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后天的教育、改造,使學生主體本質發生改變,產生具有學科特質的能力和品質,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教學應重視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提升教學策略,擔負起培養學生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品格塑造的重任。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5-004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5.042
一、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
素養的本質是人的修養和特質,學生通過后天的教育、改造,主體本質發生改變,產生具有學科特質的能力和品質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新課改的教育要求下,現代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從知識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考慮初中生的內在學習需求,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針對語文學科的教學,初中語文核心素養旨在對中學生的思維啟迪、價值引領、品格塑造三方面加以培養和改造,體現在教學上是對學生語文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學習綜合素質的培養。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口語交際及探究推理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養成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完善學生的自我認知、審美鑒賞能力,實現文化傳承。也就是說,促進學生語言積累、思維發展、審美鑒賞和文化傳承能力的全面提升,是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塑造的重要任務。
二、語文教學核心素養提升策略
(一)整合教學資源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創建綜合型教學課堂,整合教學資源。綜合性指的是教學方法與學習內容的綜合。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嘗試各類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讀誦寫作外,可開展各類興趣閱讀小組、辯論賽、觀后感交流等特色活動,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思考、合作、探究及評價,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內容上,應將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文化、政治、法律、哲學等多元化學科知識相融合。如在教授完一篇課文后,將課文內容與政治經濟背景相結合分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將課文中的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對比分析,根據相關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及研究。學生長期缺乏思考和表達能力就會形成習慣性思維,等著教師的解答,失去自主學習能力,變得呆板木訥。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重視學生自我思維的表達,可以從自身做起,例如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激發學生溝通表達的欲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初中階段的學生模仿能力極強,會產生下意識模仿與學習教師的一些行為,這也體現了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二)啟發學生感性認知
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單要對文章內容進行剖析理解,還要使教學具有一定的情感深度。教師應在問題情境中融入情感素材,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深層次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當前互聯網科技發達,學生生活物質水平豐富,初中生有自身獨特的個性思維。因此在選擇素材內容時,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生思維階段水平的素材,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材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依據,語文教師應充分應用教材,在通過教材教會學生基本的讀寫的同時,體會其中豐富多彩的語境,從而轉換為他們的核心素養。語文教材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闊的知識背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通過對文章內容的發掘,促使學生了解文章表達的情境,使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教師必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抓住學生情感體會的融合點,讓學生聯系實際說出自己的想法,將課文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如對文中帶有情感色彩的詞和句子進行著重講解,提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語文閱讀學習的效率。同時,應該拓展學生的閱讀寬度,通過一篇課文或一個知識點的融合,拓展出更多的讀物,以此營造一個更加博大、厚重、高效的群文閱讀新時空,從更高的層面上實現學生視野和認識上的融合。而在群文閱讀活動中,對照、比較和相互驗證的閱讀手段不僅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同時還有效提升了學生自主建構閱讀的能力,滋養了學生的品性、情感和精神,讓他們在文章閱讀積累數量無限加大后,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和精神素養。
(三)引導學生進行質疑
作為課程改革的踐行者,教師應把關注點從課堂轉移到學生身上,積極營造人本、民主、自然的課堂教學環境,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用正確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以閱讀填充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心理,指導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在教授課程時要適當留白,不必把所有知識細節都給學生講清楚,要給學生留有質疑的平臺,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突破自身思維的局限。在學生提出疑惑時,教師要調節好“教”與“學”間的關系,不可直接公布答案,而應先充分肯定與鼓勵學生自己觀察與探索,主動思考和推導答案。其次,在學生回答錯誤或答案不完整時,教師不可急于否定,而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探究,給他們提供二次質疑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自由表達,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深化認知。
參考文獻:
[1]趙福樓.核心素養:現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6(4).
[2]趙瑩瑩.從“語文素養”看“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11).
[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寇宏偉(1972.8— ),男,漢族,甘肅隴南人,中教一級,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