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時代 高校 民族宗教工作
作者簡介:袁寧波,長安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01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國內外局勢發生深刻變化,正確處理民族宗教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在根本上關系到我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到國內各個高校,并成為高校學生中不可忽視的群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中央統戰工作會議等多個場合針對民族宗教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一系列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理論,開創性的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實針對性,同時也為新時代高校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1]。因此,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高校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宗教工作問題,對于構建和諧穩定校園和國家安全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擁有56個民族,宗教信仰復雜,信教人數眾多,據統計,我國現有信教公民近2億人,約占我國總人口的15%[2],民族宗教領域意識形態斗爭嚴峻。在2015年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以及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宗教具有長期性、民族性、國際性、群眾性、特殊復雜性以及社會作用雙重性等特點[3]。具體到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中,民族性、國際性、特殊復雜性等同樣顯得尤為突出。高校需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民族宗教的特點,切實加強和改進民族宗教工作。
(一)高校對信教學生動態掌控存在一定難度
目前,針對信教學生,各大高校普遍開展了談心談話、重點學生管控等工作,進行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調查談話中發現,信教學生去宗教活動場所參加宗教活動的比例較低,學生不太注重參加宗教的集體性活動,或者活動比較隱蔽,具有私人化的特點。大學生宗教信仰很難發揮群體宗教的功能,一般不會對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秩序產生影響,但與此相對的是,學校也就很難真正去管理和掌控信教學生的宗教活動動態,以及了解這些學生的宗教價值意識。當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引導涉世未深的學生危害學校和諧穩定和社會安全穩定,學校往往會陷入到被動應付突發事件中。
(二)學生對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的界限沒有明確的認識
什么是民族文化,什么是宗教文化,二者是怎樣的關系,學生對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認知。部分學生會狹隘的認為,宗教文化便是民族文化,宗教活動不過是民族的傳統習俗,學校不應干涉這種習俗文化。這種思想受到民族自治地區環境的影響,在其生活學習環境沒有進行改觀,導致在高校的學習中對宗教文化與民族文化二者關系仍然沒有成熟的、清晰的觀念。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部分宗教文化融入到了民族文化中,二者有著緊密聯系,卻是不同的概念,學生應理性的看待和正確的區分民族文化與宗教文化。
(三)宗教文化在網絡世界生根發芽
網絡信息時代,學生獲取消息的渠道更加便捷與多元。同時,不法分子也將目光放在了網絡這一平臺上,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平臺的隱蔽性、便捷性去傳播一些邪教內容、不實謠言,這給辨別能力較弱的高校學生帶來了負面的引導。在網絡上,高校很難開展民族宗教工作。另外,我們也應注意到,各種微信家族群、公眾號、微博等方式向高校學生傳播宗教思想,宗教文化在這些傳播媒介上開始了再一次的發展,而學校對微信家族群以及公眾號是沒有有效的管控的。宗教文化在網絡平臺上傳播是極其快速的,加之部分民族學生對宗教文化有較強的歸屬意識和部分高校學生信仰的匱乏,網絡時代下,宗教文化在校園擴散,高校信教人群增加。網絡不應是不法分子的法外之地,也不應是邪教組織肆意散播虛假、邪教消息的傳播之地。
(四)政策宣傳普及度不高
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宗教相關政策的宣傳工作,應貫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時期,高校也開展了相關的政策宣傳工作。各高校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影響作用收效甚微。整個宣傳工作仍然以教學內容為主,重理論知識灌輸,輕實踐運用,教育手段大多停留在應試課程的宣講,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在思想上的拒絕,缺少對書本知識的深刻理解。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脫離了教育之本,導致民族宗教政策在學生中宣傳普及度受到一定影響。
在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宗教工作規律并指出,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關鍵是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4]。這一重要論述為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指明了著力方向,高校在開展民族宗教工作過程中要堅持“導”,必須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堅持正確的工作方向,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動權。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
高校應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進課堂、進社區、進活動,提升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能力。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論,教育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高校在學生的人才培養中,應該著重加強學生的科學無神論教育和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理論、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融入到課程學習中,融入到社區管理中,融入到學生活動中。
(二)建立健全高校民族宗教工作規章制度
宗教工作法治化是當代正確處理和解決宗教領域諸多問題和矛盾的根本途徑[5]。高校應當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學校實際情況的規章制度,將民族宗教工作擺在高校統戰工作的重要位置,使高校在開展民族宗教工作的過程中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可查,不斷提高高校針對民族宗教活動的主動應對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紀律意識,學校內不得從事宗教活動,校外也只能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從事宗教活動。
(三)推動民族文化融合
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我國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民族文化與我國核心價值體系交融也在不斷地交融發展。高校應著重將時代特點、本校特色和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打造一批精品校園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和團結互助。比如,舉辦學生民族文化節、民族文化知識競賽、少數民族學生普通話演講等校園文化活動,去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增進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了解。
(四)借助新媒體,創新推動民族宗教工作
如今,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獲取信息、互相溝通交流的主要媒介。借助新媒體,推動民族宗教工作,已成為了高校學生工作的必然要求。用新媒體推動民族宗教工作,工作內容就必須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讓學生主動的接受、吸收,而不是排斥和反對。高??梢砸怨俜轿⒉?、微信、抖音等學生喜愛的新媒體為主要渠道,發布與民族宗教有關的政策、理論知識、新聞事件、社會熱點等,和學生實現互動交流。在探討、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學生主動接受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宗教觀。借助新媒體這個抓手,可以極大改善傳統“灌輸式”教育的模式,推動民族宗教工作上升到新的臺階。
(五)培養少數民族學生干部
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應該抓住“關鍵少數”,注重對少數民族學生干部的培養。在對少數民族學生干部的培養過程中,除了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之外,更應注重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宣講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學生盡快成長起來,成為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并通過少數民族學生干部發揮引領帶動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何虎生.認真學習深刻理解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N].中國民族報,2019-07-16(006).
[2]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 [R].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4.
[3]沈桂萍.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J].中國宗教,2018(6):14-17.
[4]孫春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扎實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J].中國宗教,2016(8):6-10.
[5]朱曉明.問題導向·政治擔當·創新推進——學習習近平關于新時代宗教問題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J].科學與無神論,201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