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秀



【摘 要】課堂追問是教師在課堂上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向學生“刨根問底”的提問,它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適時、合理、巧妙地追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課堂追問;深度思考;理解算理;辨別異同;凸顯本質;理清思路
“課堂追問” 區別于一般的提問,它追求的是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課堂追問”是學生在課堂上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基本問題之后,針對某個問題的解決策略或為了突出某一重要知識的理解,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深度提問的一種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對話交流的方式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中合理有效的“追問”,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養成深入思考、主動探究、合作質疑的習慣,特別對提升學生思維的縝密性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捕捉追問時機,找準追問的切入點,巧妙追問,把學生引入問題的關鍵處,啟發學生思維,收獲精彩課堂。
一、于疑惑處追問,理解算理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創新意識源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抓住學生的疑問點進行追問,不僅能化難為易,而且能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借助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完全能自主解決,并無知識難點和學習障礙。上課伊始,筆者先出示23×4和35×68兩道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時收集兩名同學的作品并粘貼于黑板上,引導學生回顧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算理和算法,以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再將23×4改成123×14,讓學生試著去計算,學生分享完自己的算法時,教師指著學生的豎式:
追問道:“123×14它屬于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為什么剛才你們自己也能算出來?”這樣的追問,必然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算理及算法。學生在思考交流中,自主地發現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都是一樣的,都是先用個位上的數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數去乘,最后把乘得的積加起來。通過追問,清楚地看到學生已將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遷移運用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將新知轉化成舊知,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就這樣輕松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算法。
二、于關鍵處追問,凸顯本質
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高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離不開教師在關鍵處追問,尤其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教師應捕捉“追問契機”,放慢教學的腳步,放大研究的細節,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清清楚楚地聽,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可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圓柱學具,組織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并觀察轉化后的長方體和圓柱的關系(如圖),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知道了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所以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此時,教師應該趁熱打鐵,及時追問:“把一個圓柱體通過切拼后,轉化為近似的長方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學生迫不及待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認為它們的體積不變。
生2:但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啊。
生3:它們的表面積也不一樣。
師:你觀察得很認真,那請你來說說它的表面積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生3: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圓柱的表面積多了左、右兩個側面。
教師這一追問,學生在頭腦中再次呈現圓柱體積推導過程,體會到“等積變形”中的變與不變的奧秘。
三、于比較處追問,辨別異同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是數學教學中常用方法之一。數學概念的揭示、性質的理解、法則的運用都可以運用比較策略進行教學。恰當合理地運用比較策略,能幫助學生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防止知識的混淆,可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抓住本質特征。學習“百分數的認識”后,教師順勢追問:“我們已經知道了百分數的意義,會讀寫百分數了,那么百分數和分數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生1:我認為百分數和分數的意義不同。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比如,我們班的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60%,這里的60%就只能表示兩數之間的倍數關系,不能表示某一具體數量。分數是表示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分數既可以表示兩數之間的倍數關系,比如已修的占全長的;分數又可以表示具體數量,比如一根繩子長米。
生2:我覺得在書寫形式上分數和百分數也有區別。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采用百分號“%”來表示。
生3:百分數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分數,百分數的分母固定為100,分子可以是自然數,也可以是小數,而分數的分子只能是自然數。
生4:分數的分子、分母之間有公因數的一般要通過約分化成最簡分數。百分數因為分母固定為100所以不能約分。
生5:百分數在生產、工作和生活中,常用于調查、統計、分析與比較。而分數常常是在測量、計算中,得不到整數結果時使用。這說明分數和百分數的應用范圍也不同。
通過追問,學生從意義、書寫形式、特征、應用范圍等方面對分數和百分數進行了比較,進一步深化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
四、于錯誤處追問,理清思路
學生在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在所難免,我們要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合理把握糾錯時機,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追問,剖析錯誤,并尋找正確解答方法。例如,解決生活中的“走樓梯”問題類似于解決“植樹問題”,解決這類題目時,一定要分清楚屬于植樹問題中的“兩端都不栽”,或“兩端都栽”,或“一端栽一端不栽”中的哪一種情形,再列式解答。比如有這樣一道題:小麗家住在6層,如果小麗從一層走到四層用了12分鐘,那么她從一層走到她家要用多少分鐘?”不少學生列式為12÷4×6=18(分鐘),顯然,這個答案是錯誤的。教師要及時追問學生:“小麗從一層走到四層用了12分鐘,相當于走了幾個間隔呢?那么她從一層走到她家一共走了幾個間隔?”教師適時的“追問”坦然地指出了學生的錯誤過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闡述自己的想法,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掌握正確的糾錯方法。
總之,課堂追問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追問的時機,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滯后,要做到“該出手就出手”, 靈活巧妙的追問能夠展示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素養。相信,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只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做個智慧的課堂追問者,我們就一定能機智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遠,使學生輕輕松松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周玲嬌.“問”有學問方能出“彩”——試論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追問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7(29)
[2]姚雨文.淺談小學數學課的教學[J].吉林教育,2015(08)
[3]黃健.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情感與智慧[J].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2017(01)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福建? 三明? 3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