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娜
摘要:蒙古族是我國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位重要成員,其有著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文化,在文化交流的進程中熠熠閃光。而蒙古族的舞蹈則是在蒙古族文化中一顆難以讓人移開目光的閃耀恒星,唯有對其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蒙古族的文化,也能更好地在文化交流中把握彼此的特點。本文將對蒙古族舞蹈進行簡要介紹,力求使讀者對蒙古族的文化有更深層次的喜愛與了解。
關鍵詞:蒙古族舞蹈? ?審美特征? ?形成原因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1-0079-03
隨著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發展潮流,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蒙古族歌手走入大眾視野,他們不僅僅是帶著游牧民族獨有的豪邁之氣的歌曲,還有帶著獨特風格的蒙古族舞蹈。但不同文化碰撞與交融卻是一個同化的過程,如何在相得益彰、取長補短中不失去獨特之處則尤為重要。本文將在對蒙古族舞蹈中四個不同的種類進行簡要介紹后,剖析蒙古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并分析這種舞蹈特征的形成原因。借以希望廣大業內人士以及舞蹈愛好者對蒙古族舞蹈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更加欣賞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一、蒙古族舞蹈的種類
蒙古族舞蹈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對蒙古族舞蹈種類的劃分也有各式各樣的方法,基于這些方法之上進而會產生不同的種類。其中,已經固定下來的種類有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查瑪舞、摔跤舞,除此之外,還有育呼爾舞、燈舞、牛斗虎舞等,對于后面幾種類型它們尚未被明確確定,暫不予介紹。
(一)安代舞
明末清初,生活在科爾沁草原的庫倫旗人首先依據生活的需要,創作出安代舞。安代舞作為薩滿師為族人治病時向神靈祈求消災祛痛、平安無事的舞蹈,得以流傳至今。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與時代的變遷,安代舞漸漸退去迷信的色彩,逐步成為一種深受歡迎的民間舞蹈類型,在歡慶節日、厚待賓客和莊稼豐收之時,蒙族民眾以安代舞來表達喜悅之情。[1]
傳統的安代舞則有“大場安代舞”和“小場安代舞”之分,多用于娛樂和治療疾病。隨著安代舞的發展與文化的融合,安代舞的意義和范疇也不斷擴寬和延伸。
(二)筷子舞與盅碗舞
盅碗舞在蒙古族舞蹈中代表女性的古典與優雅。筷子舞則代表著蒙古族男性的豪爽與熱情。蒙古人素來有“席間不準敲擊碟、碗、筷子和酒盅”的清規戒律。但在歡樂的節日里,載歌載舞的人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喜悅之感,會敲碟碗、擊筷子。盅碗舞和筷子舞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發展而來。
盅碗舞中,舞者多依靠肩部動作進行表現,手持雙盅,頭頂瓷碗,依音樂節奏碰盅;不僅要保證碗不掉、盅不破,還要時緩時急、剛柔相濟、優美流暢。而筷子舞則要求舞者右手持筷,結合音樂節奏對身體各部位進行擊打,同時配以聳肩、跳躍等動作。筷子舞具有節奏感強、動作敏捷等特點,是深受喜愛的舞蹈藝術形式。
(三)摔跤舞
摔跤舞是一種模擬性面具舞,由一人獨自表演雙人摔跤的拼搏場面。表演者身背一長型木制架,架上放置布制的兩個木偶形象的摔跤手,兩者身著各色官服,頭戴翎帽,假臂互抱,各作摔跤狀;木架下遮有一條布幔,套上馬靴,雙手作腳,四肢踏地。飾者隨鼓樂節奏,摔打起舞。舞蹈動作生動、靈巧、幽默、滑稽。[2]
(四)查瑪舞
查瑪舞俗稱“跳神”或“打鬼”,是一種宗教寺廟舞蹈,常被用作佛法弘揚、佛教宣傳和節日慶典。在舞蹈過程中,由受過一定舞蹈訓練的喇嘛,飾戴各種仙類、鳥獸類面具,身穿盔甲和蟒袍在各種吹奏和打擊的樂器伴奏下,手持各種兵器或法器,扮作不同身份的神靈進行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
查瑪舞氣勢宏大莊重,帶有鮮明的佛教韻味色彩。但是它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又帶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熱愛。[3]
二、蒙古族舞蹈特征的形成原因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形成都有其內在原因,蒙古族舞蹈也必然是在各種復雜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才呈現出如今的特征。
蒙古族多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以高原為主的復雜地形使得蒙古族無法過上中原的農耕生活,而以游牧為生、逐水草而居。別樣的生活習慣使得從起居到衣著,蒙古族都有著獨特之處。天地廣闊,蒙古族人民白日在廣袤的草原下馳騁、起舞,夜晚以天為衾、以地為枕,造就了他們的不拘小節、熱情奔放。長期以放牧和狩獵為生,以駿馬為伴、與雄鷹共舞,不僅練就了強健的體魄,形成了坦蕩豪爽、勇往直前的性格,更使得駿馬與雄鷹成為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天高地闊的內蒙古草原,作為釀造草原文明的自然背景,哺育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精神與性格特點,也奠定了蒙古族人民的審美傾向。豪爽奔放、熱情坦蕩的蒙古族人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感激,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富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的蒙古族舞蹈。其在創作、表演中所體現出來的生命之美、人性之美、精神之美、自然之美,皆是草原文化、現實生活和獨特的審美的融合與交織,與人文情懷和自然生態密不可分。
三、蒙古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正如王景志先生所言:“舞蹈的審美價值就在于借助外在的物質形式顯現出來的一種內在的生氣、情感、性格和精神,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舞蹈作品的審美意蘊。”[4]在對舞蹈進行賞析時,首先要從舞蹈的動作入手,通過對動作與音樂的和諧而尋找其中所存在的韻律感。而一支舞的靈魂,則在于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是情感使得舞蹈脫離動作的重復與堆疊而有了靈魂。
(一)蒙古族舞蹈的動作
舞蹈的審美價值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對動作的分析和品鑒。蒙古族舞蹈講求舞者四肢、軀干與面部表情的有效配合,其從上到下要求頭、眼、肩、胸、手、腰、膝、腿、腳的協調統一,特別是肩部和手部,更能體現蒙古族舞蹈的特點。
蒙古族舞蹈中,“抖肩”是一個標志性動作。在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肩部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軀干的一部分,肩部承擔著穩定與協調的重任,形態各異的肩部動作經過提取和美化,逐漸形成了一套節奏感強烈、生命力鮮活的肩部動作體系。肩部的動作在輕松自然中又不失沉穩與力量,更加考驗舞者對身體的操控與靈活程度。
而手部動作,則更多是源于人們心中對鷹的崇拜與模仿。無論是何種舞蹈,都離不開手部對舞蹈整體的表現,配合肩、臂、肘等部位,人們得以模仿雄鷹展翅翱翔的英姿,動作敏捷而靈活、輕巧而富有力量,展現鷹搏擊長空的氣魄,也體現出蒙古族人對頑強生命力與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
(二)蒙古族舞蹈的韻律
好舞還要好歌伴,一支好的舞蹈需要打動人心的歌曲來相伴,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效果。一方面,為舞蹈伴奏的歌曲要有明確的節奏,舞者方能隨著歌曲起舞。而蒙古族舞蹈的伴奏歌曲特色更加鮮明,其節奏感更加清晰明確,舞蹈與音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伴奏的歌曲與舞蹈所要表現的主題需相符,才能表現出舞蹈的情感。蒙古族舞蹈因其種類的不同,伴奏的歌曲曲風迥異、特征鮮明,歌曲與舞蹈的相容性更強、也更加具有辨識度,因而更利于感情的表達。
近年來,一批批蒙古族歌手為我們帶來了優美動人或是活力四射的歌曲,也為蒙古族舞蹈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
(三)蒙古族舞蹈的情感
情感是藝術形式的源頭,也是藝術形式的最終歸宿,包括舞蹈在內的一切藝術都是為了對情感的傳遞而存在。蒙古族舞蹈對感情的抒發直接而熱烈,以贊頌草原、贊頌生活、贊頌美好的愛情為主,其中不乏對精神寄托的向往與崇敬之情。蒙古族舞蹈中濃烈的感情,往往最令觀賞者動容,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贊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不引發觀賞者的共鳴。
四、結語
蒙古族舞蹈在新時代的發展中,保持著其獨有的優勢,以其豪爽的動作、歡快的韻律、濃烈的感情感染著每一位觀賞者。文化交融已是大勢,蒙古族舞蹈也將會在認清自己特點的同時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阿拉騰格日勒.傳統的蒙古族舞蹈探討[J].黃河之聲,2016,(03):80.
[2]白雪彤.論蒙古舞的地域特征及藝術特征[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2):124-125.
[3]劉成菊.蒙古族舞蹈審美特征探究[J].大舞臺,2014,(12):201-202.
[4]王景志.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422.
[5]阿娜爾.蒙古族舞蹈藝術[J].大眾文藝,2012,(07):112.
[6]李喬.淺談蒙古族舞蹈的審美特征[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07):48.
[7]趙林平.關于構建蒙古族舞蹈教學體系的思考[J].舞蹈,2010,(08):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