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霞

【摘 要】目的:探討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方法。方法: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40例為醫院感染患者,另外40例為非感染患者,分別命名為感染組和對照組。利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和歸納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從而提出預防對策,為臨床工作提供有力參考。結果: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BMI病情、侵襲性操作、抗生素或激素應用。結論: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高,產生的危害大,醫院感染與多個因素相關,因此要做好急診科醫院感染監測工作,提出系列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發生概率,嚴格把控醫院感染。
【關鍵詞】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預防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18-01
急診科收治的患者往往病情復雜嚴重,必須立即采取專業化的處理方法進行治療與干預,但是緊急操作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感染,給患者的病情救治帶來不良影響。對于急診科患者來說,最大化減少醫院感染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所在。要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概率,首先就需要歸納總結,導致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之上提出針對性強的預防干預措施,消除風險隱患[1]。本次研究主要就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之上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方案,降低醫院感染發生概率,現把此次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所有病例是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急診科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根據急診科患者在整個救治過程當中是否出現醫院感染劃分成感染組以及對照組,每組各患者40例,所有的診斷都和國家制定的醫院感染標準相符。感染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為18~70歲,平均年齡46.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為18~72歲,平均年齡46.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1.2方法
利用統計學處理方法綜合分析和歸納兩組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結合影響因素制定預防措施,以便最大化降低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概率。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軟件對兩組患者的所有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危險因素研究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P<0.05時,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BMI病情、侵襲性操作、抗生素或激素應用。兩組差異情況見下表。
3 討論
醫院急診科收治的患者絕大多數病情危重和緊急,需要及時給出診斷和治療方案。由于要迅速處理和干預患者病情,再加上患者病情發展等相關情況的存在,會給患者的免疫力帶來極大的影響,所以很容易出現醫院感染問題,帶來較大的危險性。一旦急診科患者出現醫院感染問題,極有可能造成病情惡化,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在持續周轉進程當中,還有可能影響醫師對于醫院感染的診斷與治療[2]。基于這些情況,及時歸納總結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顯得尤為必要,同時對于預防以及控制感染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通過一系列的歸納總結和統計學分析工作了解到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BMI因素。偏胖型急診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概率要高于體重正常的患者,主要與此類患者接受病菌面積大和身體免疫力水平較低有關。第二,病情因素。病情狀況較為嚴重的患者,在面對病原微生物時,由于缺乏抵抗力,在相同環境之下更可能出現感染問題。大面積燒傷或者是存在嚴重身體創傷病情的患者,常常會因為侵襲性病原菌或體內寄生菌因素的影響,引發嚴重醫院感染,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第三,侵襲性操作因素。侵襲性操作比如尿管、胸腔穿刺等會把外來物引入患者體內,不僅會增加對他們的身體創傷,又會加大導管相關性感染等問題的發生概率。急診科患者需要得到及時救治,所以要接受的侵襲性操作也比較多,假如存在操作不規范和不嚴格的情況,就會增加醫院感染的發生概率。第四,抗生素或激素使用因素。病情嚴重患者需要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及時得到搶救,以便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沒有明確病原題性質或敏感性等條件之下很有可能給予大量抗生素或者是激素治療,這類藥物的不規范應用會影響到患者的免疫力,導致耐藥菌出現,提高二次感染的發生風險,也給治療工作帶來較大難題。
面對以上醫院感染危險因素,需要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降低醫患糾紛發生概率以及急診科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結合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制定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在主觀層面上提起高度重視。醫院管理者和醫護人員都要從根本上意識到預防急診科醫院感染的重要性,積極了解醫院感染成因,主動學習和練習降低感染問題的方案,構建完善化的管理體系,以便從根源上消除醫院感染。第二,加大專業教育培訓力度。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專門的教育培訓和考核,所有護理人員都需要接受無菌操作等專門考試,考試合格之后才能上崗,而且要把考試和考核變成一種常態,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第三,科學應用各項治療藥物。對于抗生素與激素等藥物的應用,必須嚴格把握,了解藥物適應癥,合理把控用藥量以及用藥方法,做好對患者的用藥指導。第四,做到科學轉診。在轉診工作當中需要找準恰當時機,既要依照臨床經驗,又要評估患者的身體情況和病情需求,在患者脫離風險之后要盡快轉診降低感染發生率[3]。
綜上所述,急診科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高,產生的危害大,與多個因素相關,因此要做好急診科醫院感染監測工作,提出系列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醫院感染發生概率,嚴格把控醫院感染。
參考文獻
[1] 陶毅蘭,劉雪松,董薔.急診科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16):3556-3557.
[2] 鐘守群,黃偉霞,喻明成.重癥監護室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23):3120-3124.
[3] 黃英,趙瓊霜,黃燕.急診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7):1658-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