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第一將軍縣”坐落在湖北紅安,在中國革命戰爭年代,湖北紅安人民為中國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在革命年代形成了紅安精神,是中國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今天學生培養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同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深刻的現實價值,是新時代培育新人的重要歷史資源。而紅安精神對當代高校學生樹立頑強拼搏的理想信念,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探究精神以及通過紅色文化進行自我凈化、自我教育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紅安精神;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他在多個場合指出了紅色革命文化的價值內涵,并強調要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紅安老革命區根據地為建黨、建軍、建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近年來,湖北省乃至全國高校都在用紅安精神來開展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收獲了一些效果。高校在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中,應該積極發掘、運用紅安革命老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紅色”氛圍,提升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紅安精神的誕生歷程
1、紅安精神在“黃麻起義”中孕育
在紅安這片紅色土地上,曾經組建了鄂東軍,打響了反抗鄂豫皖地區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爆發長江以北地區最大規模的農民武裝起義,史稱“黃麻起義”。它是中央及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的集中體現,是紅安地區勞苦人民群眾不甘于壓迫的表現,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紅安精神在在創立紅軍以及鄂豫皖根據地中沉淀
在中國革命戰爭年代,“黃麻起義”的爆發,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鄂東軍;“商南起義”的成功,組建了豫東南革命根據地;1927年12月27日,鄂豫邊區第一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陳店細吳家召開,選舉了鄂豫邊區革命委員會,標志著鄂豫邊區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繼“黃麻起義”、“商南起義”的成功,在安徽六安獨山爆發了“六霍起義”,開辟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為了統一鄂豫邊、豫東南、皖西北根據地黨和紅軍的領導,1930年3月20日,根據中央指示精神,中央鄂豫皖邊區會議召開,成立了中央鄂豫皖邊特委,同時將紅11軍31、32、33師統一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鄂豫皖邊黨政軍的成立,標志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1985年國家投資在新縣興建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3、紅安精神在紅安的解放戰爭以及全國的解放戰爭中誕生
“小小黃安,個個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是一首關于紅安縣城革命時期的民謠,卻也是當時革命情形的真是寫照。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在紅軍、新四軍、解放軍中隨處都可以看見紅安人民的身影,在浴血奮戰的解放戰爭中先后有14萬紅安兒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當年,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隊伍里,每四個英烈中,就有一名屬于紅安籍,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健在的紅軍老干部只有600多人,而屬于紅安籍的開國將領就有223位,居全國之最,故紅安縣被稱為“全國第一將軍縣”。
縱觀紅安革命老區的歷史,能夠發現紅安革命老區先輩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而其中蘊含的紅安精神和彰顯的革命文化是高校新時代培育新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王洪葉和黃珊等的調研發現,當前大學生對革命文化認識不夠,缺乏情感共鳴,表現在對革命文化未形成廣泛認可、對內涵不能準確理解、不能主動學習、沒有滲透到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中[2]。王麗君等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革命物質文化認知度較高,對精神內涵有深刻認知,對其作用有深刻認同[3]。
中國社會現在迅速發展,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嚴重。大學生就業難、社會就業壓力大等問題使正處于學校的學生出現利己主義以及功立主義等一些列問題,造成理想信念模糊。與此同時,現在網上各種熱點明星以及網紅等娛樂產業“大爆發”,加上“互聯網+”的普及,大量的雜志信息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沖擊著他們的人生價值觀。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加大,任務更加艱巨。
高校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雖然大部分高校學生具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目標也很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有勇于擔當的精神。但也有不少高校學生出現精神上的松懈或者出現隨波逐流、急功近利等造成理想信念模糊的狀況。糾正他們的思想觀念、樹立他們正確的發展方向、激勵高校學生自我教育、求真務實創新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重要的任務。
三、紅安精神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作用
習近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沒有一大批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的中華兒女,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也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今天我國的發展進步”。[4]紅安的文化資源和老革命地區氛圍可以給他們起到文化熏陶和洗禮的作用,培育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堅定的愛國信念。
1、學習紅安精神,樹立高校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
一部紅安革命老區的紅色革命文化發展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老區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光輝歷史。在艱苦的革命年代,紅安革命老區走出了眾多的共和國開國將領,為中國近現代的革命戰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如果沒有堅定的革命理想信仰、深厚的人民情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怕苦不怕死的犧牲精神,紅安就不可能出現如此之多的革命英雄。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曾引用夏明翰的《就義詩》,其目的就是告誡全黨同志在新時代的今天作為共產黨人更要樹立標桿,更要有奉獻意識和犧牲精神。[5]紅安革命老區前輩所表現出來的有國才有家的理想信念以及愛國愛民的責任擔當對于我們今天的高校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具有教育和啟發的作用。
社會環境的大變革大變化,寒門難出貴子、城鄉差距越來越大,造成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出現理想信念的缺失。青年學子是祖國未來的主力軍,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的缺失很容易造成他們的發展偏離黨的路線方針和方向。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地,要充分利用紅安精神對高校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發展導向。
2、體驗紅色精神革命文化,激勵高校學生知行合一、自我教育
紅安革命老區的紅色精神文化資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各自的魅力。老區的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紅色影視、紅色書籍、紅色網站等各種文獻資料、文化載體,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紅安精神的革命文化,這些形式不僅吸引人,感染人,而且啟發人們去思考、領悟。每一個博物館、每一所故居、每一處舊址都折射著紅安革命老區人民立場堅定、熱愛祖國、頑強拼搏、不怕犧牲、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品質,也是新時代紅安革命老區人民同心同力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的精神動力。對高校開展愛國愛民等一系列實踐教育教學活動,這些生動豐富、引人入勝的紅色革命文化場景都是極好的教育資源。
當代大學生身處于時代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5]使得他們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引導,更需要在實實在在的紅色革命文化的現實場景中親自去體驗、去傾聽,充分利用互聯網功能讓他們從被動的理解到主動的傾聽,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當代高校不僅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教學傳播任務,也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而通過一系列體驗式課堂、實踐性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自感受紅色革命文化,讓學生在理論中理解、在實踐中體會,達到立德樹人的效果。紅安革命老區可以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文化的要素以及實踐的平臺,所以高校要充分的利用革命紀念日或者暑期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到紅安老革命家故居、烈士紀念碑、博物館等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提高高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切身走近紅安老革命地區,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讓他們能夠在社會實踐中把自己的發展方向同國家的方向相統一,達到情理交融、親身體驗的效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性和親和力。
3、傳承紅安精神,培養高校學生的求真務實和創新精神
在革命戰爭時期、在家國危難之際,一大批紅安人民投入革命抗戰,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把自己家僅存的糧食奉獻給了抗戰人員,更有一大批勇于革命的紅安戰士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了革命年代紅安人民的革命追求和理想信念,更是革命年代紅安人民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精神寫照,而在我們當代有華為這樣不甘于平庸、甘于奉獻、敢于創新的民營企業。身處于新時代的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有求真務實的干勁以及勇于創新的精神,小到個人、大到國家,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時代潮流的發展瞬息萬變,我們得“站得住腳、邁的開腿”。
紅安精神作為優秀的傳統革命文化對高校的思想理論教學具有思想上的支撐作用以及行動上的引領作用。將紅安精神積極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實踐之中,不僅是當代高校學生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強高校立德樹人實效的迫切要求。我們要繼續堅持發揚紅安精神,傳承革命文化,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多作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炳林,張泰城.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發展報告20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王洪葉,王愛華.高校紅色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增強學生認同的向度[J].教育探索,2014 (7):122-123.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蔣艷麗,唐金生,唐長久.論夏明翰精神的內涵[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
[6]檀江林,王帥.自媒體時代大學生革命傳統教育現狀與對策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6 (15):60-64.
作者簡介:余志列(1994.03-)男,漢族,湖北黃岡人,黃岡師范學院,學生,碩士,主要從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以及黨建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