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仲賢
摘? ?要:在小學階段,道德和社會教育的發展不僅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可以全面提高小學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小學道德和社會教學中,通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道德、法律等教育以及地方文化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促進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為他們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對如何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如何使課堂回歸生活作了探討。
關鍵詞:品德課教學;回歸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新的課程理念倡導道德教育應回歸生活,強調將兒童生活的現實作為課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兒童的現實生活,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有目的地創造一個以生活為導向的課堂,讓學生在人文環境中成長,在智慧中成長,在生活中成長,提高小學的“道德和社會”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有效地促進讓生活回歸課堂。
一、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納入現實生活的背景,以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使他們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得更好,獲得充滿活力的知識,讓原本無聊的教學課堂生動變得有趣,這樣學生就可以更積極地學習知識。以生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實現教育與社會的有效融合。
二、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入德育教學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新課程標準要求“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擴大教學空間”,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克服與兒童生活分離的實踐和教學方法。在道德教學中,我們應盡力將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例如,在課堂上教授《成長的腳步》,我首先為幼兒園和小學不同階段的學生制作課件,然后安排學生準備一些與他們相關的物品和故事。在課堂上,我使用課件來顯示這組不同時期的照片,讓學生談論成長的感受,將現實的生活與教科書結合起來,并講述關于主人公的故事,導入教學主題。因為教學設計在教材與兒童的現實生活之間形成了某種聯系,因此,課堂上回歸生活的話題讓學生產生了情感共鳴,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激發了學生的體驗。德育教學設計必須與生活密切相關,因為品德來自生活,生活中處處是無聲的道德教育。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必須接近學生的認知,進入學生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社會,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對生活的感悟。在課堂上,情感豐富的教師往往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獲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2012年,“神舟九號”成功升空。第二天,我將這些具有影響力的材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并將其引入“道德和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創設了一個教學情景:“神舟九號”成功升空,我國的航空航天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增加了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現在讓大家分析,加進這些令人振奮的話題。學生探索的熱情大大提高,我適時拋出探究問題:第一,從人類探索宇宙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什么?我們應該為社會做些什么積極的事情?第二,對于授予宇航員“英雄”的稱號應該如何認識?當代學生的崇高使命是什么?……學生探討這些問題的同時,意識到了各行各業存在的必然性,并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課堂的教學時間
1. 生活作業
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滲透了人間事理、人間有愛等,讓每個孩子隨時記下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使這些體驗滲透到孩子的心中,流露在學生的言辭和行動中。
2. 寫一篇體驗小報道
學生每月都會寫一篇小報道,報道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方法、經驗、心得等,同學間互相分享,享受成功的喜悅和經驗。
五、結合教材,開展各種課外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結合教學的要求和生活實際,教師可通過各種途徑和教學方法設計課程,開展小學生活教育,最大限度地改進“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單一的現象。完成課堂知識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一系列課外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現實生活。課后,可以為學生安排一個主題,讓其以圖像、文本等形式記錄生活中的事物,記錄他們的感受。教師還需通過正確的引導,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是非、美丑等,使學生樹立一定的道德標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真正體驗了生活,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在學習“我們的生活和塑料”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一個公園去調查,發現了塑料裝飾品、垃圾箱、礦泉水瓶、棄丟的塑料制品等。活動中,我結合課本,講述了塑料垃圾對生活和環境的危害,適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六、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讓學生直觀地感知社會,感受生活
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和風俗為后人留下了獨特的教育資源,既有歷史遺產,也有學生可以看到、感受到的社會現實。與其他類型的教育資源相比,這些資源學生容易接受,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感知。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學校,參觀歷史文物遺跡,參觀名人故居,了解家鄉,體驗社交生活,等等。歷史文化遺產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歷史的厚重,培養了熱愛祖國的感情。如參觀開平碉樓、愛國僑領司徒美堂故居,回顧崢嶸歲月,體會濃厚的家國情懷。
斯賓塞指出:“教育應從具體開始,而以抽象結束。”學生的思想、觀念尚不成熟,對世界的認識仍然淺薄,理解能力不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為學生灌輸教材內容,而是要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學生熟悉有趣的生活材料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增加直覺感知,在探索中學習,在生活中應用,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