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珍珍
摘 要: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的必修課程,也必須從低年級做起,致力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多形式的訓練,進而正確分析課文,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本文從理解后的遣詞造句,教師帶領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以及課堂課外的積累三方面來說明怎么培養學生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運用能力;積累訓練;培養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語文課的教學重點主要是放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在語文課堂上,分析理解課文內容成了貫穿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而對于課文中豐富的詞語、生動的句子,以及大量規范的語言,有些教師則不管學生是否內化,是否能夠真正運用,直接強加在學生身上,這樣效率極其低下。
傳統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通過多讀多背,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方式進行訓練,這種教學模式固然有其合理之處,可它忽視了語言理解對語言儲存的作用,學生不理解也要死記硬背,結果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注重語文理解能力培養,并以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為重點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模式,則是小學教育改革應該注意的大問題,以便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一、從準確理解入手,讓學生學會遣詞造句
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學生往往無從下手或抓不住重點。對于一篇文章,準確理解文段大意,抓住文章中心思想至關重要,只有準確理解,抓住中心才能整體把握文章,真真正正的學到東西,那在現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告訴學生課文中心主旨及思想,可很多時候卻忘了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與總結,忽略了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
比如,在教學《九寨溝》一文后,抓住了文章的一個中心句:多么奇特而又優美的風景!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自己讀后的感受將句子補充完整,構成排比句。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并要求能自然地運用到課文中所習得的詞句,寫出一個個優美的內涵豐富的句子。在此過程中,你會發現只要給學生稍加引導,學生的模仿力、創造力是非常厲害的。
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依托文本加強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訓練尤為重要。教師首先通過課文實例讓學生感受詞語、句子的表達效果,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親手練筆,讓學生能夠將這類型的詞語、句子運用到自己的表達實踐之中。
二、在閱讀教學中,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
玩是兒童的天性,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如何利用這種天性來開展高校的教學活動呢?首先,在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方面,閱讀與寫作是必不可少的,要是可以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來訓練閱讀和寫作能力,比如詩歌朗讀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人物等。
例如《口語交際~商量》這個單元活動,教師可以設置某一個場景,讓學生們分組討論,結合商量主題展開小組交流活動,在學生與學生們的交流過程中,語言文字能力正在一點一點的提升,又如學習李白的《靜夜思》時,就可以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出來。以增強語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再如《動物王國開大會》,里面人物角色眾多,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組合組成若干個小組。然后進行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人物,進而演繹文中所講述的故事,在此過程中就可以鍛煉學生們正確理解課文,強化語感,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教師運用以上方法可高效地培養學生們的語言文字能力。
三、重視積累,搭建運用語言的平臺
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日積月累,厚積而薄發。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課堂上要讓學生們摘抄一些好的句子。還要讓他們分類并時不時朗讀這些句子,加深印象,之后才能運用自如。
比如學到《虎門銷煙》、《李時珍夜宿古寺》時,里面豪情壯志的句子,里面艱苦奮斗的精神,全部值得學習,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并摘抄好的句子,另一方面還可以在拓展課本以外的知識,比如虎門銷煙的背景和最后的結局,還有李時珍生平的奮斗事跡等。那么積累除了這種形式還有什么呢?
一種可以設置早讀,讓學生們通過早讀或者晚讀來加深記憶,把平時積累的句子全部變為自己的,把知識內化。就像學習古詩一樣,多讀多背才能體會其中的韻味。
另外教師還可以穿插課外讀本,比如學到《海倫凱勒》時,可以試著讓他們去讀一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他們更深層次的了解海倫凱勒,一方面加強對課文的掌握,另一方面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一舉兩得。
四、結束語
在21世紀這個飛速發展的年代,掌握好語言文字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畢竟在新時代與人交流成為了我們的致勝法寶,比起那些低頭族,我們更占優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確實應該注重學生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畢竟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習萬事萬物的基礎,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們的這種能力。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
[2]葉圣陶.語文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8月:北京第一版.
[3]余文森.可以這樣教作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