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民 李興泉
摘 要:貧困山區農村中學教育落后,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構建出適合農村中學的“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在這一模式下,教師要學會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參與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學目標有精確定位,善于探究性互動的教學方法,讓傳統的知識總結環節變成回放式的內容重現。
關鍵詞:“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05-013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5.130
“互聯網+”教學模式,是信息時代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是互聯網時代對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推進。它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先進的教學模式,為學校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變革,為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我校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互聯網+”課堂教學,經過這幾年的實踐,逐漸摸索出農村中學“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構建。
一、“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學會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間教室,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足矣。而“互聯網+”教學模式,需要一個與教學連通的網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本學科專業知識,同時還要有足夠的互聯網知識和技術做支撐。這樣就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具有較高的網絡工具應用能力,具有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具有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評價能力。
二、“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運用參與式的教學模式
參與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活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課堂的教育方法,真正以生為本地開展教育活動,該教學方法講求師生平等,教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不再是單向的、填鴨式的傳遞,能更好地體現出課堂互動性,從而解放了學生的思維與學習方式。傳統教育中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權與選擇權較弱,很難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而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能極大改善此狀況,讓學生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的個體參與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知識的傳遞和交流是雙向的,知識的接收帶有極大的自覺意識,是多次碰撞后達成的認知統一和認知共識,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對教學的目標要有精確的定位
“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模式手段和方法是多樣化的,對教學設計的要求更高:對目標的定位要精確,所講授的內容要精練,導向思路要清晰。課堂運用投影、多媒體、PC機,微課、創客、數字化課堂等,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互聯網+”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是微課的利用,使用方便,能很好地滿足“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另外,微課資源多樣,情景真實,主題突出,目標明確,正好迎合了“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因此,我們的每一堂課可以使用1-2個微課課例解決課堂教學過程重難點問題,并且大大縮短課堂講授時間。同時,視頻動畫的演示,局部的放大,能使一些不明顯的實驗現象變得明顯直觀。真實的情景重現,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善于探究性互動的教學方法
迅速便捷的網絡交流平臺,讓信息的實時交流成為可能。特別是一體機、電子白板的應用,更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表達自我的積極性。在上課過程中,特別是手機和電子白板的連接,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練習即時拍攝投影顯示在屏幕上,讓全體學生都能有所了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根據課堂進程和學生的需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授課進度。讓傳統的、單向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變為雙向的、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傳遞模式。
五、“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讓傳統的知識總結環節變成回放式的內容重現
“互聯網+物理課堂”教學讓課堂內容的備份、知識的重現成為可能。教師的授課內容錄制的微課,可以在全網絡共享,隨時隨地提取和播放。這就讓我們把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總結環節變成回放式的內容重現,生動形象,更容易加深學生的記憶。并且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效果的需要調取需要重點強化的環節,既解放了教師的身心,又讓課堂總結環節更加科學實效。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農村中學有了物理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有了教學的新模式,就要充分應用好這個平臺,讓“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滲透到每一學科教學中,使農村中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王竹立.“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什么[J].今日教育,2015(5).
[2]張雄.微課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
[3]朱長永,張欣.基于互聯網+傳統教育模式的研究[J].新校園(閱讀),2017(4).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劉建民(1970.3— ),男,漢族,甘肅古浪人,副校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教材教法。
李興泉(1978.3— ),男,漢族,甘肅古浪人,中心教研室主任,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教研教改。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武威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農村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WW[2018]GH07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