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與技術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由于很多現實原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只有實現科學選擇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多元化評價,勞動與技術才能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1-016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1.154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勞動與技術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門課程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師資的缺乏、兼職教師對課程認識的不足等使得學生對勞動與技術課程的熱愛很難轉化成自身的素養,削弱了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的功能。本文將以勞技教師的視角,從幾方面探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一、立足學生,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勞動與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是為學生的未來而服務,教學內容更應該選取那些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益的部分。例如,蘇教版勞技教材每冊都設計了家政單元,教師在教學基本的家政能力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這部分內容的拓展對學生擁有良好的勞動素養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動手實踐”是勞技課區別于其他課程最顯著的課程特色。勞動與技術課程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同時獲得直接的勞動體驗。因此,勞技教師要熟悉課程綱要,從理論的角度準確把握課程目標。
了解了整個課程的目標之后,勞技教師還要對課時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要完全吃透教材。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勞動與技術教材以木工為主題,課程綱要中提到建議在小木工的教學中加強木制品加工過程中鋸、割、切、粘、磨等技法的學習。其中手工鋸、木蜻蜓、迷宮盤、木筆筒的制作都需要用到磨的技法。但具體到每一課時,我們在設計關于“磨”的教學目標時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手工鋸是小木工的第一個作品,學生初次接觸“磨”這項技術,加上手工鋸的打磨是為了讓手工鋸更加圓潤,使用起來更方便,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關注到讓學生了解打磨工具為砂紙,同時初步了解打磨技術。到了木蜻蜓這一課時,打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是否成功。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對打磨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制作打磨的工具,降低學生打磨的難度,更要找出蜓翅的角度,以提高學生作品的成功率。而迷宮盤、木筆筒這兩課中,打磨是為了更好地將木板粘合,使作品更加牢固和美觀。前面兩課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打磨技巧,打磨就不再是這兩件作品的技術“難點”,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可以不再將打磨列入其中。
只有完全熟悉教材,才能將教學目標設計得更加準確。只有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才能為學生得到勞技學科素養的培養提供可能。
三、 改進方法,讓勞技課堂“有的放矢”
勞技課堂以學生做為主,教學流程相對清晰。為了讓學生有充分的實踐時間,勞技教師應該盡量將教學時間縮短,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精簡上課語言,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教學方法。
首先,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勞動與技術是一門很受歡迎的課,學生對做手工的熱情顯而易見。然而,很多學生的熱情停留在做手工表面,而不愿意去思考怎么才能從技術的層面將手工做好。因此,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做竹蜻蜓時,很多學生興致勃勃地準備上課,一看要不停地打磨,頓時失去了興趣。于是,在上這一課之前,我先做了很多范作,有的是按要求打磨蜓翅的,有的是角度打磨不到位的,課前幾分鐘,我讓幾個學生隨機挑選竹蜻蜓比賽飛一飛。結果,有的學生一飛成功,有的學生試了很多次都不行。看到這樣的情形,很多學生紛紛拿起參賽的竹蜻蜓,比較起來。這一比,學生馬上明白了只有打磨到位才能做出能飛的竹蜻蜓。問題意識大大提高了學生的作品成功率,也讓課程目標得以實現。
其次,充分利用范作,想盡一切辦法克服重難點。在實際教學中,勞技教師將正常尺寸的范品展示給學生看的時候,學生看得并不真切。因此,很多教師會放大范作的尺寸,給學生一個更加直接的感受。另外,還可以更換示范材料,幫助學生克服重難點。
不同于其他課堂,勞技課堂上學生需要更多動手做的時間,為了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勞技教師一定要改進教學方法,化繁為簡,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勞動與技術教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勞技課堂上的主人。教師的指導引領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核心素養下開展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教學,勞技教師更應該科學選擇教學內容,準確把握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實現多元化評價。只有這樣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才能真正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華莉婭.初中勞技課學生技術素養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17(9).
[2]丁宇紅.勞技教師教學素養剖析及策略——兼談勞技教研方式的創新[J].上海教育科研,2016(1).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張西蘭(1988.2— ),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勞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