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接到曉蘇老師《桂子山上的樹》的書稿,第一時間便快速地瀏覽了一遍,一種親切感撲面襲來。因為曉蘇老師文中寫的關于桂子山上的人、桂子山的事,也是我身邊的人、身邊的樹,太熟悉了,只不過我寫不出來,曉蘇老師代替我們寫出來了。這本書為曉蘇老師的第一本散文集,全書分為五輯,第一輯人與事,第二輯山與水,第三輯談與話,第四輯感與言,第五輯序與跋,共收入四十四篇散文。作品情感真誠,見解獨到,文筆自然,形式靈活,不僅給讀者分享了微妙的人生體驗,而且還為讀者提供了向上的精神力量。
讀此書,能夠時刻感受到曉蘇老師的赤誠之心,時刻可以看見曉蘇老師的家鄉情結:“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個最愛的地方,我最愛的就是油菜坡。”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茶,家鄉的路和家鄉的人,無一不在字里行間構成曉蘇老師筆下的家鄉記憶。讓人讀起來不禁想起自己的家鄉,感同身受,觸碰到人心中最暖也可能是曾經最不愿提及的遠方。
讀此書,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于傳統家庭溫情的呼喚。其實,曉蘇老師的家庭溫情早在他的小說中就有體現,比如在《麥芽糖》中,作者筆下的主人公一年四季都在農村種田,守著老子,陪著妻子,養著孩子,這種充滿古典傳統家庭溫情的場景,不正是現代人所缺失的么?曉蘇老師的散文作品中寫了自己的外婆、父親、母親、堂兄、妻子,也寫了別人的父親母親和家人。簡單樸素的描述,是平凡生活中的最動人的片段,充滿生活氣息,體現了作者對家人的暖暖的感恩之情。
曉蘇老師致力于寫有意思而非單一的有意義的小說,曉蘇老師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讀此書,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曉蘇老師待人之真誠,同時更能強烈地感受到曉蘇老師的幽默,時常會為他的文字莞爾,曉蘇老師是帶著溫暖的善意在描寫著淡淡的生活。讀曉蘇老師的文字,你會覺得開心、有趣,你會覺得溫潤、有味。
在這本書中,曉蘇老師也寫了他很多的朋友,例如宜昌的校長老劉,比如著名軍旅作家彭荊風先生,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在讀了這些文章后,其實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也就是說這些優秀的人究竟是怎樣成為了這樣一種人。例如《三遇彭老》中的彭荊風先生,就是把寫作當成一生的事業,嚴肅地、虔誠地、不懈地對待它,追求它,才有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邊寨烽火》《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經典作品的誕生。這些都是值得青年人學習的。
此書書名為《桂子山上的樹》,書名源自曉蘇老師2015年作為教師代表在華中師范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在這個講話中,曉蘇老師談到了桂子山上的樹,又多、又高、又粗,也談到了桂子山上的樹為什么這么多、這么高、這么粗。在曉蘇老師看來,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桂子山上土腳深厚,唯有根基打得深,樹根才扎得深,長得穩;二是桂子山上陽光充足,只有陽光充沛,樹干才能長得開,長得好;三是山上空間開闊,只有空間開闊,樹才能自由地生長,往粗里長,往高處長。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們桂子山上的樹才枝繁葉茂,頂天立地,遮天蔽日,濃蔭如蓋。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曉蘇老師是在借樹抒情,寫的是桂子山上的樹,其實更是在謳歌桂子山上的人。正如曉蘇老師所寫,“一說到桂子山上的大樹,我不禁想到了我們學校的那些學術大師。比如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先生,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先霈先生,等等,等等。在我的心目中,他們也是桂子山上的大樹。而且,我覺得他們的形象比那些桂花樹、香樟樹、梧桐樹更加高大和迷人。”
作為生活在桂子山上的山民,我們又何嘗不理解曉蘇老師對于桂子山的這份情懷呢?為此,我們編輯也在版式設計上面動了一些小小的心思。比如插圖,經宣傳部陳希昌老師同意,我們從陳老師那里精選了桂子山上的樹的圖片,或雄壯,或溫柔,或寧靜,或人樹相視,配在曉蘇老師相應的文字處,文中有畫,畫中有人,充滿詩情畫意,充滿想象空間,以此致敬桂子山上這些熠熠生輝的樹和桂子山人引以為傲的學術大師們。
我們邀請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先霈先生在本書封底寫了一段推薦語。王先生寫道:“從這本書里,跟作者一起讀父母,讀師友,讀詩書,讀山水,讀城鄉,讀出人間真情和人生至理。”王先生的這段話,也說出了我作為本書責任編輯的心聲。
李蓉,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副社長,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