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科勇
【摘 要】從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折射出的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意識的薄弱,對人類社會帶來的不可預測的危害,進一步顯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所在,提高了我們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認識,激發了在教學中探尋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方法的熱情。
【關鍵詞】事件;科學態度;責任;方法
一、從一則新聞想到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教育不容忽視
(一)新聞:(新京報)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2018年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的賀建奎副教授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了。由于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后能抵抗艾滋病。
(二)各方對以上新聞事件的評價
2018年11月26日,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刊文評人類基因編輯:科技發展不能把倫理留在身后。
對于科技上的創新,我們應該支持,畢竟這是人類文明走向明天的方式。不過,也正因為科技中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讓它可能成為一把殺傷力巨大的“雙刃劍”。所以,在面對科技的突破時,不能不保持足夠的敬畏。科學的意義,永遠在于展現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為人所用,而非讓人類自毀長城。這不是反科學的態度,恰恰是科學的自愛。否則,打開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
美國《自然》雜志:當地時間2018年12月20日,《科學》發布2018年度十大突破和三大科學“崩壞”事件。其中,“基因編輯嬰兒,道德紅線在哪?”入選三大“崩壞”事件。
(三)從這則新聞事件中想到的
初中物理教學中科學態度與責任教育不容忽視,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僅要有為人類服務的科學研究能力,還要有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以及遵守道德規范、遵守法律法規,保護環境并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胡建奎的這種行為是缺乏社會責任和違反國家法規的表現。科學態度與責任是物理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之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在關注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等核心要素的同時,對科學態度與責任要素的關注也不能放松,且有責任有義務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意識,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擔當意識,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持續發展的需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二、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意識的必要性
(一)科學態度與責任教育是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形成
為把黨十八大提出的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9月13日上午,聯合課題組在北師大舉行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這項歷時三年權威出爐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落實途徑等進行了詳細闡釋。該指標體系包含三個方面六大要素。三方面分別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六大要素是文化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這份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為后面的課標修訂、課程建設、學生評價等眾多事項奠定了基礎。
2.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的確定
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體系成為新課程設計的主線。教育部以項目的形式委托不同的科研團隊,針對此次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中需要解決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研究和論證,理清了相關概念和理論流派,論證了標準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梳理了各國學業質量標準研制經驗和具體做法,設計出了學業質量標準的基本框架、公民素養模型,確定了各學科素養模型和學科質量標準的基本框架。
3.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
2017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修訂后的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明確了各學科核心素養要素和學科質量標準。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
(二)國家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要求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繁榮,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出現了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及道德淪喪、信仰動搖和精神迷茫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國家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巨大的威脅,弘揚人文精神,加強道德教育,強化責任意識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意識更成為國家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不但要有適應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需要的關鍵能力,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有知法、守法、護法意識,有社會責任擔當意識,有為社會造福的意愿。
(四)課程標準的要求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新修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物理核心素養包括科學態度與責任。科學態度與責任是指在認識科學本質,在認識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系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探索自然的內在動力,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以及遵守道德規范,保護環境并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
三、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方法
(一)從教學設計環節入手
在課前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圍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制定恰當的單元教學目標或課時教學目標,只有從每一節課落實,學生才會在經過一段時間(或學段)的學習后,提高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才能完成。
(二)從課堂教學環節入手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渠道,在物理教學中學生通過參加教師組織的有針對性的活動(或實驗),能夠學習領會新的知識,掌握新方法和強化其研究問題的態度與責任,能夠提高其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物理教學中探究性實驗較多,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責任的良好機會。譬如對實驗數據的觀察與記錄,要仔細認真,數據要真實,實事求是,不能為了實驗結論湊數據;到實驗室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愛護實驗儀器,實驗過程中,實驗小組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實驗后要對實驗過程及數據進行評估和交流,勇于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等。
(三)從課外活動入手
課外探究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責任的有力途徑。譬如,在八年級上冊學習了第二章“聲音與環境”后,要求學生組成調查小組,調查住處附近噪聲污染情況,寫出調查報告,并向社區提出降低噪聲的建議。在學習了“第四章物質的形態及其變化”后,要求學生從網上搜集一條有關水資源被嚴重污染的報道,并加以評述。上述兩次活動都可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及正確認識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可增強其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決心。
總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任重而道遠,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且要落實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這樣,我們培養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我們的兩個“一百年”目標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陽朔縣教育局教研室,廣西 桂林 5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