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 汪國好 湯波 封寒 宗琪



摘? ?要: 本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精準定位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角色,分析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優勢,提出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的措施。針對措施進行實驗論證,得出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對高職院校新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具有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 ?大一學生? ?創新能力? ?實驗研究
習近平在對職業教育“一個論斷五項任務要求”的重要指示中明確提出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已經實施多年,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理論學習向實踐學習的過渡橋梁。企業作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戰平臺,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啟迪和引領作用。
一、學校和企業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創新能力包含兩個方面,創新素養和創新技能。創新素養是創新的通識能力,即創新型人才具備的共同的職業素養,包括敏銳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在創新素養培養中主要通過課堂、校園生活、思想引領等多角度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逐漸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企業在創新素養培養中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在實際生產實踐中的觀察能力、質疑能力和創新的思考能力。創新技能是學生通過后期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運用創新的方法解決實際工作中矛盾的能力。學校在學生創新技能培養中的作用是依托書本理論教學,完善學生開展創新活動具備的理論知識體系。企業在學生創新技能培養中的作用是基于學校的理論教育基礎,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現場問題的解決能力及職業素養。
二、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優勢
1.校企合作有利于培養新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專業知識的儲備是創新的基本要求,高職院校新生普遍存在缺乏理論學習興趣的問題,中學時期長期的理論學習讓學生對知識指導實踐產生懷疑,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大一期間參與校企合作,對企業生產實踐認知加深,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學習的被動者轉變為學習的主動者。
2.校企合作有利于引領新生關注行業前沿
創新是在深刻理解行業發展前沿的基礎上,通過獨特的、新穎的技術或方法推進行業向前更進一步,推動整個行業或技術的發展。高職院校新生在校主要學習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課本知識的更新往往滯后于行業的實際發展。校企合作可以通過企業把最新的行業發展和技術革新傳遞給學生,引領學生在今后學業生涯中時刻關注行業的發展動態,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行業和技術的創新思維。
3.校企合作有利于為新生提供創新的課題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技術和管理問題,把相關的技術和管理難題引入新生的課堂,學生帶著尋求“問題”解決方案的目的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整個大學期間的專業學習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在學生心中提前埋下了創新的種子。
三、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1.設置企業輔導員
高校輔導員制度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功能日趨成熟。高校輔導員的職責主要是通過思想引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學業規劃能力、職業素養能力及創新意識和能力[1](3-4)。目前高校很多輔導員自身專業與所帶班級專業不對口,受限于輔導員本身對本專業和行業的了解,對學生學習能力、學業規劃能力、職業素養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明顯不佳。部分輔導員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對學生職業素養、創新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輔導員是校企合作中的企業方安排一名企業資深職員常駐學校,協助學校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其對學生教育和管理的內容緊密結合企業需求。企業輔導員作為學校和企業合作的橋梁,主要職責是傳遞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管理方法等,根據特定企業和行業特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意識,是企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在校落實者。企業輔導員基于企業身份和專業性,在新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提出的要求往往更容易被學生認可和執行。企業輔導員在日常管理中發現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完善成長記錄,學生畢業進入企業按崗設人,極大提高了企業崗位人才的分配效率,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并提高學生在匹配崗位上的創新能力。針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設立企業輔導員,在學生整個學業生涯實施專業性指導,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2.企業參與課程教學改革
傳統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學生到企業參與實踐,以體驗式為主,實踐的深度和廣度不足,學生沒有真正深入理解專業和將來工作的內容。學生實習考核的指標往往是生產簡單的模型。這一考核指標的設置過于簡單和形式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采用傳統校企合作模式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的創新能力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企業要主動參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制定企業培訓課程,尤其要開發專業化、項目化、模塊化的課程。所謂專業化的課程是指企業要根據行業或者企業的工作需求,制定與企業業務緊密聯系的專業課程,或者對學校既定的專業課程按照實際工作中的重要程度排序。這種專業化課程的引入,會避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因課程繁雜而抓不住重點。項目化和模塊化課程是指以企業某個項目為教學案例,對項目進行模塊化分解,把相對簡單的模塊作為考核指標分配給大一學生,稍難的模塊分給大二,最終將整個項目的合成作為大三畢業考核指標之一。在企業專業化、項目化、模塊化的課程教學改革中及時將行業的新技術、新標準、新的發展方向納入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采用這種項目化、模塊化的課程教學和考核指標的分解,實現一個項目貫穿高職院校學生入學到畢業整個學業生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在本專業的創新能力。企業參與教學課程的改革是企業的優秀教育資源向學校傳遞的重要途徑。
3.創新訂單班管理模式
訂單班產生主要借鑒了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技能與將來工作崗位的匹配度,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緩解了現存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但是在新的充滿變化的社會環境和機遇條件下,企業訂單班模式的人才培養顯現出了新的問題與不足,訂單班學生流失現象成為職業院校部分專業日漸凸顯的主要問題[2]。尤其是大一期間學生流失較為嚴重,企業對新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貢獻幾乎為零。根本原因是傳統的訂單班合作模式下,企業在學生大二才開始深度介入,校企合作對于大一學生形同虛設,大一學生缺乏對企業的認知和情感。創新訂單班管理模式應該從以下方面開展:首先,班級日常管理上,應該參照企業的管理模式,把企業中部分考核制度完善修改后引入訂單班班級管理,如對學生宿舍管理、教室管理、實驗管理等可以參照企業5S管理方法標準,也可以參照企業“績效管理(KPI)”制度修訂班干管理考核辦法等。其次,在企業文化培養方面,學生可以適當參與企業的大型活動,在重大活動上穿工作服,體會企業的歸屬感,利用課余時間集體學習企業規章制度等,真正融入企業文化。最后,在福利方面,學生進入訂單班,享受企業節假日福利,對優秀學生設立企業獎學金,甚至可以從學生入班開始計算工齡,提供學生帶薪實習等。通過以上方式,讓大一學生充分體會到校企合作的內涵,增加訂單班學生對企業的歸屬感,企業管理模式引入班級管理對于學生是一種區別于傳統教育的全新體驗,本身就是學生培養方法的創新,給學生營造了創新的氛圍。
四、校企合作提高新生創新能力的實驗研究
基于以上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的措施進行實驗研究,本實驗優選實驗對象、合理制定評價指標、科學進行數據分析、嚴謹得出試驗結論。
1.實驗對象
本研究實驗對象為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機電一體化技術1班、2018級機電一體化技術2班、2018級機電一體化技術金緯班。其中2018級機電一體化技術1班、2018級機電一體化技術2班為普通班級,2018級機電一體化技術金緯班為上海金緯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和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訂單班。以上三個平行班級學生人數、生源、男女生比例、入學成績基本一致,排除了相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評價指標
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扎實的專業知識、優秀的職業素養和卓越的動手能力。根據以上要素構建了學生創新能力評價匹配指標,如表1:
3.實驗數據
本實驗分別收集了三個平行班最近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班級榮譽(省級或以上)、比賽獲獎比例(省級或以上比賽獲獎人數占班級總人數百分比),匯總成創新能力橫向對比數據,如表2。同時收集了2019級機電一體化技術金緯班入校以來三個學習的期末考試成績變化、班級榮譽和比賽獲獎比例,形成縱向對比數據。如表3。
4.數據分析
由表2學生創新能力橫向對比數據可知,采用上述“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的措施”的2018級機電一體化技術金緯班,創新能力的各方面指標要比另外兩個平行班高出很多。由表3學生創新能力縱向對比數據可知,采用上述“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的措施”的2019級機電一體化技術金緯班,創新能力的各方面指標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直線上升。
5.結論
橫向和縱向數據表明上述“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的措施”對于高職院校新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十分有效。
五、幾點思考
校企合作從大一新生開始,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十分有效,企業輔導員的引入加強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一定程度上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業參與學校課程的制定,提高了人才培養方案的精準度,創新采用訂單班的形式,把企業的部分管理方法優化為學生管理辦法,讓學生提前進入工作狀態,增加了學生對企業的歸屬感。但是校企合作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1.企業輔導員管理機制有待健全
輔導員長期與學生相處,對學生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企業輔導員作為企業職員,屬于社會人員。學校和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選拔機制和監督機制,確保企業輔導員言行舉止符合高等教育規范要求。
2.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積極性的措施有待健全
校企合作必然要求企業有人員、設備、資金等資源的投入,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會考慮經濟利益的最大化[3](28-32)。尤其是采用本文所述的校企合作方式,企業設置企業輔導員、參與課程建設、創新訂單班管理都會增加成本。建議政府部門建立多樣性的激勵政策,包括財政扶持、稅收減免、項目扶持等,切實增強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意愿。
參考文獻:
[1]李麗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雙向構建體系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02).
[2]趙學敏.高職院校校企訂單班學生流失現象的調研與建議——以A民辦高職院校為例[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9.
[3]王蕊.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以BIM應用技術方向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重點項目“高職院校大一新生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探索”(項目編號:2019jk04);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課題“校政紅企聯動,創新高效三全育人途徑探索”(2020NLDJ-ZD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