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一說到評改作文,想必語文教師們大都會變變臉色。靜下心來細想,語文教學中最沒把握的也莫過于把批改完的作文本發到學生手中那一刻了。費時費力地批改,換來的要么是學生的驚鴻一瞥,要么是眉頭緊皺噘嘴瞪眼……我們期待的場景卻很難看見。究其原因,作文批改很多時候只是教師的一廂情愿,是把自己對學生作文的褒貶一股腦全倒給了學生。忽視了學生的需要,缺少共鳴的交流只會換來思維的停滯。面對這些問題,我在評改環節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終于在“用心賞析、用智慧評價”的實踐中看到了柳暗花明。
用心賞析,讀出話中意,讀出話中情。學生的作文雖然水平參差不齊,但也大都是自己的心聲,寫出來也是頗費苦心,上交后總希望得到老師的恰切評價。如果老師憑著對學生以往作文水平的感覺粗略批閱,所下批語這次是上次的翻版,下次又是這一次的復制,顯然是對學生艱辛勞動的漠視。因此對每位學生作文都要懷著尊重的態度,細讀細品。只是可以依據每位學生水平調整批閱重心。對于寫作水平差一些的,就找找好詞佳句,多拜幾個“一字師”。有些雖然語言結構亂了些,仍能寫清文章的意思,就要不失時機地反饋出他的表達意圖,表明老師讀懂了他的感受。在多次實踐中,我注意到學生特別在乎老師是否讀懂了自己的作文。有一次我看一位常常怵頭寫作,總是應付的學生的作文,錯別字連篇,結構也挺混亂,又耐著心讀了兩遍后,看到文中有幾句對外公家菜地的描寫,寫外公種了些他愛吃的菜,我眼前一亮,就這樣下了批語:“通過描寫那一塊小菜地,我看到了外公對你的愛,也看到了你對外公的愛。如果把這段內容當作重點再寫豐富些,你的情感就更突出了。選材來自真實生活,相信這條路你能走好。”這位學生似乎受到了啟發,在以后的多次練筆中都寫到了外公的菜地,漸漸有了形有了色。我每次布置寫作任務,放手讓學生寫之前,都告訴學生先虛擬一個作文的讀者。有了想象讀者,情感就會豐富些真實些。我們語文教師批學生作文,其實是在扮演著學生想象中的讀者,要用心賞析用心傾聽他們的心,真正的傾聽則意味著對學生的肯定、認同、尊敬。
用智慧評論,激出信心、激出興趣。教育靠的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教師的智慧應該像水一樣流淌在有學生的每一個地方。評語帶上智慧才能彰顯教師光芒。面對一摞摞作文,教師不能讓個人的怨嗟阻礙了智慧的汩汩流淌。給學生的評語不在于多,而在于有建設性,讓學生能看到自己是在不斷成長著的。“你描寫遠山的那段語言多美呀!色彩豐富,形狀描摹逼真,別忘了在精致的描寫中加入你的思考。”“你對媽媽的愛,我看到了,真摯感人。如果寫媽媽手時再細致些,如寫寫手的溫度、皮膚等就更細膩了。”評論的話不在于深,而在于給人以激勵;不在于好,在于能給學生希望。教師寫評語除了本身是個寫作指導者,也是一個身體力行的表達引領者。所以教師的評語應該是情真、言美、理明。“歲月它有手呀,輕輕悄悄地把一個頑皮的男孩裝扮成灑脫、睿智的少年,讀著你的文章,忽而曲徑通幽忽而水月洞天……”這是寫給我從初一到初三時一直看著成長的課代表的批語。“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你的文筆剛健有力,語言睿智深邃,也是我們的小謝。”寫給班上一位姓謝的出色男生。一條批語就是一扇窗,向學生們傳送著老師的理解和期望,也展示著教師本人的風采。閃爍著親和力、感染力等智慧光芒的批語呀,不就是老師的心嗎?
作文批改是很辛苦,但誰也不能摒棄它。那就“山不過來我過去”,改變自己的態度最重要。我們就把它當成一件富有藝術性有創造性的活動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