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寒
高三是學生歸納所學知識、提升能力、沖擊高考的關鍵時期,該時期對學習環境、教學設計的要求較高。在高三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三英語教師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詞匯、語法等知識的積累,忽視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就逐漸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教育部 2018),鑒于此,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英語教學,實現教學信息化是符合現代教學需求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儼然已成為一種教育趨勢。如何將多媒體技術更好地融入高三英語課堂教學,已成為英語教師關注的重點。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將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有機結合的計算機技術,便于教師將平面的知識內容以立體、直觀的方式進行呈現,進而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感官體驗,對知識內容理解得更透徹、記憶得更牢固。
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高三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此外,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搜尋新鮮、原汁原味的英語教學素材,從而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
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學情,結合教學目標,合理選擇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將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從而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進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常用到的多媒體設備有計算機、投影儀等,常用到的軟件有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Microsoft Office Word、視頻播放器、錄屏軟件等。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其思維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高三英語教材中不乏篇幅較長的課文,其中蘊含了眾多的詞匯、語法知識點,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板書這些知識點,學生容易在教師板書的過程中分散注意力,導致思路中斷。但是,如果教師在課前能運用多媒體技術工具,將需要板書的內容呈現在多媒體課件中,在課堂上直接播放,就可以節省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
高三英語教學的中后期,通常會進入復習歸納與提高階段。在該階段,教師需要整合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所學的全部英語知識點,并將其進行羅列、對比、講解,從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強化記憶。而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以上教學活動的效率也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語境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因素。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營造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對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加以刺激,促進學生英語語感的形成。英語課本中的內容較為扁平化、單一化,延展內容少,教師在授課時僅通過口頭描述,難以使學生對未真實接觸過的西方文化、世界展開想象,他們會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黃婭 2017)。而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圖片、動畫、影像等,可以讓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更為靈活,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還能讓教學氣氛更輕松、活躍。
多媒體輔助高三英語教學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從已有經驗出發,建構新的經驗的過程。該理論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體。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生實施知識“填灌”,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將多媒體技術融入高三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打破教師單向“灌輸”的教授狀態,讓學生通過觀看了解豐富的信息,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語習得理論認為,語言并非通過“學習”獲得,只要語言輸入中有足夠的正面“證據”,任何正常學習者均能習得第二語言。換言之,即“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逐步提升第二語言習得能力的必備條件。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才能真正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作用。此外,有研究學者認為,學習者向目的語遷移的程度決定了其第二語言的習得程度,在這種文化遷移模式中,學習者需要對目的語保持開放心態,而且需要獲得目的語社會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由此可見,第二語言習得受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接受和趨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接觸英語的機會,使其在接近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浸潤式學習。而多媒體技術呈現信息的方式豐富多樣,這一特征恰好滿足了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大量語言輸入及營造語言環境的要求,有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
語法復習課是高三英語課程的重要課型之一,但語法知識量大且綜合性強的特點給教師授課增加了難度。傳統的常規語法復習課的教學流程是教師先講解,再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或者是教師先組織學生做練習題,然后進行講解、歸納。在整個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進行大量的板書,導致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被大量壓縮,課堂容量小。而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編整龐大的語法內容,對其進行必要的刪減、突出、簡化等,全面展示語法的內在邏輯與變化規律,進而突破教學重難點,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讓學生形成更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加深印象。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節省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從而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語法操練,從根本上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張靜亞 2017)。
以時態語法項目的復習為例。時態是英語高考中必考的知識點,此類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在特定語境下能否正確分析語境中動詞的時態的能力。但由于語境時態填空題受特定語用場合的影響,分析難度較高,學生容易受種種因素的干擾而誤入“陷阱”,加之中文語法中并無時態表現,因此,此類題目長期以來都是學生的失分點。為解決上述教學難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強化學生的知識水平。例如,使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制作一個PPT,構建出一名高三學生備戰高考的生活場景,展示以下內容:
I’m a student of Senior 3.(一般現在時)
我是一名高三學生。
Now,I’m working hard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現在進行時)
現在,我正在努力為高考作準備。
And I believe that my dream will come true.(一般將來時)
我相信我的夢想會實現。
隨后,使用課件將高考真題進行分類歸納,總結高考中各類動詞時態的特點與用法。最后,運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創編語法解題口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加強記憶。
因為教師制作的PPT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所以學生很容易產生共鳴,從而產生學習興趣。教師點擊鼠標轉換各種時態情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緊張的課堂氣氛,同時讓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語感練習機會。
近年來,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文章話題越來越新穎,且貼合社會及時代熱點,文章體裁也豐富多樣,有應用文、說明文、記敘文、議論文等。現代社會的新觀點及英美人的文化生活習慣均高度滲透于其中(庚金玲 2018)。在這一背景下,常規的閱讀材料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高三英語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真實語言材料的機會,可以通過搜集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尋找精美的英語原文,推薦給學生閱讀。
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的英語寫作提供思路與啟發。例如,教師可以登陸亞馬遜(Amazon)網站收集商品信息,并將其整合成一篇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在學生閱讀之后提出問題:如果你要進行一次“海淘”,該怎樣通過閱讀消費者評價來選取商品,同時如何計算需要支付的金額及如何支付呢?學生經過閱讀與思考,閱讀、思維能力能夠得到鍛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閱讀材料進行延伸寫作,如申請退換商品、發送投訴電子郵件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適當拓展閱讀文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傳統的高三英語讀寫課堂教學活動通常較為單調,整堂課教師機械性地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或寫作訓練,導致學生產生厭讀、厭寫情緒。而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則可以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讀寫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高三英語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時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模式,而應將二者有機結合。首先,由于受教師自身條件及教學內容的限制,多媒體技術無法運用于每一堂課中。其次,課堂板書可以有效展示教師當前的講解思路,進而啟發學生思維;教師通過真實的語言、動作可以向學生傳達不同的情感,這種親近感是多媒體所不能替代的。因此,高三英語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需要注意適當結合傳統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認真備課,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利用板書補充多媒體課件中的缺漏部分。此外,高三英語教師在課前可以將授課的重難點進行紙質印刷,然后以導學案的形式派發給每一名學生。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課堂上因忙于記筆記而無暇思考問題。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時,不能一直站在電腦前講解,而應當適當地在大屏幕前走動,必要時進行板書。這樣可以適當轉換學生的觀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重點內容。
多媒體應用于高三英語課堂教學具有諸多優勢,符合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需求。多媒體輔助教學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目前已成為一種教育趨勢。英語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英語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高三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持續探索多媒體技術的更多創新應用方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