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彥蛟
摘要:中高年級階段學生已經打好了基礎,對數學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時應進一步鞏固基礎,并強化學生的發散思維,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結構,鼓勵學生大膽的展開問題分析,強化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教師應豐富教學形式,在數學的實踐思考中,采取以人為本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分析學生的基礎思維能力,在實踐中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實踐教學
引言:
小學中高年級時期,教師應依據不同學齡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導入學生感興趣的數學元素,讓學生積極的展開數學的互動,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數學的問題,在營造出的輕松情境中,自由的徜徉,感受數學的多樣化。教師應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數學實踐模式,在教學中創新思考,帶個學生更加新鮮有趣的知識體驗。
1.情景暢想實踐
情境轉換課堂空間,帶領學生走進不同的場景模式中,感受數學的靈活變化,讓學生的思維隨著情境的變換而跳動起來,打破傳統數學帶給學生的刻板印象,讓學生在數學的探索過程中感受這門學科的奇妙多彩,逐漸的形成數學的興趣,并在數學的互動中更加獨立的分析問題,表述出獨立的觀點。如教學“面積”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祖國的宣傳片,從空中的航拍視頻來縱觀我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先對國土面積有初步的認知,而后教師在多媒體上創設一個游戲情境:“幾名地主攀比村里首富,每個人有三塊地,假如你是地主,你從目前圖片上的多個土地山選擇三塊進行拼湊,來競爭村里的首富,你會選擇哪些土地?”讓學生們隨意的選擇其中的三塊進行標號,教師隨機將學生們選擇的圖形拼接起來,讓學生們比一比;“誰才是首富?”創設一個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先進行面積的相關游戲,然后在游戲中逐漸的了解面積的計算方式,讓學生更加充分的認識面積。
2.生活交流實踐
數學與生活相關,教師從生活的視角導入數學問題,從數學的視角進行生活的實踐,可幫助學生更加輕松的化解問題,理解數學的含義。如教學“比例”時,教師詢問學生們:“咱們班是男生多還是女生多?”學生們回答:“差不多(男生多、女生多)”每個班級的人數都大致相等,教師再問:“為什么一個班不是一個女生,也不是只有一個男生?”學生們若有所思,教師提醒他們:“這就是比例的問題,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講究比例,比如我們看到的地圖,地圖和實際的面積都是有比例的,不是隨便畫出來的,是實際面積的縮小版,還有我們自己也是有比例的。”這時候停頓學生們開始思考,教師接著說:“看,我們的頭沒有胳膊長,腿比胳膊更長一些,誰的頭比胳膊還長的嗎?”學生們哈哈笑起來:“沒有。”教師說:“是啊,這就是比例,比例都不協調豈不是怪人了。”學生們又哈哈大笑,教師從生活中尋找一些有趣的比例,讓學生進行比例問題思考,并主動的提出有關比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對數學的概念理解的跟深刻。
3.合作學習實踐
合作中學生們思維可經過碰撞,得到一些創新的想法,或者將已經偏離的思路轉正過來,減少數學學習中的障礙。如教學“圓錐和圓柱”,教師可分配合作小組,基于兩者的差異化、特點展開合作討論,教師可制作課件,展現出圓錐和圓柱的相關影像資料,然后教師利用學案導學的形式,先簡單的說明本節課的要求,就讓學生合作解答問題:“圓柱與圓錐各有那些特征?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計算公式各是什么?怎樣求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么?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們還可以自問自答,他們結合自己課堂上預習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彼此之間作答,這種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在數學的獨立思考中更加積極。合作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均參與其中,不拘一格的闡述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活躍性。
4.動手操作實踐
數學還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學生觸摸到數學的模具,然后更加具象化的分析問題,數學學習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個難點,就是數學的空間內容太抽象了,這些問題只能通過表述來傳遞是顯然不夠的,學生根本不能理解數學的本質問題,只能機械化的去解題,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們有了更多的溝通機會。如教學“三角形”時,教師讓學生準備吸管,然后利用小皮筋將吸管之間連接,連接成為一個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拉扯這兩個圖形,看看最終的結果,學生們很快發現四邊形容易拉扯成為平行四邊形等可以左右移動,而三角形不能輕易拉扯,理解了三角形穩定的定理后,教師讓學生拿著教具繼續了解其長寬高,進行一系列的操作、觀察、推理,然后利用吸管制作不同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并將這些教具擺在一起,觀察他們的特點,同時在分析經典問題,讓螞蟻從A到B走最近的路,這時候學生們利用自己的手指代替螞蟻在教具上前進,模擬螞蟻走路的情境,讓學生分析在不同的三角形上走那條路如何能夠找到最短的距離,這樣的問題分析方式對學生來說更為有趣,他們的參與意識較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中高年級時期,教師應強化對學生的思維培養,注重教學模式創新,鼓勵學生積極并獨立的展開數學的互動,滲透趣味的教學元素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多樣性,教師應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多層次的去理解數學的知識,改變傳統數學教學單一且無趣的互動模式,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思維習慣,利用更加輕松的教學模式,搭建數學討論平臺,讓學生逐漸愛上數學,可自主的完成數學任務,形成數學課堂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潘斕.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J].學周刊,2019(4):20-21.
[2]鄭云.基于數學素養提升視角的小學數學拓展課程實施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36.
[3]潘廣芹.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