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華


【摘 要】運算能力是課標關注的核心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童子功”,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但初中生普遍存在“運算能力障礙”。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教師應深入分析學生的運算錯誤原因,針對學生實際,引導學生重視基礎、明算理、講算法,細觀察、勤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關鍵詞】數學運算能力;障礙;途徑
運算能力是初中數學的基本能力,運算能力對學生數學學習質量起關鍵作用。因此,在中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盡管如此,運算問題仍是初中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之一,經常出現運算速度慢、計算準確率低,在考試中數學成績甚至于物理、化學成績都不理想的現象。而不少教師和學生對運算能力的理解不到位,常常將運算過程中的錯誤原因歸結為學生的“粗心大意”“機械照搬公式”“盲目演算”等,究其深層原因,是學生的思維模式、學習方法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未能達到靈活運用運算能力的要求。因此,深入分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運算能力障礙,針對學生在運算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找出解決方法,才能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1.初中生數學運算能力障礙分析
1.1學生不重視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掌握
從學生的答題情況和得分數據分析來看,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公式的運用掌握得并不盡如人意。學生在運算過程中,往往是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如數學概念不清、運算公式記錯、解題基本方法掌握不充分等,導致整個運算的錯誤。
1.2學生不重視算理算法的學習過程
例如,2016年漳州質檢卷第8題:若-2a<-2b,則a>b,其根據是(? ? )
A.不等式的基本性質1? ?B.不等式的基本性質2
C.不等式的基本性質3? ?D.等式的基本性質2
本題考查不等式的基本形式,不僅要學生會解不等式,還要了解每一步的理由依據。在考后的試卷分析中,出人意料的是:此“送分題”變成了“送命題”,很多學生答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比較重視對其運算技能的訓練,采用題海戰術,進行大量的機械性練習,但不重視培養學生發現、推導、證明運算法則的能力,學生缺乏對算理的理解,僅是機械性地選擇算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能,但并沒有真正提高學生內化算法算理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算能力的途徑
2.1夯實基礎知識,確保運算的準確性
《課標》指出:“運算能力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進行運算的能力。”能否準確理解和靈活掌握各種運算所需的數學概念、運算公式、法則,以及學生是否對數學概念、運算公式、法則的理解深刻,都直接影響到算法的選擇與運算準確度。如果數學概念模糊,運算公式、法則混亂,必定會影響學生的運算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確保準確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從概念、性質、公式和法則的理解入手,著重掌握好有關運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題的準確性。
2.2重視算理、算法,保證運算的合理性
運算的合理性是運算能力的核心。它要求運算過程要符合算理,每一步都應有理有據。這就要求學生明算理,合理地尋找最佳運算途徑。如一個法則的推導,得出過程通常包含對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概括歸納及數學表達,這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是運算合理性的表現。在推導中有時還會出現一題有多種不同的運算途徑,繁簡不同,則需加以比較,選擇最佳解法、最優算法。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弄懂、弄通必要的算理、算法、算律上多下功夫,同時注重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講究算法,鼓勵學生對一道題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逐步達到合理算法、提高運算能力的目的。
例如:“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課探索解法的過程。
學生活動:限時讓學生獨立解答,多數學生會利用學習過的去括號法解方程。
問題2:同學們在完成哪一步時花的時間較多?是否有更簡便的方法呢?
(教師提示:與上節課所學不同的是這個方程的系數是分數,不好計算,還容易出錯,大家是否有辦法把分母去掉,將分數化為整數?)
教學分析:在教師的提示下,讓學生大膽嘗試,想辦法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化未知為已知,化繁為簡,讓學生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學會選擇最優算法。
師生活動:學生展示交流,討論如何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問題3:解法依據是什么?
教學分析:以此問題強調解方程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有理有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明算理、講算法的數學運算能力。
本節內容其實沒有新知識,關鍵是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使其通過對算理算法的思考,深刻理解解方程的新方法。教學中講究算法,揚長避短,減少出錯的機會,盡量以最短的時間得到正確的結果,這樣又能培養學生的算理能力,在不斷比較、選擇中,學生在多解的思路中選擇的合理解法,明確算理。
2.3深入思考,培養運算的靈活性
在很多情況下,數學運算是在一定情境中進行的,結合具體情境抽象出運算對象是解決問題的首要任務,結合情境探索運算思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在研究常規算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非常規算法,使學生學會選擇適當的運算方法,靈活設計運算程序,成功解答。這一過程不僅是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還需培養學生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運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具有挑戰性和新穎性的題目:設a=192×918,b=8882-302,c=10532-7472,則a,b,c的大小關系是? ?。在解題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純粹計算,結果耗時費力且正確率還不高。但若能深入思考就能發現,第二和第三兩項可以利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
b=(888-30)(888+30)=858×918,
c=(1053-747)(1053+747)=306×1800=306×3×600
=600×918,a=361×918所以a 再如,已知x2-x-1,求x4-3x2的值。如讓學生先解方程再直接代入求值,會比較繁瑣。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構建新的算法,結合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降次轉化思想,得到x2=x+1,x4=x2+2x+1=x+1+2x+1=3x+2,于是x4-3x2=3x+2 -3(x+1)=3x+2-3x-3=-1。 根據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題目的非常規解法通常是來源于對原題結構的思考,同時進行相應的解構和重建構,則解題具有較強的靈活性與技巧性。所以,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經常和學生一起探索問題的非常規解法,深入觀察分析運算對象,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運算能力培的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思考過程,及時發現學生運算錯誤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不僅教會學生計算,還要使學生明算理、講算法,注重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讓學生學會選擇適當的運算方法,優化運算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建.關注運算能力,培養核心素養[J].中學數學參考(中旬),2018(8):64-66 [2]楊九詮,李鐵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數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0-34 (本論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 《學科交叉條件下的初中生運算能力培養探究》,立項批準號:ZPKTY18024。)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學,福建 漳州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