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萍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參考性的標準,即通過語文教學要達到何種教學目標,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引導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的推進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本文就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閱讀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語文成績,還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塑造意義。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語文高考最后要讓15%的人做不完”,遵循溫儒敏教授的思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儲備量將至關重要,誰讀的書多,誰將在高考中占得先機。語文核心素養從“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層面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具體要求,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進行閱讀教學,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
教育界對于“核心素養”的闡述不盡相同,較為大家熟知并認可的便是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進行的闡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結合語文學科的具體情況,語文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構成,較為全面的覆蓋了語文學習的知識類型,從學生的語文表達力、思維發展力、藝術理解力和文化感受力等多個角度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教學發展方向。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現狀
1.教師缺乏語文核心素養的正確認識。受傳統理念的影響,中小學語文教師都把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作為核心教育目標,他們分析考試規律,根據考試題型把語文教學分類,然后展開模塊化的教學,從短期來看,這種教學方式確實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是并不利于學生成長,原因就在于教師缺乏對語文核心素養的正確認識,在語文教學中并沒有從“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維度展開,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系統的語文綜合素養。
2.缺乏科研精神。中小學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較為繁重,在課下,他們需要積極陪客,搜集與教學內容的相關資料,在課堂教學時,要按照教學計劃,有條不紊的推進教學,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此外,部分語文教師兼任班主任,需要管理學生在校期間的日常生活,如此一來,他們很難投入更多的精力來進行科研活動,教師之間溝通交流的頻率也逐漸降低,少了經驗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教師的語文教學自然會缺乏創新,讓語文教學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枯燥感。
3.未能深入細致的研究教材。語文核心素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建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從學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啟迪學生思想、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細致的研究教材,從教材中挖掘出各種教育資源,有效的推進課堂教學。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未能深入細致的研究教材,依賴于教學參考資料,從教學參考資料的角度來領會教材,讓自己的格局受限。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去年的樹》時,文章最后寫到“鳥兒傷心的飛走了”,為了引導學生總結中心思想,教師向學生提問:“你想對鳥兒說些什么呢?”某學生回答:“鳥兒你不用傷心,飛到別處可以找到新的朋友”,盡管學生的答案富有創造性,可是在教師看來,偏離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他對于學生的回答并不滿意。如此一來,就會在學生腦中構建標準答案的思維模式,違背于語文核心素養中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的要求。
三、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確保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語文核心素養的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出,為此中小學語文教師就要確保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時要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時間,而不是一味的講授知識內容。教師要主動的轉變課堂教學風格,由以經驗為主導的知識輸出模式,轉變為以思想啟迪為主導的引導模式,在與學生互動時,要盡可能的提出開放性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路,打開學生的格局,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2.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是增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前提,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具體來看,可以遵循“三板斧”的步驟,推進教學,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合理的制定閱讀教學目標,確保學生可以完全掌握知識內容;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整體感知的水平,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在腦中構建文章的框架結構;最后,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教給學生“重點標注法”,即在文章中標注出關鍵的詞語或句子,此外還可以鍛煉學生對照閱讀與重點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文章的脈絡層次,在重點閱讀中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3.巧妙的設置疑問,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閱讀就是一個質疑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產生疑問,然后通過閱讀解決疑問,我們才可以認為學生掌握了文章的知識內容,如果學生讀完文章后沒有任何疑問,那就是還沒有讀懂、讀深文章。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在閱讀教學時,巧妙的設置疑問,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例如,講授五年級下冊小學語文《將相和》這篇課文,文章講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將和相為什么要和?有沒有出現過矛盾,又是怎么解決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認真研讀文章,分析藺相如和廉頗各自的優點,得出要以國家的利益為重、知錯就改的道理。
語文核心素養并不能在短期內完全形成,對學生實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的內容,才可以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的研究閱讀教學策略,主動的創新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