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彬
摘 要:綜合題是地理高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分值為大。綜合題涉及到區域地理與高中地理必修1、2、3的高度融合,其知識跨度大、難度大,對考生綜合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高。考生在考前復習過程中對綜合題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合理有效的解題方法與技巧,導致考試得分率低,制約文科綜合成績的提高。基于此,盡力指導考生學會解答綜合題,培養考生找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踐力,準能助推文科綜合向好發展。
關鍵詞:非選擇題 命題特點 主要問題 解題思路 方法與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1-0-02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已走過40多個歷程,在這40多年里,高考始終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原則,不斷改革創新。高考改革從“教材和試卷”入手,從“統一”到“多元”,從“精英選拔”到“大眾化”,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現今運行“3+1”高考模式,其中“3”是指語文、數學、外語三學科,“1”是指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大學科;高考文化總分750分,其中語數外各占150分、綜合科占300分。文科綜合由政歷地三學科構成,各占100分。地理高考試題由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部分構成,選擇題占44%,非選擇題(即 綜合題)占56%。非選擇題在高考地理試卷中所占分值大,涉及到的知識跨度大、難度大、綜合性強,對考生綜合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高。如何才能準確答題、取得高分呢?是師生共同關注并要改進的關鍵環節。在我經歷三十六年的教學生涯里,承擔過多屆高三畢業班教學,對考生在應對“綜合題”方面有較為深刻的體驗,多次作出客觀分析與解讀,積累起了適用而有效的應對方法與技巧,對指導一線教師引導考生提高綜合題得分率率具有實質性意義,以供地理同行分享。
一、洞悉非選擇題的命題特點
1.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淡化識記,突出原理性知識考查;突出主干知識、核心能力和基本方法考查;以小切口設計問題,突出對具體地理要素的考查。
2.考查內容及試題結構
地理綜合題包括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兩大部分,必修模塊在全國統一高考I、II、III卷中呈現出來的是第36題和第37題,共計46分;選修模塊在全國統一高考I、II、III卷中呈現出來的是43題或44題,共計10分。必修模塊主要考查高中地理必修1、2、3與區域地理的深度融合;選修模塊著重考查環境保護或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識。
3.圖文并重,綜合性強
這是地理學科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注重圖文材料的綜合性,涉及到多重地理要素,時空跨度大;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系統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融合。
4.設問開放,探究性強
采用開放式設問,立足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考查考生綜合思維過程,檢測考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綜合考查考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5.選材新穎、真實性強
注重時代性,關注熱點,強調實用性,源于生活,在新情境創設、新知識介紹等方面多角度呈現。
6.特定區域,空間性強
以區域地圖為載體,在特定區域環境中考查區域地理特征、生產活動布局、可持續發展等。分析系統地理的原理和規律,探究地理事象的成因、發生機制或演變特征。
7.以綱為目,創新性強
選用新鮮素材創設情境,鏈接自然、切人巧妙、設問多變,對能力有所欠缺的考生而言難度較大。高考試題的創新性和獨特性,給學生帶來較大挑戰。
二、尋找解答試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閱讀考生已完成的各類答題卷,從中尋找歸納總結得出考生在書面表達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1)審題不清,層次不明,導致答題混亂不堪;(2)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薄弱;(3)對地理基本原理理解力不足,缺乏地理基本技能;(4)對地理事物基本規律的運用能力有待進增強;(5)考生缺乏知識遷移與運用能力;(6)對教材的相關知識沒有落到實處;(7)答題速度慢,導致試題做不完,缺乏完整性;(8)書寫潦草不整潔,知識要點不足,表述語言欠規范。
三、把握解題方法與技巧
1.落實好四大核心素養
1.1加強區域認知
根據提供的圖文材料,準確判斷區域環境;理解區域環境組成要素的內涵,明晰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和整體性。
1.2積極綜合思維
縱觀全局,綜合思考,獲取相關信息;結合題目要求,培養綜合思維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地理原理,尋找地理規律,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1.3強調人地協調觀
正確認識人地矛盾,辯證看待環境問題,客觀分析地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
1.4提高地理實踐力
用好一雙“地理眼”,仔細觀察圖文材料提供的信息,認真審題,全面作答;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做導知行統一;培養學生糾錯改錯能力,提出必要的改進措施。
2.需要遵循十個基本原則
一“讀” 閱讀圖文材料,獲取相關信息; 二“找” 找準關鍵詞句,作出必要標識;三“看” 看清圖例注記,明白指示意義;四“審” 審判題目要求,規劃答題內容;五“聯” 聯系所學知識,與其融為一體;六“編” 編輯規范有序,做到有骨有肉;七“寫” 寫得整潔清晰,要點充足有力;八“省” 省悟解題得失,正視問題所在;九“補” 補充正確內容,追求完整完美;十“穩” 穩定自我情緒,信心百倍高考。
3.理清不同設問模塊及其解題思路
地理綜合題設問模塊主要有六類:特征描述類,成因、措施類,分析、評價類,影響類,探討類,比較類等。
3.1特征描述類
常常涉及到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水文、人口、城市、工農業、交通線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及狀態。其解題思路是:①要進行區域定位,確定區域地理位置;②結合圖文信息進行區域時空特征分析;③梳理信息,組織語言,把握關鍵詞,進行簡潔、準確描述。
3.2原因、措施類
是綜合題目中最常見的設問類型,對試題材料或情境中的地理物象和地理問題的產生及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進行設問。解答本類問題的思路是:①獲取圖文信息,尋找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②明確分析內容、找原因,發現優勢,揚長避短; ③根據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④ 看準設問中的限制條件,精心組織語言,按照題目要求,分清層次,規范書寫。
3.3分析、評價類
一般有兩種情況:直接評價,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闡述,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評價;限定評價,給出限制條件,如“與xx相比,評價其優勢或不足”、或“從xx方面進行評價”。解答分析、評價類問題的思路:①分析設問形式,判斷問題屬性;②針對問題進行分析。
3.4影響類
以區域圖為載體,著重考查人口遷移、城市化、產業活動及重大工程建設等,設問方式有“試分析xx對xx的影響”或“歸納xx的作用”。解答影響類問題的思路:①遵循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結合圖文材料分析有利或不利影響;②整體評價,既要分析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要分析對自然環境的影響;③認真審題,抓住題目中的限定詞。
3.5比較類
主要針對典型區域的主要地理要素進行比較,如“與xx相比,甲地xx”或“比較甲、乙兩地xx的異同”。解答此類問題的思路是:①找準比較項目,據設問要求確定比較內容;②根據限定詞確定比較范圍和角度;③認真組織答案,凸顯二者的差異性性。
3.6探討類
即開放型試題,具有取材開放、設問開放、提供答案多元化等特征,側重于考查考生的地理實踐力和創新意識。呈現形式有“你是否贊成?請表明觀點并說明理由”
解答這類問題的思路是:①認真審題,明確題意,抓住關鍵詞或限定詞;②明確表明并寫出自己的觀點,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尋找答題要點及內容;③表達內容要有正向性,邏輯嚴密,層次清晰,語言規范;④切忌是似而非,自相矛盾。
4.必要操作程序
(1)細審“題干,抓住“關鍵詞”、“限定詞”和“行為動詞”。(2)列出規范的“答題模板。(3)提取圖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做到全面、準確、有效。(4)醞釀“語言”,“先自然后社會經濟”、“先主要后次要”、“先自身原因后其它原因”(5)書寫答案,用好“地理語言”、“邏輯語言”、“精煉語言”、“一語到位。
5.反饋考試信息
(1)提前利用網絡平臺查詢考生答題卷得失分情況,對照原卷作出比對和記錄。(2)督促考生閱讀自己的試卷,肯定成功之處,更要找到問題所在,善于糾錯。(3)教師逐一閱讀考生試卷,查找問題,作好統計,及時與考生溝通或交流,明確提出改進措施,增強高考自信心。
6.高考真題演練,教學合作探究
2018全國高考統一考試新課標卷,第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材料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是太陽能發電的一種。漂浮式水上光伏是指在水塘、湖泊、水庫、蓄水池等水上建立的漂浮式光伏電站,硬件組成部分主要為光伏面板、匯流箱、逆變設備、變壓器、集電線路、聚乙烯浮體架臺等。漂浮式光伏電站在日本、美國、英國、挪威等國家早已經有了成功案例,但與陸地光伏相比,發展甚是緩慢。
材料二: 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電站——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項目正式并網發電。淮南市由于地下開采造成的塌陷面積占全市面積的7.9%。該項目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區閑置水面上建設,計劃2018年5月實現全部并網發電。
(1)與陸地光伏相比,漂浮式水上光伏發電效率更高,試分析原因。(6分)
(2)說明淮南市水面漂浮光伏項目的建設產生的效益。(10分)
(3)與陸地光伏相比, 簡述漂浮式水上光伏發展緩慢的原因。(8分)
總之,在高考復習過程中要不斷反思,及時發現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診斷考生:是審題偏差?還是答題思路有誤?是知識點欠缺?還是漏掉答題要點?是言辭不暢?還是用語不規范?通過平常嚴格的訓練,促進考生解答綜合題達到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要點充足、內涵豐富、簡潔明了之目的,使得答題卷完整飽滿、排列有序,顯得有骨有肉,大幅提高綜合題得分率,爭取優異的文科綜合成績。
參考文獻
[1]杜志建,劉朝暉.突破非選擇題的5個設問模型[J].試題調研,2018(5):73-120.
[2]潘建,周紅星,彭岳.非選擇題題型解讀[J].試題調研,2009(5):57-113.
[3]鄒小憐,構建地理思維模式提高地理復習效率[J].地理教育,2011(3):38-39.
[4]趙桂慶,黃輝昂,談高考地理綜合題的設計與解答[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9):57-58.
[5]樊偉.高考地理綜合題解題技巧[J].中學政史地,2018(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