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科技的創新發展與經濟的快速提升下,社會藝術普及度變廣即人的審美大幅度提高。在視覺傳達領域中,傳統平面表現手法到達瓶頸期,這是一個飛躍的挑戰與時機。如何把握視覺設計的思想至關重要,具有內涵才是一個好的設計作品的靈魂,一味在外觀上嘩眾取寵已經不再通行。文中從傳統藝術中的言、象、意關系出發,淺析視覺的形態語言以及中國當代視覺藝術的現代化概況。希望從視覺圖形在空間上的一方面,來解釋當代視覺藝術的重返與突破,其中文中還提出了現代視覺的焦慮與困惑,試圖從當代部分作品來淺析出入,以及對傳統空間、心理空間的結合。目的是守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求變求新的方向重返與突破。
關鍵詞:視覺圖形;傳統;突破
一、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言、象、意關系
中國“立象以盡意”思想的最早出現于先秦時期,《周易》記載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里說明了書本中文字語言都無法表達內心的“意”,這里重要的是“立象以盡意”的意思,“象”表達的就是“像”,指無邊無盡遙遠的想象的樣子、圖形。正與《老子》中的“大象無形”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出這個微妙又具有深度的結論。“形而上”、“形而下”即是形的前后關系,形的前面為道、太極,有象無形,形的后面為器,有形仿之而成像,這樣就可以理解言、象、意之間的關系了。
這正如設計中的創作靈感,藝術創作中也同樣,設計師需要從一個概念、一個出發點、甚至一個現實的物上,通過自身的想象再創作這個靈感。在平面設計起初,是從靈感的外形做文章,其后發現在“立意”需要更費神揣摩。好的設計作品必須具有一個巧妙地的內容,來支撐整個作品的外形。如何表達設計師內心天馬行空的想象,但又不矯揉造作的表現,成為重點,這也就驗證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立象以盡意”的重要性。
“情”與“境”是表達設計師立意的重要途徑,這依據于《易經》中“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與“情”、“境”的關聯,這好比辭和卦之間的偶然性、相關性,每次藝術創作偶然性取決于藝術者當下內心活動即心境和情緒,這與時間、空間等因素有微妙的聯系。什么樣的“情境”下表達“心像”是設計師的心理感受、視覺感覺、觸覺、聽覺甚至味覺、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共同復雜的融合。這和中國古老的陰陽五行為基準的原始意象圖形,到魏晉時期人物以形寫神、吳帶當風,到唐代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均有體現這樣的特征。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到傳統藝術理論都與現代設計有著相通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和體會的。從二十世紀歐洲來看,裝飾主義運動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他領導了藝術與手工藝的運動,從實踐的層面支持著約翰·拉斯金強調設計的社會功能的理論。歷經一百多年,現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師自由形態產生的多元化的視覺藝術。
二、現代性的焦慮與困境
正如學者唐杰指出:“我們一直沉浸在關于‘進步與融入世界的巨大想象與滿足中,一起見證這個偉大的傳統國家,正在實行著的、世界歷史杭最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現代性方案。”顯然中國綜合實力的飛速發展奠定了中國人的自信,但面對種種現實問題時,宏觀講社會依舊缺乏一種切實的答案,尤其是藝術方面特別是設計門類依然感到焦慮與困
苦。小層面上講設計師苦于如何表達內心所想傳達的作品情懷,或者作品的意象無法迎合市場需求。
嚴格來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包容性變強,好幾代中國知識分子都無法回避“現代性的焦慮”,更別說眼光同樣變得開闊的設計行業。對于現實的個人來說,無法將一種社會的現實選擇降落到微小的個人身上,因此至今中國當代視覺傳達設計仍是對西方的復制模仿,這是一個前進的方式,但遠遠不是它最終的目的。
現代性的視覺設計構建意味著與“傳統”的“斷裂”,迫使視覺設計未能反映便向現代多元化轉型。“面對當代藝術存在的問題,我們同樣無法逃離這個時代。”從這個方面來講,艾森斯塔特的著作《多元現代性》中完整的提出了他對多元的現代性的理解,他透過日本、中國、美國、印度等國家以及伊斯蘭教地區國家的現代化,相比較研究提出了這些國家的現代性與歐洲等國現代過的進程有很大的差異。西方國際先對完善的理念,對于現代過過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這就說明每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如中國的視覺傳達設計行業也需要擁有自我的民族文化,正如任何國家的政治制度無法復制一樣,中國的當代藝術設計也同樣無法斷裂傳統,這是一種抽象的內容但并非是無中生有的,具體到自然的狀態,人的生活方式等,視覺傳達設計的現代化,需要扎根于民族傳統,求變求新的設計理念。
三、視覺圖形的空間組構
從視覺傳達的一方面——視覺圖形創作,來具體談及視覺傳達設計在多元化的現代,改如何進行一定的變化,達到求變求新的目的。唐代劉禹錫的《天論》中提到:“若所謂無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也”。這里所說的空間正如開篇所提到的“形”、“器”是一致的,空間不是固定的,它是有空才有形,有形才構成空間,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空間不是無形是非固體的形體,這種形態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
視覺圖形是抽離符合這種抽象的空間原理的,設計師需要考慮視覺圖形的二維、三維變化,其中點線面達到新的平衡,畫面不均衡同時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又舒服的矛盾感受。
就視覺藝術表現而言,空間同樣也是一種載體元素,構建視覺元素的基準。需要空間的這個依托起到一個展示舞臺的作用。
在平面設計中,怎樣處理和設有效的空間視覺中心、合理的安排視覺圖形的排列,是使完整的畫面呈現最佳的效果的基礎。中國傳統空間符號有很多種,例如原始崇拜洞窟藝術、石窟藝術、石窟造像、山水畫等它們的“空間舞臺”組構的就非常的合理舒適,許多藝術家通過對它們的有序、藝術處理、結構排序、畫面構成等各種藝術手法的研究再創作,形成自己特色的藝術創作風格以及創作出全新的擁有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
同樣,中國視覺設計的再創作也是非同一般的。設計并非是現代化的跟風潮流,而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空間、圖形等深入研究,從市場心理角度剖析后再創造的成果。即受現代文化審美變化直觀影響,更重要的是守住民族傳統思想的特色與當代現代經濟結合,成為新的潮流。同時區分空泛的無內涵的扁平化,需要更具有張力和感染力地設計作品的出現。
四、二維與三維空間的結合表現
平面設計在傳統的表現載體是以平面而額為的空間設置為主的,創意、內容和形式都在二維的空間舞臺上被限定。傳統的二維空間是快捷和明確的,但缺少層次和活力,往往三維空間的表現形式更靈活一些。
這對設計者提出了很大的考驗,如何在二維空間里,單個元素來產生三面體的透視關系,以及縱深暗示就自然地顯現,這對透視線以及取舍做出很高的要求。區別于傳統的二維圖形符號的表現形式,深度的思維方式使空間變得“情境”營造。
新時代的技術下,使視覺傳達的載體變得多樣,媒體互聯網的應用讓視覺傳達不在單一化,而是從圖像、聲音、動態等感官的全方位數字化得以體現。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即將改變近代視覺傳達的表現方式,但設計師依然要記住設計的最初目的、設計的對象、設計作品的文化背景,這和傳統的平面設計并無兩樣。
當代的視覺傳達設計需要融入更多的空間元素,二維與三維空間的重新組構,可以使我們從中發現更多設計的可變性,只有盡可能地了解市場地新材料,才能讓設計師多年學習的傳統文化,搭上一個新的視覺列車。
視覺設計師在新時代的發展趨勢下,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要求新求變,創新運用民族的內涵,不忘初心,依托傳統的情況下,尋求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讓再創造的設計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去現代張力與個性化。新時代的設計具有多樣性,又有藝術的深度與廣度,更不缺乏對現實的反思,這樣的作品才會有靈魂精神,方可從各類作品中脫穎而出。
五、總結
視覺設計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需要設計者們深層次的變革過程,這樣的轉變發生在接受和尊重多種族文化的環境,同時設計師正確認同自我觀念和各種文化的認可。隨著新時代的設計活躍,當代設計是人類生活與視覺感受的深入對話與交流。如何把握視覺設計的思想至關重要,具有內涵才是一個好的設計作品的靈魂,一味在外觀上嘩眾取寵已經不再通行。守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求變求新的方向重返與突破才是我們最需要尋求答案的入口。
參考文獻:
[1]戚琦.《視覺傳達設計與民族文化符號相結合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2]陳向兵.《藝術現場——當代深圳的視覺圖像與敘事》[M].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
[3]歐陽英.《外國美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4]呂思勉.《中國通史:最新點校本》[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
[5]NewWebPick 編輯小組.《跨界設計》[D].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6]任戩等編著.《中國美術·設計分類全集》[M].遼寧美術出版社,2013.
[7]戴光華.《平面設計藝術學——造型藝術與形式探究》[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
[8]郝青松.《藝術的政治訴求與現實焦慮》文.http://www.zcom.com/article/7763/.
[9]楊平主編.《文化縱橫》[M].文化縱橫雜志社,2010.
[10]德盧西奧-邁耶.《視覺美學》[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11]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2]關鴻.《創造力斷想》[M].北京文藝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王朝卉(1993)女,浙江省杭州市,民族:漢,學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