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帥,安麗榮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章以論文綜述的形式探討文言文教學的相關問題,并提出一定的建議。具體從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文言文文化意義的研究、文言文與現代漢語關系的研究、文言文的教學探討幾個方面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文化意義;學習方法;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1-0124-03
高中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筆者嘗試以回顧和梳理的方式闡述文言文教學的相關問題。回顧一下20世紀,文言文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被社會的先進知識分子猛烈抨擊,他們提倡白話文,認為文言文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應該被淘汰。但是事物的發展往往有矯枉過正的一面,當時很多知識分子意識到不能把文言文一筆抹殺,因為文言文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與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密不可分,必須用辯證的態度對待文言文。因此,很多研究者、學者、教育家等從多個角度對文言文進行探索和研究,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對古文進行了系統探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之后,張志公、呂叔湘等教育家也開始對文言文教學進行研究。在20世紀最后10年里,專家學者們對文言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的教學地位、意義、教學方法以及教材編排等問題上。
自課程改革深入開展以來,文言文在教育教學上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這些研究成果關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文化意義、與現代漢語的關系、教學探討等,本文嘗試從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中探究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一、關于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進行教學行之有效的策略。文言文的教學方法一直是專家學者們所關注的重點課題。特級教師錢夢龍反對文言文教學中慣用的串講法,他認為,教學不應該只是一味進行知識灌輸,而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味文言文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抓住文言文的精華。另外,文言文內容的熟讀和背誦也非常重要,只有通過這些硬性任務的訓練,學生們才能感受到文言文并非只是枯燥的文字,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文思脈絡和語法規律。對于教學方法這個問題,吳曉香曾指出文言文教學方法的落后性,文言文相比于白話文,它的難度是很大的,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字詞的積累和文章的閱讀。同樣,陳自謙把中國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進行比較,指出中學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方面還存在短板,強調高中文言文教學應與時代相適應,學習和借鑒現代漢語教育教學方法。他認為學習古典作品,可將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一致性加以融合和變通,創造出新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同時他也強調了文言文應重視誦讀教學。
二、關于文言文文化意義的研究
文言文作品內容包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文言文的學習也需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語言作為一種重要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溝通手段,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文言文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書面語言,也是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文言文的文化意義。
文言文是一種應用語言工具,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特征。文言文作為語文教材的必修內容,它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袁彩霞指出,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經典使用的語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和感悟的過程。文言文中的字詞呈現出古代學者的造詣和運用技巧,文言文的句型是學者們精益求精的表達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則是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提升到了較高層次。程夢在碩士論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調查及教學策略探究》中講述了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并對文言文的文化意義做了闡釋,認為文言文在中華文明史上起著傳承歷史、孕育未來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學從現實和未來的角度來看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化價值,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需要,許多文化經典都是依靠文言文才得以完整保存和記載的。李萬曲在碩士論文《高中文言文整體閱讀教學研究》中探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和作用,解釋傳統文化與文言文的聯系,認為學習文言文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繼承,提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三、關于文言文與現代漢語關系的研究
文言文是古漢語的學習范疇,現代漢語則是對古漢語的繼承、發展和演變。所以說,文言文作為現代漢語的源頭內容之一,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促進現代漢語的學習。單偉娜在碩士論文《2011-2015年全國高考語文(I卷)文言文試題與高中文言文教學研究》中,提出對文言文學習要特別重視,教師要用多種方式去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關注和學習,并從白話文與文言文的關系中總結出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方法,認為學好文言文就是為學好現代漢語打基礎,并強調文言文的現實意義和對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四、關于文言文的教學探討
文言文的教學并無定法,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對教學的預設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很難達到共識。但是,這樣的教學現狀是不利于教學發展的,錢夢龍對文言文教學的描述比較清醒,他認為文言文教學己經走入了一個“死角”。盡管時代在發展,教學改革十分火熱,文言文教學卻還是一片荒涼景象。文言文課堂教學己經形成了一種定式的教學模式,教師百試不爽地運用串講法、翻譯法來進行文言文的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這樣的課堂成為“教師主導的天下”。學生自然而然地只是聽現成的詞語解釋、現成的語法句式講解、現成的翻譯、現成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分析,他們能做的就是記憶和練習。這樣的教學現狀,使整個高中文言文教學彌漫著一股機械的“教與學”氣息。
整體而言,文言文的教學研究主要涉及古文的學習方法策略、文言文的文化意義、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關系,而對文言文教學效果的研究還不夠充分。過程的研究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效果的研究也相當重要。教師確立教學的難易程度、精準選擇學習內容、提供多樣學習材料等都是為了取得一個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是注重效果的,但學者卻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教學效果的研究,這種缺失必然導致教學重心的偏離。另外,部分教師所理解的教學效果只是停留在學生的成績上面,殊不知,教學效果的呈現是多方面的,通過教學效果可以給教學帶來多元反饋。因此,文言文教學效果的研究是對教學過程的進一步指導和補充,是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的文言文教學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