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景
【摘要】通過對2002年~2018年關于校園欺凌問題研究的960篇論文采用內容研究的方法,揭示我國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現狀:論文數量總體在逐年平穩上升,研究內容逐漸豐富全面,研究主題趨于多元化;并深入分析了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成果,描述了不同教育階段校園欺凌情況,探討了校園欺凌的成因,校園欺凌特征和危害,校園欺凌問題的防治策略。
【關鍵詞】校園欺凌 研究現狀 綜述
在全球的各個國家,不同形式的校園欺凌事件頻繁上演,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性問題?!靶@欺凌多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是攻擊行為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校園欺凌給學生所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不論是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是無辜的旁觀者,都難逃欺凌行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也是讓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原因。
一、校園欺凌問題研究概況
筆者則以本篇研究作為研究起點。以“校園欺凌”為篇名在中國知網搜索,對2002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0日的文獻進行高級精確檢索,總共獲得實際樣本960篇。采用內容分析法,從多個角度對樣品進行定量分析。
1.發文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中國知網所收入的論文數量,在2002年我國就已有學者對校園欺凌進行了研究,但該研究只局限于香港地區,直到2007年,內地才有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在2015年前,雖有學者關注到校園欺凌這一現象,但為數不多。直到2016年,才掀起了一陣熱潮,直至目前熱度仍居高不下。
2002年至2014年的論文數量基本無增長,呈現平穩趨勢。2015至2018年論文數量增加顯著,呈急速增長趨勢,且2016年校園欺凌研究成果是2015年研究成果的10倍多。從論文研究總的數量來看,用“校園欺凌”為關鍵詞,以“主題”為檢索項得到的文獻數量為1316篇,以“篇名”為檢索項得到的文獻數量為960篇,以“關鍵詞”為檢索項得到的文獻數量為573篇。從整理的這些文獻數量我們可以看出,校園欺凌問題已經引起眾多學者注意,是近兩年社會的關注熱點。
2.論文主題多元化
根據對所掌握的研究進行樣本分析,可得出,我國關于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若從研究主題進行劃分,可以分為,校園欺凌的預防與解決、校園欺凌行為和特征、校園欺凌成因以及校園欺凌的立法、社會傳播等方面。
2002~2007年間,只有兩篇關于校園欺凌的研究。而且這僅有的兩篇文獻中,其中有一篇文獻知識闡述了日本學者對校園欺凌的“零容忍”的態度。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我國學者還沒有開始關注校園欺凌。
2008~2013年這6年時間,從每年的研究成果數量上來看,是呈現逐年遞增的。在這些研究中,部分學者開始針對國外校園欺凌展開研究。通過閱讀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西方國家對于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無論是從廣度還是從深度上,相對更成熟一些。但是我國卻依然停留在淺顯分析這種行為的層面上。
2014~2018這3年時間,我國發生了多起有社會影響力的校園欺凌案件,這推動了我國對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進展。究視角擴大到老師、學校、家長、學生以及社會人士等。特別是近兩年,很多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如何預防與解決校園欺凌問題,還有部分學者致力于分析成因及影響。
二、研究成果分析
我國關于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大部分是校園欺凌的表現、預防與對策、成因影響這三個方面。這反映出,校園欺凌事件頻頻發生以后,學者們紛紛展開相關研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程度迅速增加,并初步探究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解決策略。同時,學者們還通過分析與研究國外校園欺凌現象來揭示和解決我國校園欺凌問題。
1.對不同教育階段校園欺凌的研究
中小學階段的校園欺凌:根據對眾多校園欺凌事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中小學發生的校園欺凌實質上就是學生們在人際交互方面的試錯性學習。在研究過程中,學者們采用抽樣調查法對不同地方中小學展開調查研究,從客觀的角度闡述現階段校園欺凌現狀,并介紹各校園欺凌存在的比例。
中職教育階段的校園欺凌:由于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的生源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們的行為和心理特征比較明顯,所以中職學校校園欺凌問題比較突出。
高等教育階段的校園欺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成年,并形成了一定的人生價值觀,但他們對世界還處于探索階段,身心未完全成熟,所以容易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出現問題。所以廣大學者對高等教育階段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學生人際關系處理問題上的研究。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處理校園欺凌問題的手段和方法有所區別,但是現階段廣大學者對于中小學和中職教育階段的校園欺凌問題研究較多,對于高校校園欺凌的研究則還是比較少,所以今后的研究方向應該彌補這些不足。
2.校園欺凌成因研究
從宏觀層面來看,形成校園欺凌問題主要由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組成。其中客觀原因包括社會問題、家庭和學校這三個層面,主觀原因則為學生個人。
學者們普遍認為,經常在學校實施欺凌的學生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與家庭溫暖的缺失,且研究發現,被欺凌者的家庭教育也會有所缺失,他們的家庭往往缺乏民主氛圍、父母和學生關系惡劣等。從這樣的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家庭因素是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的主要客觀因素。因此,學者們將家庭環境作為研究的切入點,為校園欺凌的成因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學校方面,老師和同學的言行舉止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從社會層面來看,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也容易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增加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幾率。
3.校園欺凌的行為特征和危害研究
在這些研究成果中,大部分都是傾向于對學生個人危害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也是發生校園欺凌后,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心理影響。但是很少有學者對旁觀者的心理影響與危害展開研究。而后,對于學校、家庭、社會危害的相關研究成果不斷遞減。從這樣的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集中在對事件表面的直接關系者的研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發生校園欺凌后,事件對其他學生的影響也應該得到重視。
4.校園欺凌與社會傳播研究
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往往會借助網絡渠道進行快速傳播,人們會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致使很多校園欺凌事件會通過社交媒體讓大眾在第一時間所知曉,繼而發酵成熱點話題。一方面,社交媒體能迅速的傳播校園欺凌事件,讓人們在短時間內知曉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網絡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過度曝光也可能會增加此類事件的發生。那么該如何取舍社會傳播和校園欺凌之間的關系,又該如何利用社會傳播來阻止這類事件的發生,還需要今后更深入的研究。
5.對校園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
國內學者提出的校園欺凌預防措施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包括學生、社會、家庭和學校。在學生方面,要有正確的觀念和認知,意識到校園欺凌事件的嚴重性,引導學生在出現矛盾后及時與老師溝通,化解矛盾。家長方面,要做到以身作則,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同時也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學校方面,要建立有效的預防機制,營造良好學校氛圍,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政府也介入其中,規范文化傳播,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等。
現在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校園欺凌的問題,加之近幾年校園欺凌事件的頻繁出現,更推動了研究者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縱觀我國關于校園欺凌的研究成果,在校園欺凌理論、校園欺凌類型與特征、校園欺凌現狀描述、校園欺凌成因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突破。但由于這一現象是近幾年才開始突出,探討深度還不夠深入、且存在研究內容分布不均等問題,未來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許明.英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及其解決對策[J].青年研究,2008,(01)?:44.
[2][美]芭芭拉·科盧梭著.肖颯譯.如何應對校園欺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8.
[3]韋婷婷.回顧與反思:國內外校園欺凌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18,(07)?: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