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錫威

摘要:紀實性舞蹈作品是舞蹈藝術創作發展規律的結果,是一種必然的產物,也是藝術家在探尋中國舞蹈藝術創作道路上新的創作手法,以及全然的審美體系。在紀實舞蹈創作的道路上,李鳴曦紀實舞蹈創作最為成功典范,自2008年創作的紀實性舞蹈《大地里的雙手》獲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以來,紀實性舞蹈在國家級舞蹈賽事中站穩了腳跟,慢慢的被觀眾接受,本文通過研究李鳴曦紀實性舞蹈作品,總結紀實性舞蹈創作的規律和特點。
關鍵詞:李鳴曦? ?舞蹈編創? ?紀實性作品? ?案例特點
中圖分類號:J7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1-0013-03
舞蹈創作在習慣用語中,有中國舞蹈創作,現當代舞創作,這兩種創作的稱呼,一個是以空間來命名的,例如中國舞蹈創作,如果是這樣的話是不是還有美國舞蹈創作,韓國舞蹈創作等,以國家命名的舞蹈創作,它是一個空間視角對舞蹈創作的總稱,不能具體的落實到某種舞蹈風格或者創作的技術。再來分析一下現當代舞蹈創作,它具有兩種體現:第一,舞蹈風格種類的確定,確定是某種風格和種類,在創作過程中會體現某種特殊的要求而做出的研究。第二,一個時代的劃分,是確定某個時代所要發生的事情進行的舞蹈創作的研究。
那么怎樣對紀實性舞蹈進行分析確定它的研究價值和現實價值呢?紀實性舞蹈創作首先要把握好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和事物的真實性,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弘揚時代的主旋律是紀實性藝術創作的主要特征。李鳴曦紀實性舞蹈創作主要從兩個方面去探索研究:一為真、二為美。分析在真和美過程中如何去創作舞蹈藝術。
一、多種話語模態符號彰顯紀實性作品的真
經過分析李鳴曦紀實性獲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的舞蹈作品《大地里的雙手》《生命之鏈》,發現其話語模態多樣化相融合突破以往的藝術表達方式,總體體現為真。
(一)音樂的紀實性
音樂的紀實性在李鳴曦紀實性舞蹈作品中,是非常明顯的。也是相比其他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特點。舞蹈是一種無聲語言,觀眾在觀賞舞蹈作品往往會通過節目單來聯想和思考整個舞蹈作品的內容。但是節目單與舞蹈作品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具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性,而李明曦紀實性舞蹈作品,將事件的發生直接與舞蹈藝術融為一體,以有聲的文字語言方式融入音樂當中,例如舞蹈的引子時,就會聽到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華中師范大學師生志愿者迅速趕赴災區。短短的一句話交代了事情的背景,以及人物事件。
(二)角色+行動的紀實性
形象是用某種語言手段和形式來描繪具體的事或者人,舞蹈是一門動作的藝術,它通過舞蹈動作來塑造舞蹈人物中的角色和形象,李鳴曦的紀實性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是通過行動來塑造的,例如《大地里的雙手》整個舞蹈動作動機,就由一雙手組成,一雙向前伸出的手,一雙向地里援救的手,一雙托起生命的雙手,將救人的紀實性動作與救人的形象結合起來。
(三)服裝的紀實性
李鳴曦紀實性舞蹈創作服裝質樸,具有一定的紀實性特征,拋開了以往舞蹈服裝設計的框架,例如,時代特征,可舞性特征等。利用具有現代感的生活服裝,不僅能夠塑造人物形象,而且通過服裝的松緊體現現當代人在服裝的限制的下,在救人面前依然具有無限的空間。
二、全知敘事視角彰顯紀實性作品的美
茨維坦·托多洛夫是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結構主義符號學家,他最早提出了“敘事學”這一術語,他將敘事視角定義為敘事體態,并將其分為三種:敘述者大于人物即全知視角;敘述者等于人物即內聚焦視角;敘述者小于人物即外聚焦視角。在李明曦紀實性舞蹈創作中,敘事視角主要采取全知敘事視角,大于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重點突出整體感,不僅在思想上具有統一性,在演員排練過程中也能闡釋一種人文關懷,同時在形式上通過整體感來進行敘事,這樣消除觀眾心理對藝術作品人物關系的梳理,以及人物與事件的聯想,整體意識強,舞蹈藝術形式具有純粹美。通過全知視角的敘事,彰顯李鳴曦紀實性舞蹈作品的又一特征。全知視角創作舞蹈,與以往舞蹈創作單雙三群人物形象推進的方式具有質的不同,他將所有形象聚成一個形象團,用一種主題思想將各個不同的人穿在一起,朝一個信念和理想去舞蹈,而傳統舞蹈中,群舞有不同的形象轉換,如果不通過其他藝術符號來辯解,人物形象在舞蹈過程的多意性很難劃分,導致舞蹈作品出現模糊性。
(一)全知視角彰顯人文關懷
群舞創作由于人數多,為了更好的敘事,多采取不同視角進行敘事。而李明曦紀實性舞蹈創作為了彰顯人文關懷,多采取全知視角進行敘事。在創作之前就對自己的演員了如指掌,當代大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征,都具有一定的個性。通過舞蹈創作和表演,全知視角的敘事過程,能夠在班上推動,每一個學生演員都是老師心中重要對象,都是作品最需要的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也希望任何一個學生演員永不放棄,富有正能量,積極向上。
全知視角的敘事方式消除演員與演員之間的層級心理障礙,在大視野環境下,關注參與社會工作的團體,而不是個人,更多的注重集體觀念,通過全知視角的敘事,鼓勵演員,人人是主角,主角是整體,調動每一個人在作品中都具有擔當精神和投入感。消除演員與演員之間的心理障礙,更多的注重人文關懷。
(二)全知視角縮短與觀眾的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又稱審美距離,它是指“藝術家在藝術品之中和周圍。運用技術性發明進行創作的放映形式,以便從心理上將藝術品與現實區分開來”[1]而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往往將心理距離進行互相對照,檢測自己的藝術形式與藝術作品內容是否能被觀眾接受和理解。采取全知視角,拉近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將創作者納入觀眾行列,正是以觀眾的視角去看舞蹈,使得觀眾通過舞蹈藝術能夠心臨其境的感受舞蹈藝術的美,而不是要讓觀眾去對照某一個作品中人物,去尋找自己心中的他。這種站在觀眾的視角去敘事舞蹈作品,彰顯李明曦紀實性舞蹈創作的人文關懷。
三、結語
李鳴曦紀實性舞蹈編創的特點主要有兩點,其一,追求事物發展的真實性,通過真實編實、真情感人。舞蹈藝術創作的構思,在真的基礎上追求整體感,以思想和內容美來統一舞蹈形式的整體感。其二,通過全知視角的敘事方式,拉近觀眾與舞蹈編導的距離,將演員和觀眾放在舞蹈藝術創作的首要位置,彰顯人文關懷,與時代同步,創作貼近人民生活、讓觀眾看得懂的藝術作品是李鳴曦紀實性舞蹈創作的主要特征。大學生藝術節總導演呂凡認為李鳴曦老師的作品有“三吻合”與文化自信相吻合,與中國高等院校培養目標相吻合,與大學生文化藝術節辦展的初衷相吻合。
參考文獻:
[1]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