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英
英語學習的較高境界是學生逐漸具備自我學習能力、自我認知能力和遷移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是靠教師的日常言傳身教實現的(徐浩 2016)。教師在課堂上盡量為學生創設體驗的機會,這樣的課堂能讓人記憶深刻。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Maslow)在調查一批有相當成就的人士時發現,他們常常提到生命中有過的一種特殊經歷——“感受到一種發自心靈深處的戰栗、欣慰、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那種愉悅尤其深刻,心理學家稱之為“高峰體驗”(王哲婷 2017)。教師與學生之間常常通過非語言暗示不知不覺地揭示出彼此之間的情感和態度,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非語言表達及其對學生產生的作用。面部表情、聲音、手勢、服飾、站姿、動作等都是強烈的信息交流(肯尼斯·莫爾 2010)。
1.教師的服飾
教師進入課堂,穿了什么衣服,發型有沒有換新,這些是最先進入學生視線的,也可以說非常受學生的關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用莊重的服飾提升課堂的嚴肅性,以一絲不茍的精神引領學生專心聽課,用心鉆研。同時,匠心獨具的教師會把授課內容和當日服飾相結合。在講授人教版新目標(Go for it?。┏踔小队⒄Z》七年級(下)Unit9What does he look like?中的單詞earring時,教師摒棄過多的描述和圖片,直接戴了一對很大的耳環進入課堂。一進教室,學生嘩然,教師順勢寫下earring和a pair of earrings等內容,課后學生反映這個環節令他們印象深刻。
2.教師的體態
教師的體態語言往往有著無窮的魅力,一顰一笑都會無形中牽動聽講的學生。曾有人說過,“一個好老師首先得是一個好演員”,文本中的意境經由教師的演繹能夠變得活靈活現。英語國家的授課者在授課時面部表情乃至肢體語言都相當豐富,能夠讓聽講者不知不覺跟隨其步步深入教學內容。語調抑揚頓挫、面部表情和藹可親,能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在這樣的環境下聽課,加上授課者豐富的肢體語言,試問哪還會有學生分神?
3.教師的語言
從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來講,需要教師加強自身綜合語言能力的學習與培養,具備綜合性和全面性(徐浩 2016)。我國學生學英語缺乏語境的熏陶,往往聽說能力落后。為改變這一現狀,現在已經達成共識——英語教師要盡量全英文授課,以增加語言環境的真實性,但是在解釋語法等難理解的部分時,可以選擇母語來解說,以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所使用的語言是否規范,邏輯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4.教師的板書
黑板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板書更是教師必須學會的技巧。板書是整堂課教學思路的體現,如導入新課時先呈現哪一部分,應將必要的寫到黑板上。在書寫的過程中,要使用留白、預設等技巧。有的教師還設計出別具一格的板書,形成一個心形圖或者一個卡通形象,讓人眼前一亮。板書所用的字體也是提升教師魅力的重要因素,流暢、美觀的字體會讓學生想模仿,想學寫英語。曾經聽過的一堂英語課上,授課教師分別用斜連體、橫連體甚至古典花體進行不同板塊的板書,聽課教師被深深折服,學生自不用說。
5.教師的才藝
畫簡筆畫、唱歌、聲音模仿、會簡單的魔術等都可以成為教師的才藝,它們會讓教師成為立體的、有影響力的人,并且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偶像,吸引他們對教師所教學科不離不棄。學習生活有時是枯燥且富有壓力的,學生產生的麻木、倦怠等消極情緒會影響其自覺發展。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王哲婷 2017)
在講授人教版新目標(Go for it?。┏踔小队⒄Z》七年級(上)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第一課時時,教師設計的新課導入是以自己的姓氏“金”為切入口,寓意“多金”。教師剛好上課前幾周學了一個變錢的小魔術,于是,上課前特意穿上容易打褶皺的長袖衣服,在兩個袖子上分別預留了褶皺,并事先在褶皺縫里藏進卷成小卷的兩張一百元紙幣,在需要時,假裝提拉袖子的空檔,把事先藏好的百元紙幣捏進手心里,再變出來。教師借助魔術講授了much money,rich等詞,令學生對這堂課印象深刻,小小的魔術帶來的長效影響是許多“勸學經”勸不來的,這些“高峰體驗”能促進學生自覺成長。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英語課堂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何時做、如何做都應該是英語教學時的必教技能。
1.加下畫線
用下畫線標出一般所需掌握的詞組,指引學生聽懂并理解其英語含義。同時,檢查學生有沒有跟著教師的思路認真聽課。
2.打圈
對于介詞、特殊冠詞及零碎的單詞,可以打圈標注。
3.標箭頭
一些定語后置的短語,可以用括弧括起來,用箭頭指向被修飾的部分,這樣成為固定模式之后,以后看到這類筆記標注,就能明白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成分。它可以直觀地表示定語,優于籠統的概念說教。
4.做補充
有些文本排版比較擠,空白處可插入筆記的地方很少,這時就要教會學生做補充式筆記——在需要筆記的句子或語段處寫上數字標記,再到頁眉或頁腳的地方進行書寫,參考論文中參考文獻的書寫和排版方式,做到標記清晰且內容豐富。
5.儲存
前面幾條都是把筆記記在書上,屬于對條文的處理。如果需要大篇幅做筆記,就得使用筆記本。教師在平時引導學生做筆記時,要讓他們注明出處和頁碼,以備查閱。
心理學認為,人們對有聲的東西印象更加深刻。因此,需要授課者把無聲的文本解讀成有聲的內容,讓其更容易被記住。英語學習中的聽說朗讀尤為重要,而我國中學生由于缺乏系統的英語朗讀教學及訓練,開口難、難開口成為典型問題,導致許多學生有口語障礙,甚至喪失了進一步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如果教師發音不標準,他帶出來的學生也往往發音不標準,這不僅影響學生的日后發展,而且會直接表現為其聽能較差,所以,聽讀的引領十分重要。
1.教師導讀
教師若能發音動聽、抑揚頓挫地朗讀課文,在聽覺上就先吸引住了學生。在朗讀時,不讀破句,合理指引升降調,都是“引生入境”的良方。
2.錄音齊讀
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在課堂上采用跟讀錄音材料的做法,即錄音機放一句,學生跟讀一句,這樣往往比較費時,且容易破壞語篇的整體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聽一遍地道的原聲英語,再自己讀兩分鐘,然后跟隨錄音材料同聲朗讀。剛開始學生往往跟不上,讀得很散或者純粹追求和原聲比快,堅持一段時間后,他們便能跟上錄音材料,并且對何時開始讀也能作出正確的估計,做到與錄音材料同步、同調。這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非常有效,也十分受學生的喜愛。
3.學生示范
教學中發現,在課堂上請幾位朗讀得比較好的學生示范帶讀,效果大于模仿、跟讀原聲錄音。學生之間也會形成比拼朗讀的風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下一任課文示范朗讀員,學生學習積極性高。
4.聽力處理
聽力材料也是很好的朗讀材料,但是在聽第一遍時,朗讀材料最好是沒有預習過的,在聽完整個語篇后再做相關練習,不要在中間使用暫停鍵,以免干擾學生。針對其中某些句子,可以請個別學生復述,增強聽力效果。學生平時在聽力過程中也要做筆記摘錄,這有利于其聽力習慣的養成。
5.表演分享
課堂語言的輸入是為了輸出,教師應在清晰、熟悉的環境中設計具有實際意義的、目標明確的活動,并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交際互動,使其通過交談達到對語言的深層理解。實踐證明,分角色朗讀、小品劇、課前小表演、小對話等活動都是行之有效的“調味劑”,這些活動讓學生自己組織、完成,讓他們成為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幫助其逐漸獨立、自主地學習。
“課堂三分功,七分修煉在心中。”僅僅憑借課堂上教師的引領和操練是不夠的,怎樣讓學生在課外仍把心留在英語學科上,將成為成功的助力。家校聯合很重要,會使用延伸力也是教師的“七十二般變化”中的一技。
學生離開學校和課堂仍手捧英語書朗讀,這種境界是教師所期盼的。然而,如何實現這一愿景?讓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自覺朗讀以提升語感是關鍵,讓其完成錄音作業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教師讓學生在家朗讀,并使用微信錄音、QQ錄音或錄音筆等工具將自己讀的聲音錄制下來,然后在課堂上抽取幾分鐘播放錄音效果較好的作業,這是對被播放錄音者的獎勵和肯定,也是對其他學生的鞭策。傳統的讓家長簽名的方式也可以用,但效果稍差一些。
理科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摘錄錯題,將這一方法應用于英語學科同樣有效。英語錯題本可以一分為二地使用——前半本收集錯題,后半本摘錄美文。平時做練習時可以摘錄閱讀理解、完形填空等題中的美詞佳句甚至是語篇,作為朗讀材料進行朗讀,這樣持之以恒地學習,會讓學生的語感得以迅速提升,逐步培養起英語思維方式,繼而反饋在做題上。錯題本的另一個好處在于將試卷化整為零,復習時不會占用過多的時間。
城市里有些茶吧、書吧設有“英語角”,學生可以在空閑時間積極參加。但在農村,這種環境幾乎為零。因此,學生要學會自己創造英語聽說環境,如在閑暇時間播放英語錄音等,自主營造英語聽說氛圍。
旅游景點的很多地方都有雙語解釋牌,一個具備英語素養的學習者往往會主動關注、摘錄并學習這些英語標識,這是不錯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指引學生有意識地做旅游摘錄,并在平時教學中抽取時間讓學生交流旅游中學到的英語短語、生詞。
范文的處理是針對學生書面表達的補充行為。學生在練習寫作時,能接觸到范文,可以分析范文的優點是什么,哪些地方是自己不會寫、不會表達的,思考怎樣才能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之后,進行抄寫并背誦。教師讀范文,讓學生寫下來,這樣做既鍛煉了他們的聽力,又讓其欣賞了美文。
實踐證明,當教師用正確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時,英語學習過程就變得輕松且有創意。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會使他們更有效地學習,英語教學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像有了“金鑰匙”,能打開英語殿堂的大門,教師一定要把這把“金鑰匙”教給學生(楊慶平 2009)。在初中英語學習階段,教師要堅持從“嚴”字上下功夫,且要明確要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施教之功,貴在教師”,教師必須自我發展,通過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真正達到教書育人、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