作為具有出口優勢的產品種類之一,禽肉出口一直是我國農產品出口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我國整體的對外貿易出口中也一直處于相對重要的位置。近些年來,我國禽肉的出口規模從出口總量的角度來說,雖然個別年份由于存在特殊原因,而導致有輕微的上下波動,但是在總體上都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然而從出口總額的角度來說,排除特殊原因而導致的波動,總體上卻呈現出下行趨勢。
構成我國禽肉出口的兩種產品形式為:鮮凍禽肉和加工禽肉。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最新數據顯示,在2012-2017年這六年間,從兩種形式出口禽肉的角度分別來看,2017年鮮凍禽肉的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較2012年分別增長了32.08%和14.95%;然而2017年加工禽肉的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較2012年卻分別下降了6.90%和16.70%;再從我國禽肉的出口總量以及出口總額來說,2017年禽肉出口總量為46.18萬噸,較2012年出口總量43.43萬噸上升了6.3%;但是2017年禽肉的出口總額為15.60億美元,較2012年出口總額17.29億美元下降了9.77%。
2018年現有數據顯示,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等一系列國際經貿環境變化,2018年我國禽肉出口總量以及出口總額均呈現下滑趨勢。
(二)出口去向
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數據顯示,我國禽肉出口的主要去向因出口禽肉產品的形式不同而呈現出巨大的國別和地區差異,其中我國鮮凍禽肉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的香港和澳門地區,東亞的馬來西亞、外蒙古和菲律賓,西亞的巴林和伊拉克等相臨近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我國加工禽肉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荷蘭,中國香港,英國,韓國等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由相關數據進一步計算可得:2017年,在我國鮮凍禽肉對外出口的眾多國家和地區中,中國香港地區是我國鮮凍禽肉出口的最大去向市場,對中國香港地區的鮮凍禽肉出口量和出口額占我國鮮凍禽肉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比例分別高達70.52%和64.92%;2017年,在我國加工禽肉對外出口的眾多國家和地區中,日本成為我國加工禽類出口的最大去向市場,對日本的加工禽肉出口量和出口額占我國加工禽肉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比例分別高達76.72%和74.91%。
由此可見,我國鮮凍禽肉的出口去向相對比較穩定且呈現逐漸集中的趨勢,出口的主要去向集中在亞洲區域;我國加工禽肉的出口去向不穩定,且多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三)出口特點
對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數據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從禽肉出口產品結構的角度來說,我國禽肉出口構成中,加工禽肉的出口占比較大但是占比在逐年下降,由2012年出口量和出口額占比的66.09%和77.53%下降至2017年出口量和出口額占比的57.88%和71.36%;從絕對數量的角度來看,我國禽肉出口的出口總量在增加,出口總額卻在下降,其中鮮凍禽肉出口的出口量和出口額呈現增長趨勢,加工禽肉出口的出口量和出口額呈現下降趨勢。
從出口去向的角度來看,我國鮮凍禽肉出口的主要市場集中在亞洲區域,對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存在明顯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鮮凍禽肉的儲藏與運輸問題,不利于長距離運輸,且亞洲鄰國和地區對鮮凍禽肉進口的規定較少,比較寬松;我國加工禽肉出口的主要市場集中在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但是主要出口去向并不穩定,主要原因在于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對于禽肉產品的質量要求較高,進口管理較為嚴格。
二、我國禽肉出口存在的問題
(一)禽類防疫檢疫機制體系不完善
由于禽類本身易發易染疾病的特性以及禽類養殖生產往往需要集中規模化的生產方式,這也導致了禽類大規模疫情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預見性與不可控制性。禽類疫情的爆發頻率與嚴重程度也會直接影響禽肉的產量與質量,從而影響我國禽肉的對外貿易出口。在長期的禽類養殖生產過程中,我國一向十分重視對于禽類重大疫情的防制,我國的檢疫防疫機制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與健全,但是由于養殖生產各環節所存在的不確定性,我國的防疫檢疫機制體系難以徹底排除疫情的危害。近年來,全球和全國范圍內的禽類疫情爆發也屢次出現,而且在未來爆發禽類重大疫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二)禽肉產品衛生安全質量落后
由于禽類養殖生產的特殊性,為了防止大規模疫情爆發的發生,保證禽肉的產量和質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在禽類的養殖生產過程中對其使用藥物輔助養殖生產。在我國,由于農藥和獸藥生產、銷售與使用的過程中存在管理漏洞,不法商家甚至制造出售假冒偽劣的農藥獸藥給禽類養殖戶;同時,在養殖生產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藥物使用認識以及先進的藥物監測手段,禽類養殖生產業也存在濫用藥物的現象,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我國禽肉產品的農藥和獸藥殘留問題;此外,養殖生產過程不規范,生產廠商質量意識淡薄以及我國禽肉質量檢驗標準落后等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大大降低了我國禽肉的衛生安全質量,使得我國的禽肉衛生安全質量甚至難以達到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市場的標準,從而影響我國禽肉行業的發展與對外貿易出口。
(三)生產出口企業經營分散,競爭無序
我國禽類養殖生產的企業數目眾多,但是多數仍為中小型規模的養殖生產戶。2018年相關數據顯示,存欄數量在三萬只以下的養殖生產戶占企業總數的70%左右,年產量在三十萬只以下企業數量約占企業總數的60%以上;小規模的禽類養殖生產企業存在許多諸如衛生防疫檢疫不嚴、生產管理不規范、質量意識淡薄、抗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
此外,我國參與到國際競爭的禽肉出口企業也普遍存在生產規模較小、品牌意識不高、影響力不強以及競爭力不足等諸多問題,且各出口廠商之間常常以“價格戰”的方式無序競爭客戶訂單,導致禽肉出口企業平均利潤普遍下降,進一步影響我國禽肉產業再生產,導致了我國禽肉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持續下降,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難以形成有競爭力的禽肉出口品牌。
(四)科技含量不高,科技的投入與應用不足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各種新的科技手段的產生與發展大大推動了各行各業生產效率和生產力的提高。由于禽肉養殖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且我國的勞動力優勢較為明顯,科學技術的投入以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在我國傳統的禽肉養殖生產行業不夠普及,導致我國禽肉養殖生產的各環節都存在效率低下,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生產質量相對落后的問題,從而使得我國禽肉產品的競爭力不足。由出口數據進一步計算可以看出,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情況下,我國禽肉出口的單價(每千克)由2012年3.98美元下降至2017年3.38美元,下降了17.75%,單位價格的下降可以綜合反映出我國出口禽肉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在不斷下降。
(五)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經貿環境不斷變化
近年來,由于國際形勢的錯綜復雜以及全球經貿環境的瞬息萬變,也使得我國禽肉出口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國際經貿環境的不斷變化主要體現在各國設置各種的貿易壁壘,針對禽肉類出口的貿易壁壘主要有: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措施、技術貿易壁壘、進口限制、進口許可以及配額管理等。
當下國際經貿環境中,針對我國禽肉出口的貿易壁壘措施越來越多樣化且越來越具有隱蔽性,其中出現最為頻繁且對我國禽肉出口貿易危害最大的貿易壁壘措施為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措施以及技術貿易壁壘;此外,對中國禽肉出口實施貿易壁壘措施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多為歐盟、日本以及韓國等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具體表現為:歐盟明確規定較低的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的多項要求;韓國則一方面規定農藥獸藥殘留限量,一方面發布多項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規范禽肉的生產加工和進出口。
此外,由于畜禽類產品相對來說屬于對價格變動比較敏感的產業,國際金融環境的不斷變化所導致的匯率異常變動也加劇了我國禽肉出口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
三、改善禽肉出口現狀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防疫檢疫機制體系,提高生產衛生安全質量
我國針對禽類疫情的防疫檢疫工作重點包括:對于疫情的防治,對于疫情的控制以及對于疫情的撲滅。因此,首先,需要制定和完善禽類養殖生產相關的規章制度與規章條例;其次,設立針對禽類防疫檢疫工作的相關機構開展經常性的防疫檢疫工作;再者,加強對于相關部門工作開展落實情況的監督;最后,對于管理機構開展落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及時的改進與提高,從而達到逐步完善的目標,真正做到多層次和多角度地從機制體系方面制止疫情的爆發,降低我國禽類疫情爆發的可能性。
此外,制定我國禽肉產品的標準化流程與衛生安全質量標準。首先,加強對于養殖生產戶的科學規范養殖生產教育,堅決打擊不法商販的偽劣農獸藥交易;其次,加強食品衛生安全的檢查,推行生產流通過程可追溯,綠色無公害食品制度的建立,從而達到在禽肉產品生產的每個階段都能做到嚴格把控,嚴密監測,確保各個環節都在精準細密的控制下,最終保證禽肉產品質量達到衛生安全質量標準。
(二)引導規模化養殖出口,建立協調合作機制
針對我國禽類養殖生產以及貿易出口企業數目眾多,且絕大多數仍為中小型規模的企業這一突出問題,首先,國家相關機構可以從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激勵的角度引導眾多的企業進行規模化養殖生產以及規模化貿易出口;其次,建立協調合作機制,發展禽類生產協調合作組織以及對外出口協調合作組織,提高養殖生產和對外出口的組織化程度,加強中小規模生產養殖企業和貿易出口企業之間的經驗、技術以及市場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使眾多中小企業的利益得以共享,發展命運得以聯合,形成利益與命運共同體,從而形成合作互惠的局面,降低各企業間為了爭奪國際客戶的內部爭斗。通過政策引導以及合作機制的聯合推動,不僅可以改善我國禽肉行業中分散化經營和無序化競爭的局面,使企業具備規模優勢,還可以從根源促進我國禽肉養殖生產行業的發展與壯大,從而促進我國禽肉的出口貿易以及建立有國際影響力的禽肉品牌。
(三)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科技應用
目前,在我國禽類的養殖生產中,走大規模養殖生產的發展方式也對科技的投入應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加大對于我國禽肉養殖生產的科技投入,推動科技在我國禽肉養殖生產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我國禽肉養殖生產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以及促進我國禽肉養殖生產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科技投入與應用有利于禽類新品種的開發和選育,調節選育適合我國的自然資源環境以及氣候條件的禽類品種對于提高我國禽肉養殖生產的發展以及我國的禽肉貿易出口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科技可以在禽類重大疫情防控方面發揮巨大作用,通過自動化智能溫度調控、通風換氣、籠內清潔等裝置,建立一個清潔衛生的飼養環境,降低禽類疫情發生的可能性;再者,科技的應用也可以減少禽肉農藥和獸藥的藥物殘留問題,藥物監測和控制技術以及抗生素替代技術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對禽類的藥物和抗生素濫用,規范我國禽類養殖生產的藥物使用,從而提高禽肉產品質量。
因此,加大對于微生物醫學技術、生物醫藥工程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和突破,在養殖生產過程監測、質量安全監測、交易過程追溯等各環節,加大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與推廣,對于促進各環節效率的提高和最終產品質量的保證具有重大意義。
(四)調整禽肉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
由禽肉出口貿易的具體數據和出口特點可以看出,我國的禽肉出口的產品結構主要由鮮凍禽肉和加工禽肉兩方面構成,且加工禽肉的出口占比較大但是占比在逐年下降。由兩種構成產品的特點來看,鮮凍禽肉由于未經加工處理易受禽疫疾病的干擾且保鮮保質的運輸難度較大,一方面不利于對于距離較遠國家和地區的運輸和出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對于安全檢疫衛生標準較高的國家和地區的出口;而加工禽肉一方面由于經過加工處理有利于長距離運輸,另一方面衛生安全質量也較容易保證;此外,禽肉的加工過程也具有較高的貿易附加值。因此,積極轉變我國禽肉的出口產品結構,加大加工禽肉的對外出口貿易有利于我國禽肉出口貿易的長期穩定發展。
(五)加強國際貿易合作,減少貿易摩擦
面對歐洲等相對發達國家所采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措施,首先,我國應著力完善禽肉產品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著力提升我國出口禽肉的質量;其次,應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動我國禽肉防疫檢疫,衛生安全質量等各方面的標準與我國禽肉主要的出口市場以及國際標準進行接軌;再者,積極推動相關的國際合作協調組織的建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有效地形成各國政府層面關于國際禽肉進出口的協調合作機制,建立禽肉產品可追溯制度,推動和加快禽肉“無疫區”建設,促進國際市場標準的規范化合理化,并積極遵守和維護交易的規則制度。
此外,針對禽肉主要進口市場建立追溯跟蹤體系,在維持與原有進口國家和地區緊密合作、穩定友好的雙邊貿易關系的基礎之上,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如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平臺,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和文化交流,了解新興市場的禽肉進口需求,并研究制定相應的出口戰略;還可以通過國際間交流會等方式,讓更多的購買商和消費者了解我國的禽肉產品,將我國的禽肉產品推廣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最后,持續保持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穩定國內國外的金融市場,為我國禽肉貿易開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
參考文獻:
[1]林祥金.擴大禽肉出口的對策研究[J].中國家禽,2005(9):5-10.
[2]郭俊芳. 非關稅措施對中國禽肉出口的影響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5.
[3]顏棟勇.我國水果出口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以蘋果、梨和桃為例[J].對外經貿實務,2019(8):48-51.
[4]張斌,王莉,王真.我國家禽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家禽,2018(24):68-71.
[5]楊景晁,曲緒仙,周開鋒,侯世忠,王愛琴,王寶維,刁有祥,李福偉,李顯耀.我國家禽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轉型對策分析[J].中國家禽,2017(6):70-73.
[6]楊景晁,周鍵,邊媛,馬紅芳,李福偉,李桂明.我國家禽業發展的趨勢與思考[J].中國畜牧業,2018(1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