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承場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賴以實現的中介實體,有自然場與社會場之別,二者的共同作用,影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化、活態化保護。正確認識傳承場域的相關問題,對于永福彩調的保護傳承、永福彩調藝術的全民普及均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永福彩調;傳承場域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2-0046-01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國家到地方,逐步建立起了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網絡。自廣西批準設立桂派戲曲曲藝藝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永福縣文化館在政府的領導下,主動作為,將永福彩調的整體性、活態化保護與傳承列為文化館主要業務工作之一。“傳承場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賴以實現的中介實體,傳承主體參與傳承活動的主要場所,對于永福彩調的保護而言,舉足輕重。因此,在推進彩調這一地方劇種的保護傳承工作過程中,永福縣文化館扎根本土,不斷摸索創新地方戲曲傳承的方式方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永福彩調的傳承現狀
近年來,在永福縣政府的關懷以及縣文化館的積極作為下,永福彩調的保護傳承工作卓有成效。通過建立彩調保護傳承機制和局際聯席會議制度等,推動永福縣彩調劇院及羅錦、堡里、百壽文化廣場和各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推廣“調子悠揚周周唱”演出活動,推動永福至羅錦金福一線七村(樟峽、尚水、羅錦、星草、林村、江月、金福)彩調保護傳承帶建設,彩調藝術日益繁榮,彩調精品頻現,形成了扎實的群眾基礎,營造了“全民唱彩調”的濃厚文化氛圍,永福彩調已成為永福亮麗的文化名片。
二、建構彩調傳承場域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多方力量不斷角逐、博弈的過程。它的傳承“場域”既包括了空間概念上的場,也包括了以精神文化為依托而形成的能量場。傳承場域的實質就是由特定的精神文化背景、固定的物理空間、特定的活動主體所共同構筑的。因此,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影響其傳承與保護的不僅有自然場,還有社會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厚積薄發的文化軟實力。積極探索彩調傳承路徑,建構多樣化的傳承場域,讓彩調藝術保護傳承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迫在眉睫。
三、永福彩調傳承場域的建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始終離不開傳承場域。傳承場域作為永福彩調傳承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永福彩調展演展示的公共文化空間,也是彩調傳承人傳授技藝,開展傳習活動的場所,更是一代人集體記憶的空間場域。隨著信息全球化、生活方式現代化以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永福彩調傳承的自然場域和社會場域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因此,在推進永福彩調保護傳承的過程中,永福縣文化館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措并舉推進彩調傳承場域的建構。
(一)注重彩調傳承場域中人的凸顯
永福彩調自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來,在政府的引導下,逐步轉換其傳播的傳統模式,走進社區、走進校園,與永福的文化旅游緊密結合。永福彩調自然傳承場域的打造,社會傳承場域的構建,讓傳承主體與外界社會交流接觸更為緊密,永福彩調的影響力也得以逐步擴大。
(二)推動彩調藝術傳承內容的革新
傳統劇目要想常演不衰,除了要對其原來內容和形式進行整理、改編、加工和提高外,還應該根據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陳出新,讓傳統劇目煥發新的光輝。首先是要保存永福彩調原有的表演內容和形式,此外,還要積極吸收對其發展有利的戲曲元素,并在展現現代生活和現代審美訴求方面下功夫。去蕪存菁,依照時代發展要求與公眾的價值追求,賦予永福彩調更多的時代元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求發展。
(三)推進永福彩調新式傳承場的構建
新的傳承場是對傳統傳承場的補充,是在現代化條件下積極應對的產物,是傳統傳承場的外延、擴展。永福縣作為知名的長壽縣、旅游特色縣,學校教育和旅游業帶動形成的新傳承場以及新建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彩調)均成為了永福彩調傳承的有力依托。因此,永福縣通過進校園和旅游業及相關文化產業的帶動打造彩調藝術的傳承場,使之相互促進,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結語
千百年來,戲曲不僅僅是我國民眾主要的娛樂形式,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重要文化載體,地方戲曲是我們民族傳承下來的文化創造,是人民大眾最貼近的藝術方式。永福彩調是永福縣獨特的傳統戲劇形式,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珍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充分發揮彩調藝術傳承民族和地域文化、娛樂民眾的重要作用,持續推進彩調藝術的全民普及,讓彩調之花在福壽大地上永盛不衰。
參考文獻:
[1]王晨.中國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研究[J].藝術百家,2016(5). [2]亓為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金田,2014(9).
[3]王云芳,黎橙橙.公共文化空間下民族文化傳承場域功能變遷的思考——以廣西武鳴壯族歌圩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7,(02):73-78.
作者簡介:劉蘇蘇,廣西永福縣文化館,館長,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