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

摘要: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在于學生“學”的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是衡量課堂教學能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考評指標。人音版的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第七單元至第十一單元都是以鑒賞受難曲、藝術歌曲或大型交響樂為教學重點。學生對于交響樂之類的體裁相對比較陌生,很難參與課堂教學,所以交響樂鑒賞的教學課程就變成了一塊“雞肋”——學生不愿意聽老師覺得難教。如何在交響樂鑒賞教學設計中找到突破點,提升音樂課的學生參與度,讓交響曲鑒賞能夠講得深入淺出,讓學生漸入佳境,由此愛上“交響樂”,這是筆者一直在實踐探索的課題。近年來,筆者在擔任實習生的指導工作過程中,開設了多次交響樂賞析的公開課,運用“問題引導”“比較法”“音樂實踐”等教學互動設計,分層設計,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更充分地感知和體驗音樂,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達成了音樂學科素養“審美感知”中對音樂藝術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培養和提升。
關鍵詞:高中音樂? ?提升? ?參與度? ?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1-0089-03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1]“在教學中,可根據所聽賞作品的表現題材或特點,創設體驗音樂的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在每節課的導入環節,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精彩音樂視頻,先聲奪人,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一個好的開始。
筆者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一課中,教學目標包含“賞析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學生能簡述其音樂風格”。導入時選擇了迪士尼公司1940年拍攝的音樂動畫片《幻想曲2000》中《命運》的片段,這段視頻的特點是將經典交響樂和動畫藝術融為一體,將卡通由通俗文化提升到藝術的層次,雅俗共賞。交響樂作品《命運》的這一段視頻完全用一些幾何圖形的聲影變化,畫面十分超現實,很容易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加上選用的音樂特地避開學生們都熟悉的第一主題“命運的敲門聲”的部分,截選了第二主題的音樂,讓學生帶著問題欣賞,學生覺得音樂旋律既熟悉又陌生,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課堂效果和氛圍非常好。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穎的課堂導入設計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讓學生迅速進入本課課程學習的狀態,激起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實際教學實施中,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具體選擇哪一種方式導入,只要是合理的、有效的,都可以達到營造本課所需要的藝術氛圍的目的。
二、問題引導 分層設計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想要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教師要遵循教學法中學生主動參與的原則:[2]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注意主動學習和知行協調過程,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的音樂經驗。筆者在教學課堂中經常使用問題引導教學內容的推進,也就是教法中最常用到的“問題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設計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去發現所學習的內容,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以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為重點、以問題組織課堂教學為主線、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
筆者在《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教學設計中,就運用到了遞進式問題引導教學方法:
教學環節:賞析斯美塔那《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賞析,遞進式問題設計
問題1:教唱《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第二主題的旋律后,賞析記憶主題出現了幾次?生:出現了3次。
設計意圖:學生學唱記憶主題旋律是基礎,教師需要耐心地引導學生復聽,盡量達到90%的學生能夠正確完成這一問題是這一環節的關鍵,在施教過程中切記不要代替學生思考直接給出答案。
問題2:每一次主題出現是完全重復還是變化重復?生:變化重復。
設計意圖:帶著更深一層的問題復聽可以幫助提升學生對音樂層次的體驗和感悟,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說出主題重復是屬于變化重復,給學生深度體驗的時間和能力的信任。
問題3:變化重復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生:樂器不同、力度不同。
設計意圖:運用學生已有的音樂要素的知識,來分析新作品,幫助學生提升對音樂藝術獨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
問題4:簡述音樂所描繪的角色和表達的情緒?生:音樂越來越強,色彩越來越明亮,感覺到捷克的大地已經蘇醒。
設計意圖:最后一問是這一教學環節中的難點,教師需要不斷地用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這一段音樂是斯美塔那用心靈譜寫出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美麗景色,而學生說出自己真實體驗的這一時刻就是課堂最精彩的瞬間。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教學問題的設計需要有邏輯性,來增強課堂教學中的連貫性和層次感,才能真正起到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知識骨架的作用。因此,為避免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講授教材內容的理論部分而忽略了學生參與的教學互動設計,導致音樂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一定要精心設計有層次的、適合不同音樂基礎學生的問題,將教學目標和音樂知識轉化為若干問題,才能引導學生真正帶著問題去聆聽音樂、鑒賞音樂,學會思考和對聽覺、視覺信息的分析總結,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記住并愛上這節音樂課。
三、比較教學、拓展探究
比較教學時也要鑒賞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在高中音樂鑒賞的課堂中運用比較法教學,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幫助學生達成知識的遷移和內化,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教學目的。
筆者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一課中,運用比較法設計教學過程,為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針對不同音樂基礎的學生,設計了分層比較教學環節。
比較1:樂隊編制的不同
《第四十交響曲》樂隊編制:弦樂器組、木管樂器組
《第九交響曲》樂隊編制:弦樂器組、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和打擊樂器組(兩管制完整地交響樂隊)
設計意圖:第一層次的比較賞析的問題需要降低難度,引導全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覺得“交響曲”鑒賞也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比較2:創作背景的不同
問題1:1789年7月14日,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生:法國大革命
問題2:《第四十交響曲》的創作時間?生:1788年夏天
問題3:《第九交響曲》的創作時間?生:1809-1824年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本身了解的歷史知識,引起學生的共鳴,用并列提問的方式激起學生主動思考比較音樂作品的不同點,積極地參與到音樂課堂活動中。
比較3:音樂風格的不同
音樂活動1:教唱交響曲的主題旋律,聆聽音樂
音樂活動2:分析《第四十交響曲》旋律線下行所呈現的音樂情緒;分析《第九交響曲》的旋律及節奏的特點
音樂活動3:用表格的形式進行分析總結并簡述同一時期兩位作曲家形成不同音樂風格的原因(見表1)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比較教學,針對教學重點提問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和音樂實踐活動,抓住重點、對音樂作品深度體驗,達成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
比較教學法是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課堂效果好的特點是:教師設計分層次比較,通過音樂的概念、音樂要素、創作背景、作曲家的性格和成長經歷,多維度地提出問題,運用多層次、類比、圖表等多種比較法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提升學生深度體驗音樂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表述的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遇到學生較難參與課堂活動的大型交響樂作品賞析課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藝術情境、分層問題引導和探究比較教學的教案設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盡可能吸引每一位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從而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每一節課都學有所獲。無論是什么類型的音樂課,通過教師精心的課前準備和精彩的課堂教授,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課堂教學與互動,就會讓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對音樂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而達到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