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鋒
摘? ?要: 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能夠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新的歷史時期,全面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必須全方位整合社會力量。本文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涵基礎,闡述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剖示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的一些問題,提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建立。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文化自信? ?文化建設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通過分析和比較自身文化和外來文化,在批判中做出的情感選擇,是在強烈認同本民族文化后產生的堅定信念和價值肯定。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各項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為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全面提升,就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提供全面的文化支撐,使中華民族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涵基礎
(一)文化自信的關鍵選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正確選擇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了人類發展的一般性規律,通過對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刻變革,創立了“新唯物主義”。通過緊密連接理論與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與建設實踐,高度統一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其次,馬克思主義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其政治立場非常鮮明。黨和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同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觀念表達和思想上,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后,馬克思主義優良品質與時俱進,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和有效性的汲取,使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生命力更加強。
(二)文化自信的內在靈魂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寶庫,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如道德風尚、思想教化、民族品格等。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發展維度,其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有機統一了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當代文化建設的寶貴的資源,就是儒、釋、道三家思想,時至今日,這些思想依然有著深遠和廣泛的影響。文化自信的“活的靈魂”,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中“自強不息”“崇德向善”“天下為公”等思想,無論是思想資源還是歷史積淀,都是非常豐富和厚重的,給予了當代文化的發展需求最大限度的滿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廣泛吸引力的文化自信。
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弘揚提供內在基礎。
首先,文化自信能夠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優秀傳統文化,對優秀文化基因進行弘揚,唱響中國好聲音。通過對社會主義主旋律堅定有力的弘揚,引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其次,文化自信能夠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并構建新型的文化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大力借鑒和有效吸收優秀文明成果,對文化發展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進行了體現。同時,通過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積極弘揚,進一步提升了國際影響力。最后,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只有在正確的文化導向作用下,才能深入研究理論、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選擇制度。在此基礎上,凝聚全民智力,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精神動力。
首先,是講好中國故事,對中國精神的弘揚。中國精神涵蓋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兩個方面的內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立國之本、興國之魂是中國精神。只有樹立好文化自信,才能不斷增強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精神動力,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其次,是眾志成城,對中國力量的凝聚。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保證,是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增強文化自信,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最后,是促進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現就是文化自信,是在塑造文化過程中形成的創造力和凝聚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需要統籌兼顧軟實力與硬實力建設。目前,黨和國家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是不斷增強軟實力。
三、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面臨的一些問題
(一)一些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偏誤。
中華文明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但是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傳統文化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究其原因,是一些人在認識上的偏差,對傳統文化全貌缺乏深入的了解,沒有進行提煉和全面挖掘;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和精神價值,丟掉和拋棄了傳統和根本,導致自身文化特征的不顯。
(二)一些人片面追捧西方文化。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化。自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在文化傳播中處于強勢,使部分國人片面追捧西方文化,甚至不加判斷地全面接受。
(三)一些人缺失正確的文化心態。
文化心態具有穩定性,樹立正確文化心態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給人們的文化選擇帶來影響,還會給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帶來影響。近代以來,由于飽經戰亂,一些人處于文化自卑的情緒之中,因此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斷傳播的西方文化,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多種影響。新形勢下,所謂的文化復古主義出現,過于夸大本體價值,使部分國人的文化心態處于一種失衡狀態。
四、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途徑
(一)遵循馬克思主義原理,創新性發展和轉化傳統文化。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對中華文明精華部分的不斷汲取,產生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力的根基和基礎,就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它為提升文化自信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此,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有機結合時代精神和傳統文化,不斷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力。目前,對于文化的重要性,人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通過不斷創新和交流文化,不斷增強文化的影響力。中國共產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辯證分析,才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原則,在開放發展中提升文化自信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各國的經濟緊密聯系,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就需要加強對外交流。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發展道路,文化各具特色。對待不同的文明,始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不能閉關鎖國或故步自封。還要在與世界各國文明的相互交流中,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不斷弘揚,在相互碰撞和融合中,提升自我,不斷擴大自身文化的影響力,持續不斷地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力。
(三)增強文化軟實力,不斷拓寬文化自信之道。
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和觀念形態,文化能推動國家的進步和民族的發展。但是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才能真正發揮文化這種精神力量的作用。一國的文化載體也就是其綜合國力。長期的發展實踐證實,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落后,其文化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為了大力發展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提高我國經濟實力,這樣才能依托物質,有機結合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才能不斷提升文化自信。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是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力的根基,要想真正提升一國的文化自信力,就需要大力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
(四)培育具有公共精神的現代公民,深入持久地開展公民文化建設。
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是國家硬實力,從文化軟實力的呈現形式來講,其重要承載是有機結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塑造人的精神,是文化軟實力的最終歸旨,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本身的文化信仰。只有將個體的狹隘的“小我”突破,對現代公民的公共精神進行培育,才能通過命運共同體的“大我”,充分展現出個體自我價值,真正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五、結語
發展文化、加強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保證。新形勢下,我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經進入一個全新時期。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知,認識到全面提升中國特色社會文化自信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創新性發展和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進一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孫彩云,翟波.淺談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3):268-269.
[2]高文苗.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價值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01):8-10.
[3]李晶晶.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探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8(20):70.
[4]鐘易,李霞.對贛州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創新性發展的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21):208.
[5]史曉宇.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理路[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4):21-25.
[6]李凱,鄭智超.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價值、挑戰及其突破[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7):6-8.
[7]魯秀偉,沈雁華,隋芳莉.推進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J].理論建設,2018(04):96-101.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