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在藝術領域占據重要地位,舞蹈專業是當前演藝職業學院的重要專業之一。對于演藝職業學院而言,應當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舞臺和實踐機會,切實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的專業技巧,提高舞蹈教師的教研和教學水平。本文針對廣東亞視演藝職業學院舞蹈專業的教學及管理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了當前舞蹈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改善策略。
【關鍵詞】舞蹈專業;建設和發展;演藝學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在現代社會,各種慶祝活動逐漸增加,人們對舞蹈藝術的了解也逐漸加深,使得舞蹈事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舞蹈表演在大眾中有較大的號召力,尤其對年輕人存在許多影響,專業舞蹈人員應當重視對舞蹈的學習,掌握流行和傳統的技巧,以提高自身就業競爭力為目標,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舞蹈表演能力。[1]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示范和創編能力的提高,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設置多種教學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舞蹈培訓,為社會輸送大批優質的舞蹈人才。
一、舞蹈專業建設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
(一)專業設置定位
清晰的專業設置定位是確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向的關鍵。高職院校的舞蹈教育要區別于專業化的院校以及文藝院團的舞蹈教育,其人才培養定位并非高、精、尖藝術型人才,而應當將舞蹈專業的學生培養為符合社會需要的舞蹈人才,主要教育目標應當定位為保證舞蹈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及時就業、提高高職院校就業率這一方向上。[2]舞蹈專業的學生在高職院校經過三年的舞蹈培訓教育,應當能夠選擇適宜的職業方向,保證及時就業。根據調查顯示,高職院校舞蹈專業畢業生通常從事的工作有:藝術團總監、培訓機構負責人、舞蹈編導、舞蹈演員、培訓機構及舞蹈老師、幼兒園教師等(其比例見圖1)。
(二)國家政策導向
根據近期國家為舞蹈專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的政策,分析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舞蹈專業的發展要緊跟國家政策導向。
《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學校規劃中明確提出立足藝術類專業發展,著重建設包括舞蹈專業在內的6大專業群,為舞蹈專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文化文藝工作屬于培根鑄魂工作的重要論述,[3]為學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美育是學校美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構建德智體美勞的重要體系。明確高校美育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展為重點,緊緊圍繞高校普及藝術教育、專業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三個重要領域,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高校美育意見對藝術師范教育提出要求,支持高校設立并辦好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舞蹈教育、戲劇教育、戲曲教育、影視教育等相關專業。鼓勵學校因地因校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積極探索創造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學生特點、教育特質的藝術實踐活動。
(三)人才培養方案
1.增加校企課程
高職院校的舞蹈專業教育應當注重面向社會,以培養職業技能、就業能力、競爭力為目標,聯系校企合作單位,搭建以項目驅動為手段的各種教學實踐平臺,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訓活動和機會,切實提高舞蹈專業學生的表演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舞蹈技巧,滿足學生在就業中有良好經驗、技術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4]
2.增加實踐課程和活動
對于舞蹈專業而言,增加實踐課程和活動是豐富學生實踐機會的關鍵,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增加舞蹈綜合實訓晚會排練課、舞蹈劇目排練課、舞蹈比賽實訓課、演出實訓課等具體方法,加大學生的排練、實踐課程,使得舞蹈專業的實踐課大于60%,[5]充分鍛煉學生舞臺實踐經驗,有效培養學生編排舞蹈節目的能力。
3.職業素質培養
高職院校的舞蹈專業培養應當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面向舞蹈教育與演員行業,職業素質培養應當保證學生能夠勝任舞蹈教師、舞蹈演員等崗位工作,使得學生成為具有教學能力、舞蹈表演能力、舞蹈編導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6]通過素質教育,使得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質和人文素養。不僅擁有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和舞蹈審美、表演能力,舞蹈編排能力,以及教學能力,還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扎實、系統的學科專業理論知識,能夠快速掌握舞蹈表演教學與編導的相關知識。
二、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職業發展分析
根據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比例、所獲得的職業證書及其職業發展年限進行綜合分析(見圖2),對于把握舞蹈專業發展和建設的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不同職業所需的職業技能不同,我們將掌握的崗位能力與職業相聯系,探究了除基本、核心職業能力以外專業舞蹈人員還需掌握的具體崗位能力,確定了這些技能培養所對應的課程(見圖3)。
三、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制定課程體系
根據上文所述對崗位任務和職業能力的分析,以職業發展為導向(見圖4),我們設計、制定了舞蹈專業“4+1”課程體系。“4+1”課程體系,包括對學生人文素質、通用能力、專業素質和崗位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還有“拓展創新”模塊,為學生設置了排練課和實訓排練,主要引進了“校政企”三方的合作項目,制定了定期為政府各種大型晚會排練節目的實踐活動,我們將課程的考核方式放在了舞臺上,讓觀眾進行檢驗。
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
采用“舞臺實踐+以賽促教+課堂實踐+證書考級”培養模式。
(1)以舞臺實踐為“創新的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
(2)用以賽促教的教學模式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
(3)以課堂實踐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專業性。
(4)以證書考級的形式,提高學生從事幼兒教學的能力。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舞蹈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是舞蹈專業學生技能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對舞蹈教師進行培訓,制定師資培訓規劃,建設具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高職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7]基于此,我們從多個方面采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措施:
(一)“以老帶新”
采用“一帶一”的培養模式,提升新教師教學能力,使得全體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對師資隊伍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參加政府項目
通過積極舉辦、參加各種校、政、企合作項目,提升教師大型活動組織能力。
(三)參加“省舞協”培訓及省里各大比賽
通過引導教師參加舞蹈協會的培訓及講座活動,增加教師培訓機會,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省里的各項比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六、改善專業教學環境和條件
專業教學環境和條件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環境,其氛圍對于學生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特別針對舞蹈這類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對專業教學環境和條件比文化專業學生培養的要求更高。[8]
(一)擴大校內教學實訓基地規模
校內教學實訓基地是學生學習、練習的主要場所,其規模對于學生的有效練習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根據這一理念,我們對校內的實訓基地進行了擴大(見圖5),對基地中使用的設備進行了更新。
(二)提高校外教學條件
近年來,隨著國家逐漸對高職院校職業發展的關注,加大了對校外演出實訓舞臺的提供,當前,校外教學實訓基地已經增加到三個大規模場館,包括塘廈體育館實訓基地、塘廈演藝館實訓基地、塘廈農民工藝術團實訓基地。
七、高職院校舞蹈專業教學管理研究
(一)教學實施保障
主要包括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學習評價、質量管理六個方面,保障和督促我們的教學,采用施行雙師教育、提高實訓條件、增加教學資源、加強實訓教學、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校院(系)兩級的質量保障體系等方法,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
(二)加強舞蹈專業教學管理
“創新教學模式”把學生從課堂拉到舞臺實踐,鍛煉學生舞臺實踐能力;以舞臺實踐作品培養和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就業能力、競爭力;以群眾評價為主要教學評價方法,檢驗教學作品及成果。
八、創新舞蹈專業教學改革特色和亮點
(一)建立“以賽促教”的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應當加強以賽促教的課程改革,根據省教育廳組織的“中國舞”技能技巧比賽,增加以比賽、備賽為導向的相關課程。
(二)組織校、政義演和社會服務演出
組織義演和公益性質演出,不僅能夠為高職院校舞蹈專業學生提高實踐機會,提高其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心,強化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提高舞蹈職業藝術價值,幫助學生加深對舞蹈藝術的理解。
(三)加強以職業資格證書舞蹈考級為導向的教學
職業資格證書舞蹈考級課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幼兒教學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學校創收。
(四)校企聯合培養
校企聯合培養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方法,能夠有效鍛煉學生舞臺實踐能力。同時,加大高職院校舞蹈專業知名度,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良好的幫助。
九、高職院校舞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一)師資力量不符合教學需求
演藝學院教師的教研能力決定了舞蹈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未來發展。然而,當前的高職院校舞蹈教師的師資建設及職稱結構并不理想。由于高職院校招生逐年增加,學生人數越來越多,造成了教師人數短缺、課時量大等問題。師資隊伍中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較為缺乏,教師年齡普遍偏低,更重要的是,具有較強專業水平的教學骨干最為稀缺。針對這一問題,高職院校應當注重為教師爭取學習培訓機會,鼓勵教師多參加省市地方組織的舞蹈培訓。聘請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通過老帶新教研模式、學校培訓教研活動及參加政府項目,培養和提高新老師的教學及表演和編排能力。
(二)因生源質量參差不齊而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困難
高職院校生源較為復雜,學生之間存在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上很有可能出現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跟不上的問題,教師團隊需在教研工作上下大功夫。特別是對普通高中生源的學生進行專業頂端教學內容時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授課對象是否能夠得到公平的教育問題。對此,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多關注基礎差的學生,在專業大課的授課內容設置上不宜設置太難的內容,應當按照大部分學生的專業水平來授課。同時,在教材的選擇上,也不宜用培養“高精尖”人才的培養思路,而應當根據學生的平均水平選擇適宜的教材。
(三)高職院校師生到外地學習的機會較少
部分距離省城較遠的高職院校,得到比賽信息較慢,以至于錯過很多學習培訓和比賽的機會,為了增加學生和教師出去學習提高的機會,高職院校應當加強與兄弟院校舞蹈專業方面的交流,多學習取經。對此,高職院校應當注重加強與兄弟院校的學術交流,在校內多進行教研活動,采取邀請名家講座的方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機會。
十、結語
高職院校的舞蹈專業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高職院校應當加大對舞蹈專業教學和管理的力度,積極為教師提供職業培訓機會,為學生提供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全面提升舞蹈專業教學水平,打造高水平的師資團隊,為高職院校的舞蹈專業建設和發展提高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陳燦.學校體育舞蹈專項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6):55-56.
[2]胡娟.分析群眾舞蹈與社區文化的建設[J].黃河之聲,2019(22):141-142.
[3]張杰蘭.舞蹈類專業特色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吉林藝術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99):257-258.
[4]王藝錕,舒玲.“創造的教育”示范課堂建設: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改革研究[J].藝術教育,2019(12):235-236.
[5]張萌萌.高職教育舞蹈基本功課程建設的理性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238.
[6]樊姝樂.新時期高校舞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分析:評《舞蹈教育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9(10):119.
[7]滕菲.基于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開展路徑探索[J].戲劇之家,2019(29):241.
[8]劉芳,白國亮.基于動作捕捉技術的舞蹈類非遺數字化檔案建設:以秧歌為例[J].電聲技術,2019,43(9):32-33,44.
作者簡介:曹可環(1982-),女,漢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