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華
摘 要:核心素養的培養正在受到普遍關注,滲透核心素養成為教師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高中語文教學旨在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基于農村高中語文教學現狀,文章分析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并從精心設計閱讀環節、重視課內外閱讀和內容延伸、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三個方面提出高效語文閱讀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閱讀感悟;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1-0076-02
基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語文課堂所擁有的傳統文化價值、文學美感需要教師進行有效呈現。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要想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師就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藏的人文要素,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不可避免地走進“唯成績論”的誤區,進而忽略了語文教學中人文情懷的培養,導致當前部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和應對措施進行探討。
一、農村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中存在局限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對于新課標的理念把握不準確,尤其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核心素養的內容把握不準確。一些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講解,以分析課文為主,沒有有效的課外延伸,不能給學生留一些時間進行自由閱讀與思考。課堂教學形成固定為“讀”“分”“結”模式,即讀課文、分析課文、總結課文。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顯然不適合高中生的語文學習需求,難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2.忽視閱讀的重要性
為了促進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閱讀書籍的時間,以此來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并沒有給學生進行很好的指導,也沒有明確閱讀目標,很多學生在課上閱讀作品很隨意,沒有真正從個人需求方面找尋合適的作品去閱讀,沒有真正地將閱讀同寫作素材積累聯系在一起。由于學生無法真正吸收閱讀材料中優美的句子或者寫作素材,這種無目標的閱讀很難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很多學生還養成了敷衍的閱讀態度,閱讀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就無從體現。
二、農村高中高效語文閱讀教學的措施
1.精心設計閱讀環節,有效引導閱讀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語文教學本來就是發散學生思維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閱讀引入環節的設計。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有趣的引入環節,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學生大多對古典名著有一定的認知,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說一段話,讓學生猜描寫的是誰,在最開始引入時教師可以選用教材上的文章,慢慢地可以引入一些課外素材。
例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猜一猜我以下說的是哪個名著里的情節?花和尚倒拔垂楊柳的故事講的是誰呢?”這時學生們就會議論紛紛,平時在電視中學生也看過這樣的情節,就會猜到故事講的花和尚就是魯智深。這時教師不妨再深入問一下:那么誰能來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呢?這時候很多學生都會躍躍欲試想要說一下具體的經過,有的學生也會在心里默默組織語言來描述。這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名學生進行講述,由于課前留了與課文有關的閱讀問題讓學生們思考,自然能激發學生在課下花一些時間去進行課外閱讀。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提出更多與教學有關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活動。教師課前設計、課中采用的教學問題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創設的,旨在激發學生對提問進行深入思考,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喜悅。閱讀教學環節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教師應重點關注的,教師應讓學生深入體會文本語言,對其中的內涵進行深入思考,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努力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2.重視課內外閱讀,感受書香魅力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改進傳統的課文教學模式,教師首先要把閱讀引入課堂,在課堂上給學生十分鐘時間來分享自己認為優美的語段,這樣在閱讀交流中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好文好句,積累語言素材。教師可根據班級學生的閱讀基礎,對學生分享的優美語段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等具體學科素養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賞析,真正落實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優美語段知識與能力的考查。
教師在閱讀中要起到引導作用,拓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書籍的推薦,盡量推薦一些跟教材相聯系的文章。例如,教師在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并體會毛澤東詩詞中流露出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可以選取毛澤東寫過的其他幾首詩詞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如《沁園春·雪》《七律·長征》《憶秦娥·婁山關》《念奴嬌·昆侖》等。教師可引領學生一起品讀,在品讀中讓學生感受到詩詞的雄渾壯美,從而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實現情感的進一步升華,使他們在廣闊的書籍海洋中暢快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深入感受書香魅力。
3.注重閱讀感悟,深度挖掘內涵
文本解讀是高中語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能力。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分析文本,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挖掘文本內涵是打造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之一。這也是語文學科素養內容中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具體要求,即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
例如,在教學沈從文的《邊城》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文本,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寫作情感。也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一定能夠全面感受作者的寫作情感,但是教師要詢問學生閱讀的體驗,引導學生抓住文本對話、心理描寫的句子,感受男女青年純正的友情、真摯的祖孫之情還有鄰里之間的善良之情等。這些問題每個學生或多或少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與分享,在分享與討論中讓那些不太理解的學生能夠重新認識文章的內涵和價值。當然,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邊城》的影視片段,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活學生心中的情感體驗,讓其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更好地提升對語文文字的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
另外,教師可根據閱讀文章的需要,設計多元化的閱讀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因為高中生都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能力,如果語文教師一直采用固定不變的閱讀教學方式,學生就會在長期的語文學習中形成一種疲憊心理,即一種審美疲勞。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情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例如,可以開展閱讀比賽,或者通過抽簽的方式來進行閱讀分享,或者讓學生表演課堂閱讀情景劇……這些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都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對閱讀教學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的魅力在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字的魅力,提高學科素養,這就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克服教學局限性,重視閱讀的教學地位,精心設計閱讀環節,重視課內外閱讀內容的延伸,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師需要做足語文閱讀教學指導工作,傳授語文閱讀技巧,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何欣,王天平.群文閱讀教學: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01).
[2]藍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課堂的構建[J].廣西教育,2018(34).
[3]鄒荔娟.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語文建設,2018(35).
[4]劉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遷移策略研究[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07).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hinese Reading Classrooms in Rural High School
Zhou Meihua
(Caixi Middle School, Shangha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Shanghang 3642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is getting universal attention,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has become the cont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that cannot be ignored.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ims at effectively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etence in Chines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rural high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fficient Chinese reading classrooms from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carefully design the reading link,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s and content extension, and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efficient classrooms; reading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divers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