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盛晴
創新既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在新形勢下,面對全球范圍內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與文化競爭,我國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繼而對學校教育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討論研究。
一、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一)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在創新教育的運用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既要實現教師在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又要實現學生在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創新。因此,在分析創新教育的運用價值時,也應從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角度出發:
首先,在小學數學高段教學中運用創新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質量。創新教育不僅僅是某個新方法、某種新材料的單純應用,而是整體教育觀念、方法體系的優化變革。小學數學教師在運用創新教育的過程當中,應長期處于學習、反思、探索的狀態當中,不斷拓展教學元素的采集與借鑒范圍,進而做到思想新、手段新、內容新、工具新。這樣一來,通過多媒體教學、故事性教學、生活化教學、情景化教學等多種創新教育方法的靈活應用,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將得到快速強化,其對學生實施出的教學引導、教學評價也將更加有效,進而構建出滲透性強、氛圍良好的數學課堂,實現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其次,在小學數學高段教學中運用創新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現階段,“創新”已經成為高質量人才的必備素養,只有保有良好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各領域人才才能推動行業、社會乃至國家的進步發展。因此,在小學這一初級教育階段當中,必須要及時、全面地引入創新教育。在創新教育的運用背景下,小學生將在數學課堂中接觸到更多元化、高質量的知識內容與課堂活動,進而從傳統教育中的被動角色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翁”。這樣一來,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學習、互動討論等主動性的學習活動,小學生的創新意識、靈活思維、求知欲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等多種素養都能得到高度加強,促使小學生向著創新型、綜合型人才的積極方向不斷成長發展。
(二)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第一,趣味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保證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才能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其主動加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探索與創新當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運用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應立足小學生實際的興趣需求,做到以生為本、投生所好,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第二,適應性原則。一方面,應保證教學活動與學生條件相適應。在數學課程體系當中,幾何圖形、運算公式、邏輯關系等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小學生很難順利、直接地形成學習理解。此時,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載體變化、解構拆分等手段,將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變得具象化、通俗化,進而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另一方面,應保證創新元素與課程知識相適應。在運用創新教育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切忌盲目引入創新元素、過度拓展知識內容,以免本末倒置,導致教學內容過多過雜,淡化數學課程本身的滲透效果。
二、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中的策略研究
(一)應用信息化資源開展創新教育
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視頻、音頻、gif圖片等多種信息化資源層出不窮,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材料采集帶來了極大便利。由此,小學數學教師可結合具體的教學方案、知識內容,對網絡中的信息化資源進行廣泛搜集與靈活應用,進而為學生提供出現代化、創新化的課堂教學條件,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與自主探究熱情。具體來講:
第一,用信息化資源構建創新化的教學情境。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分數運算的課程知識時,小學數學教師可將動畫片《童話動物園》的片段資源引入到課堂當中,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內容將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集中起來。播放完視頻后,教師便可趁著學生注意力的“余溫”尚未減退,將“動物園中有4只金絲猴,9只小松鼠,請問金絲猴數量是小松鼠的幾分之幾?小松鼠數量是金絲猴的幾分之幾?”“動物園中有12只梅花鹿,美洲豹數量是梅花鹿的4分之1,那么美洲豹有多少只?”等問題提出來,并鼓勵學生進行5分鐘的自主思考。這樣一來,學生對視頻資源的注意力與好奇心將順利過渡到數學問題上,從而自動自主地投入到解題活動當中,給出“金絲猴數量是小松鼠的9分之4”、“12乘以4分之1等于12除以4,所以美洲豹的數量是3只”等答案。在這一過程當中,小學生的課堂思維持續處在由動畫片視頻構建出的“動物園”情境當中,因而長期保有高度的學習興趣與解題熱情,最終促成課堂教學的高效運行。
第二,把信息化資源作為創新化的知識載體。例如,在教授《觀察物體》一課時,數學教師可將“變形金剛”“海綿寶寶”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三維動畫模型播放出來,引導學生從正面、側面等多角度進行觀察。相比傳統中枯燥、單調的幾何圖形,信息化資源更能引起學生的觀察與學習興趣,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更好。
(二)引入生活化元素開展創新教育
數學是一門反映世間萬物邏輯關系的學科,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聯系。由此,在運用創新教育的過程當中,小學數學教師應有意識、有方法地將生活元素引入到課堂當中,在向學生傳遞數學知識應用價值的同時,消除學生對于抽象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和距離感。
除此之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教師還可將數學教育延伸到真實的生活領域當中,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開放、自主的探究學習。
(三)創設實踐化活動開展創新教育
在創新教育的運用過程中,教師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思維,創設出實踐化的課堂教學活動。
總而言之,將創新教育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是社會人才需求與教育改革趨勢的共同作用結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小學數學教師既要實現自身教學方法、教學材料的創新,又要實現學生培養目標的創新,以此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知識輸出質量,推動學生向著創新型人才的方向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