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富英
摘要:小學數學讀圖能力培養旨在使學生通過看圖提取數學信息,解決數學問題。因此,要提升學生看圖的能力,使學生愛看圖、能看圖、會看圖,從而實現數學思維與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讀圖能力;數學信息;愛看圖;能看圖;會看圖
小學生數學讀圖能力,指的就是學生能夠根據書中所提的一個問題或者是多個問題,首先通過看圖,了解圖中所給的信息,并提取有關解決問題的有用相關信息,其次再對提取的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然后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有關知識及方法,對其問題進行解決[1]。培養小學生的讀圖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解答一些難解的數學問題。
而小學數學階段讀圖主要為坐標尺、平面圖形、立體圖形。讀圖的作用是為了輔助解決數學問題,通過將抽象的數據進行圖像的具象化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解讀和掌握抽象的數學邏輯問題及計算問題。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梯形面積、圓的周長、圓的面積等等。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通過課本中的教材的圖像來理解一些抽象的數學結論。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為:底面積×高等。從小學數學教學要求上來看,讀圖能力的培養需要重視學生們的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根據圖像的變化和圖形的形態來進行發散思維的構建,并以此來進行復雜抽象問題的解讀。
那么,在具體的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呢?
一、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使學生愛看圖
興趣是學習獲得的動力,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自身學習能力發展與建構不足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自我學習,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外部的督促進步,而興趣,則是其學習的重要基礎。目前,學前三年教育已經基本普及,學生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觀察圖畫,理解圖畫,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讀圖經驗,而低年級的數學課本,通過形式多樣、富有趣味性和可讀性的圖片呈現數學信息。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認識數字”中,教材采用生動童趣的圖畫,展現了小朋友看小動物悠閑玩耍的畫面,畫面中,以大象、犀牛、小鹿、白云和小朋友來呈現一二三四五。又比如在第五單元的分類中,教材給出了超市里文具用品陳列柜的場景,這些文具都是分類擺放的,而這樣有趣、貼近生活的畫面,是低年級學生喜愛并想要接近的。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圖畫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幫助學生走進圖畫,理解圖畫。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能看圖
觀察能力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之一。剛入學的兒童看圖隨意性大,目的性不強。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順序觀察畫面。對學生的觀察要求表述要簡練、清晰,培養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畫面,能夠看懂圖畫,從中選擇有用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對長方體、正方體認識的時候,教師手里拿著一個長方體教具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幾何圖形長方體,然后要求學生觀察后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的?教師將學生舉出的物體貼在黑板上,再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認識到雖然這些物體的形態、大小不同,但都是長方體。這時,學生只看到了長方體的表象,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引導他們觀察長方體的本質特征。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將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物體拿出來,要他們從三個方面觀察(面、棱、頂點)長方體共有幾個面?有幾條棱?相對棱的長度怎樣?有幾個頂點?然后由各小組報告觀察結果,教師將這些數據分別板書出來。據此,教師進一步要求學生觀察長方體有什么特征?這時已有許多學生能夠說出長方體的本質特征就是: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有12條棱,相對棱的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教師在肯定了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后,把幾種長方體斜放在不同的位置,問學生是否還是長方體?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判斷長方體要看面、棱和頂點,與放置無關,這樣就加深了對長方體本質特征的認識。這時教師拿出正方體教具讓學生再觀察,并說出現在這個形體與長方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觀察后,學生認識到它們都有6個面,相對面積都相等;都有12條棱,相對棱長度相等;都有8個頂點。不同點是長方體每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而這個形體,每個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體的概念。
三、教給學生讀圖方法,使學生會看圖
由于小學生剛剛正式接觸數學,對數學的一些基本知識都不太了解,因此先從較為簡單、易懂、單一的主題圖對學生進行指導,由淺入深,慢慢深入。在學習讀圖的過程中,要知道學生抓取圖畫中的語言描述,抓住關鍵詞。如低年級數學題目中的增加到、增加了、除、除以等就得抓住其中的關鍵字或者詞。如在五年級課本中,求長方形的表面積時,不光觀察圖,從中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時抓住圖中的語言描述。其次,在教學中有意識用線段圖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讓學生觀察分析數量關系,提高線段圖在學生面前出現的頻率,讓線段圖深入孩子的腦海。例如:由于年齡的差異,人心臟跳動的次數會不停改變,青少年心跳每分鐘75次,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4/5,那么嬰兒每分鐘心跳多少次呢?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形讓學生觀察:學生根據圖意再結合題中的數據,就可以清晰直觀的得出答案75+75×4/5=135(次)當線段圖在孩子面前出現的頻率到了一定程度,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那些信息?是怎樣看出來的?問題是什么?怎樣讀懂的?慢慢的學生知道了:在相差關系中短線表示小數,長線表示大數,兩線比較多出部分是相差數。還知道實線表示存在的,虛線表示不存在等等。
同時,“看圖偏題,看圖列式”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是對學生識圖能力的一個考驗。看圖偏題讓學生把看到的線段圖通過語言完整的表述出來,編成一道道應用題。看圖列式是讓學生根據線段圖提供的信息列式解決其提出的問題。掌握一個解題方法,比做一百道題更重要。學生通過抓取關鍵信息,看圖偏題列式等掌握讀圖方法,實現“會”看圖,看“好”圖,從而解決數學問題[2]。
小學數學讀圖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與數學能力的提升,解決數學問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云.小學數學讀圖能力提高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8 (09).
[2]沈飛,謝進軍.小學數學低段讀圖能力培養的探索[J].數學教學通訊,2018 (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