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慶佳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積極構建“生命化”課堂,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教學案例指導學科教師上好每堂課,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返璞歸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本源。教師在課堂教學聚焦“生命”,尊重生命,激發學生生命意識,通過“生命化”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點亮生命本源心靈之光,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結合“生命化”課堂的概述,探究“生命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策略,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提供一定參考,促使課程教學水平不斷提升,豐富小學生的生命體驗,促進師生和諧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命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構建策略
“生命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屬于重要本質,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必須堅持定準目標、聯系生活、轉變角色、追求真實的理念,側重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保護生命的意識,并通過多種教學途徑豐富學生個人生命體驗。為了有效發揮“生命化”價值和作用,有必要深入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構建“生命化”課堂的策略,使課堂成為師生心靈碰撞、生命互動的重要場所,幫助學生感悟真理、獲取知識。
一、“生命化”課堂概述
所謂“生命化”課堂,指的是學科教學過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內容,從多個層次體現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生命化教育理念,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挖掘其生命潛能。要構建“生命化”課堂,就要在各方面教學內容中充分體現尊重生命,尊重并保護個體差異,加強人性化管理,重視教師、學生的長久發展。同時,“生命化”課程在構建中,要積極創設生命化課程內容,豐富生命教育資源,潤澤生命,強調交互體驗,在主動參與和平等對話基礎上,點亮生命。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積極構建“生命化”課堂,不僅有助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師生樹立正確生命觀,實現長久發展。為了充分發揮“生命化”課堂價值,有必要深入探究“生命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策略。
二、“生命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生命發展需求
構建“生命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要在課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并以此為前提,促進學生生命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生命碰撞和交流的過程,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加強關懷和關愛。為了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深入挖掘學生內在優點,提升學生的自信和自尊,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和優點,并意識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欣賞,從而提升自信和自尊,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促使師生關系進一步融洽、和諧地構建。挖掘學生優點可以從學生一次微小的進步,或者一次勇敢的發言,或者一次細小的舉動等方面,重點表達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和態度。如在《干點家務活》這一課堂內容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樹立愛勞動和幫助家長做家務的意識,組織學生進行情景表演。對于主動舉手參與表演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認可,引導學生大膽表現自我,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學生在扮演媽媽這一角色時,回想媽媽平時在家里會打掃衛生、洗菜、做飯、洗衣服等,學生一項一項地表演,整個過程感受到媽媽平時做家務的辛苦,自己如果力所能及地為其分擔一點家務,就能減輕媽媽的負擔,在體會做家務的辛勞之后,學生會樹立做家務的意識。在情景表演之后,教師可以著重表揚一下平時性格內向但勇于參與情景表演的學生,通過教師的一言一行讓其感受到教師的關注、信任和支持,體驗成長的快樂,促進師生和諧、平等關系的構建。
2.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時,要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向生活“取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構建“生命化”課堂,需要為師生營造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場所,喚醒并激勵學生的生命意識,使學生增強對生命的熱情感受。教師在打造“生命化”課堂過程中,要重視營造感性課堂,積極創設生動、逼真的生命教學情境,促使學生通過融入生動的教學情境,提升知識構建積極性,主動感悟生命價值和意義。如在《我們的校園》這一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知識講解之前,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校園生活的視頻,視頻中顯示學生在學校環境下高高興興地學習知識,認知新同學、新老師,并在課間愉快地做游戲,師生、生生都愉快、自由地相處。學生通過聯想自己的學校生活,對有關知識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在生動化情境創設下,小學生快速融入新課學習中,并主動積極地介紹自己,向同學和老師表達自己在學校生活的感受。教師借景生情,以理激情,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逼真生動的課堂情景教學活動可以讓課堂“活起來”“趣起來”“輕松起來”,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通過實踐活動的體驗,讓學生體會活動背后深層的道德意識,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充分調動了自身對生命的熱情,并對學校、同學和老師加深了正確認識,逐步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消除新入學的不適感,對學校各種事物產生積極情感,更快、更開心地融入校園生活。
3.營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喚醒課堂生命意識
小學生喜歡自由并且天真活潑,教師在構建“生命化”道德與法治課堂過程中,需要尊重學生的學情和認知特點,為學生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需要教師堅持因勢利導的原則,為學生營造更多的自由活動機會,調動學生自由想象和自由創造因子,解放小學生內在生命,強化學生生命意識。如在《上學路上》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看課程微視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地發表看法和見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需作出一定引領即可。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示范:在視頻中,我了解到很多交通標志的含義。之后,結合交通標志的圖解和說明,向學生展示并總結。在教師示范之后,引導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形式,從自己的角度選擇一個觀看點,表達自己對視頻的見解。整個交流活動中,學生有足夠的空間表達自己的所觀所想,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紛紛表達自己觀看視頻之后的看法,增強了課堂生命力,活躍了課堂氛圍,促使課堂教學效率更高。
4.構建開放性課堂,加深學生對生命的理解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構建“生命化”課堂過程中,要積極構建開放性課堂,基于教材內容,積極拓展更多知識,延伸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將有限的課堂空間延伸至課外,使小學生從更多道德與法治知識中,獲得豐富的生命體驗,加深生命的理解,提升學生個人的生命高度。一方面,教師可以積極開放教學內容,結合教材知識點,適度拓展一些教材知識以外的內容,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深層感受生命。另一方面,可以開放教學空間,將教學環境延伸至戶外或者社會空間,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天地,感受生命。如在《別傷著自己》這一課教學中,可以將課堂搬到操場上,通過室外更大空間,構建多種“意外傷害”場景,加深學生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并深刻感受生命,強化自我防范意識。《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應不局限學科,不拘泥于教材,學科課程不僅僅是教科書,還可以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教師只有將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彰顯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構建“生命化”課堂,能夠讓師生在活力充沛的課堂中獲取知識,感受生命,促進生命價值的提升和生命發展。“生命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在實際構建中,教師要尊重生命需求,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構建開放性課堂,使學生放開天性,加深生命理解,提高生命高度。
參考文獻:
[1]蔣曉關.打造生命化課堂的策略研究[J].教育視界,2017,(01).
[2]張曉輝.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課堂的建構與探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8,(04).
[3]鄧春元.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J].科普童話, 2017,(31).
[4]廖世平.融合生命教育 構建活力課堂——從“研究性學習教學”維度探討[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04).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