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讓-保羅·薩特(1905—1980)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二戰后西方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薩特的思想主張,如存在先于本質、自由選擇、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獄等基本概念,都指向了“人”與自我、與他人、與世界、與人生等關系的思考。
關鍵詞:薩特 存在 本質 自由選擇
存在主義對于當代文學思潮的影響,是跟薩特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1943年,薩特的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問世。在此書中, 他全面論述了關于“存在”的理論, 指出人即為自我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于變化中,尤其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并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面貌存在。由此,薩特將這一理論與人的自由聯系起來,提出構成全書核心內容的“絕對自由說”。1946年,薩特發表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著名演說,指出“存在先于本質”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1960年,薩特發表了又一篇哲學巨著《辯證理性批判》,試圖把個人放到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加以考察,以求確定他的自由的真實內容和實際限度。薩特的思想主張,如存在先于本質、自由選擇、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獄等基本概念,都在回答一個問題:人是什么。
一.存在先于本質
在薩特看來,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質。他寫到:“我們所說的存在先于本質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的意思是說,人首先存在與自身相遇,在這個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規定他自己……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1]
薩特認為,世界是由可以大致分為“物”和“人”的兩個成分所構成的。兩者中,物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所謂自在的存在,是無知覺的,固定的,它是實實在在,永遠是其所是,永遠是其所是的那個東西,比如一把椅子,一塊石頭。物的本質是先在的,是預先被給定的,比如冰是冷的,火是熱的。
然而人呢?人是自在的在和自為的在的結合。人有自在的在,比如人的身體,人的職業,人的角色等等,但是人不能根據這些自在的在來判斷人的本質,因為人不能等于他的身體,不能等于他的職業、他的角色、他的姿態、他的動作,而且人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人有意識,人有未來、人有計劃。人的存在是自為的存在,他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正如法國作家莫洛亞所闡釋的:“‘自在的事物,只不過是被意識的客觀物。而意識,是‘自為地存在的。一個事物的特征,就是它存在的那個樣子,盲目的,無動于衷的。意識是自生的,它可以擺脫過去,又可以投入到未來。意識是自由的”。“人類意識的作用,乃是賦予生命一種價值,這唯一的價值就是自由。”[2]人的本質不是先在的,不是預先被給定的,不是先天顯示出來的,而是人在一定的存在狀態中進行自由選擇所造成的,在特定的境遇中顯示出來的。所以薩特反對一切形式的決定論,存在主義把人當人,而不當做本質在先的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存在先于本質。
人的存在是意識的存在,那么意識是什么?意識是無,任何事物一旦進入意識,便是無,被人意識到的事物“它事實上不存在,而是作為影像而存在的。”[1]“人是意識的存在,意識是自為的;意識之所以是自為的,就是因為它不能把自己‘對象化,自為的意識永遠不可能成為自在的物質,不能成為知識的對象,就這個意義說,它是‘無。”薩特表達出他對意識的獨特發現和理解,這就是“虛無”,存在就是虛無。
人總是有一個要克服自己存在就是虛無的渴望。人不能忍受本質的不固定性,因為這種不固定造成了人的不安全感。薩特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找到像磐石一樣堅定不動搖的本質,人的存在的極端不穩定是命中注定的。于是人就要面對虛無。正是這種虛無才是行動的基礎,于是自由的概念就出來了。因為人要成為什么人就要求人有行動、有選擇。
二.絕對自由和行動哲學
薩特說: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進行自由選擇”[3]。他認為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通過人的選擇和行動表現出來,這是人作為自為的存在所決定的,但人又必須承擔由此而來的全部責任。
他在《存在與虛無》中所說:“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質,并且使人的本質成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質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3]。因為人的本質的不固定,所以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選擇的自由也是行動的自由,薩特說,有時候人會掩飾自己的自由,因為自由很麻煩,人經常說“我別無選擇”他說:“不,這是你在逃避自由,你在自欺欺人,人被判定是自由。”[3]自由是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不選擇的自由,薩特說: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無法選擇不自由。
此外,選擇的自由不是我們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我們總可以有所不為。總可以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選擇的自由不是你要怎樣就怎樣,而是你永遠可以不是現在這個樣子,當你說你別無選擇的時候,你其實是在逃避,自欺欺人,裝成別無選擇。因為自由是一種嚴重的負擔。薩特認為,選擇的好壞沒有絕對的標準,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薩特的哲學是一種行動的哲學。薩特說:“人是自己造就的;他不是做現成的”人,“從他被投進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人的命運取決于自己的抉擇,人就是在不斷地自由選擇中造就自己。”[3]選擇的自由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絕對的自由選擇。無論處境多么惡劣, 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決定行為走向,但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行動和價值承擔全部責任。自由和處境的關系十分密切,選擇的自由僅僅意味著我們可以選擇,但具體選擇什么、如何選擇還受到處境的限制。
三.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
薩特認為世界的荒謬在于偶然性。人是無望的、偶然的生物,人被拋在一個沒有我們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個人與社會是永遠分離對立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總是在與人作對,時時威脅著“自我”,因而恐懼、孤獨、失望、被遺棄感等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們看來,自我存在于時間中,瞬息萬變,它的過去已成為泡影,現在在剎那間即逝,而未來渺茫不可知,而且死亡是一種隨時可以降臨的可能,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于動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來臨;而人能知道自己終究不免一死。因此,他們認為:存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從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觀主義結論。由于人總是痛苦地生活在這樣一個荒誕的世界里,因而人生是痛苦的。
四.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指出,由于意識是否定的、自由的,各人都按照自己的選擇去行動,去造就自己,這就造成了生活中普遍的、甚至占主導地位的矛盾和沖突。他斷言,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互為主體的關系,而只能是“主奴關系”。因此,他就得出了“他人就是地獄”的著名論斷, 于是世界與人類也就變得無比的惡心和討厭。
因為人的本質的不固定,每個人都試圖給自己尋找一個本質來填滿自己的虛空。那么他人呢?每個人都想把他人變成自己成為主體的材料,把另外一個主體對象化,客觀化。薩特在他的《存在與虛無》中認為,人總是把“他人” 看成一個客體,這就粗暴地剝奪了他人的主觀性、主體性,把活生生的人變成了“物”。他人是對一個人自主的限制甚至否定。他人的目光不僅把“我”這個自由的主體變成了僵化的客體,而且還迫使“我”多少按他們的看法來判定自己,偽裝自己,專心修改自己對自己的意識。此時,他人對于我們來講,就是地獄。
薩特也有很短的篇幅談到了“我們”的可能性,即“同他”的存在。這是一種集體的主體性,兩人同行,同時被陌生人注視,兩人同時感到了對方主體性對你們的侵犯,你們由于感到被注視、被設計、被對象化,這種同病相憐的感覺造成了一個“我們”。這是同他的存在,薩特說,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就是這樣產生的。同他的存在只有作為對象的我們是絕對的,而主體的我們是相對的,因為對象的我們是真實的,主體的我們是虛構的。
總之,薩特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誕的,沒有意義,強調個體的存在、個體的自由。強調通過個體的選擇賦予這個世界以意義。
參考文獻
[1][法]讓-保羅·薩特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書店, 1987.
[2][法]安德烈·莫洛亞:《論讓-保爾·薩特》,柳鳴九編《薩特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3][法]讓-保羅·薩特著,周煦良,梁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21
[4][法]讓-保羅·薩特著.潘培慶等譯.辨證理性批判[A].薩特哲學論文集[C] .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5][法]讓-保羅·薩特著.沈志明 艾珉譯.薩特文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作者介紹:韓方方,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