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蔡純

摘 要:在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中,教師融入行動導向教學策略,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及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本文在分析行動導向教學法特點的基礎上,從教學理念、課程選擇、創設教學情境、探索問題、合作學習、創新評價方法六個方面入手,探索如何在中職計算機程序教學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
關鍵詞:行動導向? ? 中職計算機? ? 程序設計? ? 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巨大的缺口。面對現代社會的需求,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社會經濟發展也因此受到阻礙。這也突顯出了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革新的必要性,該形勢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逐漸顯露出不可忽視的作用。行動導向教學,通常會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下將教學目標達成。此類方式方法能夠顯著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職業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達成理論與實踐結合。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特點
行動導向教學法屬于“以能力為本”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社會交往情境,用以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該教學模式中,課堂主體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前提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在學習中能夠主動思考,并在其他地方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內容。如此,理實一體、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便可達成。
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特點,主要包含五點:其一,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著日常生活及職業實踐等,而教學主題基本是以日常學習中時常遭遇的問題等為主;其二,突出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動腦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間的溝通交流十分注重;其三,引導學生自行學習,有利于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四,教學中輪流使用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新鮮感始終處于飽滿狀態;其五,教師扮演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
二、基于行動導向的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
(一)教學理念
結合“遺忘規律”不難發現,多數人對于來自他人或教師的知識都很難記牢,而對自己在參與實踐過程中收獲的知識卻有著深刻的記憶。中職院校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當對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情況予以關注,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通過實踐學習后再補充理論知識,促進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此外,模擬實踐的教學活動也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而基于行動導向的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也是如此,它能使學生對參與實踐操作所獲取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二)課程選擇
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中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應用,可選擇項目教學法并將《VFP程序設計》中“自定義函數”當做教學的主要內容。VFP語言中,模塊化編程的實現離不開自定義函數這一基礎,且該函數同樣是其他高級語言的子程序。該知識內容教學之前,教師引領學生自行進行成績處理程序的編寫,要求該程序將成績輸入、輸出及總成績計算等功能包含在內;在實際教學中,再對學生提出結合自定義函數改寫該程序、使其成為完全模塊化程序的要求。同時,運用已學知識,挑選成績輸入項目,由教師示范通過自定義函數對該模塊功能進行改寫的操作。
(三)創設教學情境
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中,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采取行動導向教學法開展教學時,有必要將良好的學習情境構建并提供給學生,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并幫助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技能。具體教學中,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根據,盡量設計貼近于現實情況的情境,如:交給學生已編寫完成的成績處理程序,并要求學生運用自定義函數的知識劃分成績處理程序模塊,指引學生通過已學知識將現實問題解決。該程序具有學生熟悉的成績輸入輸出及總分計算等功能,且這些功能難易適中,采取此類方法,能將學生對程序進行改寫的興趣與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四)探索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
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有疑問時,教師可指導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將問題自行解決,或是搜索教材中的解決方法。學生使用了各類方法后,教師再及時予以點撥、指導,并要求學生向同學分享自己尋找的答案。此時,學生能從同學的思路中找到全新的思路,同時能對自身尋找的方法進行驗證。由于各小組的任務都不相同,所以學生也有著不同的行動思路與待解決的問題。此時,教師還應對各個小組的工作狀態及進度不斷巡視、監督,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適當引導存在偏離的學生及小組。值得一提的是,教師需為學生提供核心地位的保障,將參與實踐操作的機會賦予他們,采取集體講解的方式處理較為復雜的知識或有共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的進一步增強。而當項目完成之后,教師還應當總結,以便強化學生的知識記憶程度。
(五)合作學習
首先,教師引領學生對自定義函數的內容展開獨立思考,當學生順利消化知識、思考并理解教師示范的成績輸入項目后,便可進入下一個實踐操作環節。這一過程中,函數定義中的參數定義、函數原型聲明、調用函數及確定返回值等是要求學生理解的關鍵內容。
其次,教師要完成小組項目的確定。教師把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成績處理程序中的不同項目,要求小組采取研究討論的方式對程序展開改寫。
最后,教師要促成各個小組間的互補互助、合作共進。要求每個小組指派一名負責協調組內成員分工的小組長,來促進學生積極交流、相互學習及總結經驗。因不同小組負責的項目僅是成績處理程序所有項目中的一個,所以,只有當各小組完成本組項目后,整合所有項目方可獲得完整的模塊化程序。
(六)創新評價方法
教師應以學生的項目完成情況為根據,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展開評價。具體評價中,涉及的評價標準通常由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及小組評價等三個部分組成。首先由教師負責評價小組是否將預定功能實現、是否存在共同協作、是否顯露出創新精神等內容,其次由學生評價自身是否實現了提升,最后則由小組成員對彼此間圍繞項目完成中的參與意識等內容展開評價。當逐一完成三個評價后,整合評價結果,即可確定學生此次項目中所取得的總成績。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行動導向教學法引入中職院校計算機程序設計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方法時,不但將因材施教、重視學生自主行為教育的要求提供給了教師,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要求,以便有效激發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如此,便能促進教學與學習效果的優化,幫助學生成長為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并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國民.行動導向下的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分析[J].科技資訊,2018(26).
[2]姜衛軍.行動導向下的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分析[J].教師,2018(10).
[3]劉斌茂.基于行動導向的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 (05).
[4]鄒慶.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課中的應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4).
(作者單位:萍鄉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