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階段,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漪老師曾經把導入的作用比喻為“課的第一錘”,并指出,“課的第一錘”必須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思維的火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良好的開端是好課的先聲,如何先聲奪人,需要教師仔細思考。語文教學的導入,旨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導入的設計,應首先有明確的意圖,避免為導入而導入,力避無效導入或者低效導入。否則,不論形式怎樣浮華的導入,都無濟于學生的學習,無助于有效課堂的構建。
傳統單一的導入即便“聲色俱全”,仍不能引領學生深入作品。如在《雨巷》的教學中,多數教師會課前播放配樂朗讀視頻,如果播放之后,不在這個視頻之上設計一些活動,而是單純地將這個環節作為一個“組成要素”,播完就不管了,直接進入常規的作者介紹、詩人的創作風格、詩歌的背景簡介、生字詞過關、題解,甚至直接講解詩歌的大意、情感和主題等,那么這樣的一節課看似充實、有序、環環相扣,實則是填鴨式教學;看似講解得淋漓盡致,實則學生并沒有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沒有真正體會和把握詩歌的精神內核,更遑論課堂的有效性了。
使用有思想含量的問題驅動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準確描述閱讀感受,可以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教師在播放視頻之后,根據視頻設計探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感受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視頻的播放就會有的放矢,起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投入到詩歌意境中、激發學生感悟的功效。如教師讓學生觀看配樂朗讀視頻后,引導學生說說聽后的感受,說說自己體會到的感情基調,提出一到兩個有思想含量的問題,讓學生有思考、會描述,這樣的導入,可以讓學習更高效。
因而,教學導入一定要有問題驅動,有明確的意圖,不局限于傳統單一的導入形式,應極力避免低效甚至無效的“亂導入”。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學中,導入應避免“今天,我們將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導入形式,應注重趣味導入和問題驅動,讓導入不僅奠基有效課堂的基礎,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毛澤東主席曾經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對一位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名巨匠這樣評價:“一身疾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蹦阒烂飨傅倪@名文學巨匠是誰嗎?他寫過哪些著名的作品?當學生說出朱自清,提到《荷塘月色》時,再將學生帶進《荷塘月色》的閱讀中,導入意圖明確,改變了單一性、乏味性,
獨特、新穎的導入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和熱情。于是,多數教師在“趣”上做文章,往往注重了趣味性,為激趣而激趣,暴露出趣味有余而啟發困乏的弊病,忽視了啟發和思維,制約了學生思維力的發展。
如教學《短歌行》,教師在課堂之初,為學生播放《三國演義》中曹操吟詠《短歌行》的視頻片段,播放視頻后,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酒有關的詩句,再滲透源遠流長的詩酒文化,再讓學生談談酒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現。這樣的導入,學生講得眉飛色舞,也聽得如癡如醉,課堂氛圍活躍。但是,仔細分析這種方式的導入,雖然具有趣味性,但局限在酒文化的層面上,缺少啟發性,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去甚遠,存在為了趣味而趣味之嫌,更難以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熱情。
而如果教師在播放視頻后,讓學生整體感知這首詩,緊緊圍繞文本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并在學生回答后進行追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學生將會有更加精彩的收獲。如教師播放視頻后,提出問題:“作者看到了怎樣的場景?”學生回答出后再追問:“他是怎樣描寫的呢。”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也能架起視頻與詩歌之間的橋梁,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詩歌誦讀的活動中。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能起到“熱身”的作用,是輔助手段,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核心。教學中設計和運用的導入,教師既要高度重視其作用,也應將教學的重心放在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上,不能花大塊的時間在導入上,導入只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為此,導入時,教師除了注重導入的明確性、啟發性之外,還應注重主次分明,力避導入內容的繁瑣和龐雜,應把握好時間和度,最好不能超過五分鐘,否則,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減少,學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如上文提到的《短歌行》的導入,如果教師先播放曹操吟誦的片段,再加上之后的大量的酒文化等內容的融入,就沖淡了教學的主題,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而播放視頻后,直接提出“作者看到怎樣的場景”的問題,就直接把學生帶進詩歌的誦讀中,激發學生自主探討的積極性。
在《短歌行》的教學前,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楊洪基的歌曲《短歌行》,之后,提出問題:“聽這首歌曲,你感受到怎樣的情感氛圍?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概括,你會用哪個字?”當學生說出“憂”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設疑:“詩人因何而憂?”這樣的導入“簡約不簡單”,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導入是一門學問。只有新穎、獨特的導入,才會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導入時,應注重方法的多樣化,單一的導入方式,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讓學生感到乏味。
運用音樂導入,是激活課堂氛圍的有效方法。美妙的歌曲,可以感染人的情懷,融洽師生關系。如教學《再別康橋》時,播放黃磊的歌曲《再別康橋》,呈現康橋的風光,給學生營造如詩如畫的視覺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找《孔雀東南飛》的歌曲。歌曲的運用,能夠激活課堂氛圍,營建輕松、愉悅的氛圍,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教師也可以運用“溫故知新”法來導入。這種導入,就是依據最近發展區原理靈活運用導入方法來找準最近發展區,明確學生的學情,在已有知識基礎上,促進學生“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如教學《六國論》,以學過的《過秦論》導入,引導學生從寫作目的、寫作角度、作者立場等方面進行探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良好的導入像戲曲的序幕一樣引人注目,像投石巨浪,掀起層層漣漪,像磁鐵牢牢吸引學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學中,教師應對導入精雕細琢,不能等閑視之、隨意而為,要讓導入真正成為有效課堂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