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平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教育體制和教學理念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思想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如今的教育教學也不僅僅只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對于小學語文來說,老師要充分的明確其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讓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夠得到真正的提高,以此更為有效的滲透德育教育;語文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關鍵學科,老師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品質,讓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老師去結合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教學,從而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促進小學語文的成長與發展。因此,本文主要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明確語文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課,語文教學的重點是提升學生對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聽說讀寫能夠得到有效的增強,而德育教育的滲透是語文教育中的升華部分,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適宜的教學方法,極力摒棄掉傳統教學的弊端,以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完成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實現德育教育的滲透目的。因此,下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談。一是深度挖掘德育內容,二是創設語文德育情境,三是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一、深度挖掘德育內容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要有效的滲透德育教育,就需要老師先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傳授給學生,以此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品質;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往往都是“填鴨式”或者“說教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這樣非常不利于德育教育的順利滲透,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需要老師及時的去更新教學觀念,真正的去實施素質教育。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將相和》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去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和心智都還不太成熟,所以學生在學習這一篇文章時會對“負荊請罪”的理解比較困難,那么老師就可以從廉頗和藺相如的人物性格入手,引導學生去通讀文章,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學習到廉頗和藺相如身上的優良品質,然后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講解,就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語文德育情境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就要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擁有學習的動力,以此更為高效的滲透德育教育,所以基于此老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語文的德育情境,引導學生在德育情境中抒發自己的情感,進而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老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去創設特定的情境,主要目的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談禮貌》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去創設德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以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由于這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講解“如何講禮貌”,所以學生就可以在課中進行角色扮演,其中主要的角色有長輩、同學、朋友、老師等等,從而用切身的體驗去感受不同的禮儀,比如問候長輩要用尊稱、請求別人幫忙態度要誠懇等等,以此讓德育教育的滲透更為高效,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有利用完成素質教育。
三、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不僅僅可以在課內實現,在課外也可以基于實踐活動的開展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時時刻刻、方方面面都可以接受到德育知識的洗禮,以此真正的發揮出德育教育的優勢以及價值,讓學生可以意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就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開展多種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從而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七律·長征》、《開國大典》這兩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根據其共同特點開展實踐活動,為了更為有效的滲透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就可以為“我的祖國”,實踐活動的形式就可以為演講比賽或者朗讀比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依據自己對祖國的理解書寫適宜的演講稿,或者選擇適宜的朗讀文章,以此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強化學生對祖國的感情,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德育知識。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明確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性,而且還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適宜的教學方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以此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品質,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偉.基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分析[J].學周刊,2015 (33).
[2]馮磊.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05)
[3]李秀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 (04)
[4]宋瑞瑞,任美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科學,201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