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珍貴
對于第二語言習得而言,語言遷移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一般而言,語言遷移分為正向遷移與負向遷移兩種形式,會給二語學習帶來一定影響。語法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關鍵內容之一,英語與漢語在語法上存在較大差異,漢語語法思維會對英語語法學習造成相應的干擾與影響,這是二語語法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語法教學的任務及目標作了明確要求,指出應引導學生以適宜的語言方式表達觀點或者情感,使其能夠準確梳理語篇知識及內在邏輯。由此可見,應用語法知識的綜合能力已經成為評價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元素。
然而,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過程中,學生受漢語語言思維及語法邏輯的影響,會說出或寫出“中式英語”,對自身英語語法水平的提升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全面、科學梳理漢語負遷移對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帶來的實際影響對于改進與優化初中英語語法教學模式極具價值。
對于初中生而言,在學習英語前,已經基本構建了一套系統的漢語語言學習機制,因此,在英語語法學習中,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漢語語言結構的影響。這種漢語負遷移給初中語法教學帶來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形合法與意合法分別是組成英語與漢語語句的重要形式(孔德媛 2012)。英語造句重視句子形式,高度關注其內在結構,這意味著初中英語教學中關系詞、介詞及連接詞的應用極為廣泛,其對英語語言發展也產生了推動作用。相對于英語而言,漢語并未對上述詞語進行嚴格要求,漢語的語義表達主要借助詞序變換的方式實現。受此影響,初中生在英語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會出現嚴重的“中式英語”現象,嚴重影響對英語語法知識的吸收與理解。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語言的發展能夠推動文化的生成與發展,這意味著語言的缺失將不利于文化的發展。初中生在剛接觸英語語法知識時,尚未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深刻理解與感知,因此,在學習英語語法的過程中,極易受到漢語負遷移的影響而對英語文化及語言使用習慣產生認知偏差。
無論是口語練習還是書面練習,冠詞誤用的現象極為普遍,如:
中文:她有一頭秀發。
(誤)She has a beautiful hair.
(正)She has beautiful hair.
解析:hair指頭發的整體,是不可數名詞,前面不加a。即使有針對性地予以糾正,學生在正確使用冠詞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困難,尤其是口語交際中的冠詞誤用情形要遠遠多于書面表達,這與漢語負遷移的干擾密切相關。另外,由于學生長期受漢語語法結構及思維的影響,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容易出現選詞不當的情形。雖然中國讀者能夠較順利地理解這一表達方式,但是在英美人看來,此種表達方式極其不地道甚至“莫名其妙”(黨華 2019)。例如,將“紅茶”寫作red tea,而非black tea;在表達大雨或者小雨時,部分學生寫成big rain和small rain,這是因為按照漢語表達習慣,“大”和“小”一般對應big和small,但是在英語表達中,需要注意觀察其后的名詞,如果其后是狗或者貓,可以直接表達為big dog/cat及small dog/cat,而描述“雨量”則只能表達成light rain及heavy rain。
在初中英語句法教學中,漢語負遷移的影響更明顯與深入,其中語序問題極為突出。例如:
You like to do what?
I come from Anhui Hefei.
My favorite sport is play soccer ball.
另外,雖然漢語和英語在部分情況下句型相同,即“主+謂+賓”“主+謂+表”,但是如果用漢語表達英語原意,則有可能出現語義偏差,因此需要調整語序。例如:
He only can speak English.
他只能說英語。
Only he can speak English.
只有他能說英語。
英語簡單句往往只存在一個謂語動詞,這是由于謂語的功能可由動詞來實現。然而,部分學生由于長期受漢語使用習慣的影響,把非謂語動詞等同于謂語,最終導致雙謂語錯誤。例如:
站在那兒的女孩兒來自上海。
(誤)The girl stood there came from Shanghai.
(正)The girl standing there came from Shanghai.
(正)The girl who stood there came from Shanghai.
解析:“站在那兒”是定語性動作,修飾名詞即主語“學生”,所以屬于誤用。此外,還存在賓語性動作作謂語用的情形。例如:
他說他將明確拒絕給予她幫助。
(誤)He said she would refuse clearly help her.
(正)He said she would refuse clearly to help her.
解析:“幫助她”是賓語性動作,不能用謂語動詞help him表達,需要用不定式to help him表達。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英語與漢語的異同點。相同點即兩者均為用于交流的媒介,語言的產生必須依托相應的歷史文化條件,在情感交流及思維中體現語言的魅力。兩者的差異點在于,英語極為重視句子結構、長短及時態,而漢語注重句意本身,所以英語文章靈活度較大,而漢語的實用性及藝術價值更顯著。教師向學生厘清英語與漢語的異同,是有效規避漢語負遷移現象的有力條件。
思維導圖是通過“開枝散葉”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通過諸多關鍵性提示詞,引導其圍繞既定的語法展開關聯性學習。以詞匯學習為例,思維導圖需要融入許多線條及色彩,通過不同形式的色塊對詞匯進行串聯與導入,幫助學生實現延伸學習。以water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water作為核心詞,以名詞及動詞的角度延伸出兩大分支,分別介紹water的不同詞性。當water為名詞時,可譯為“水;雨水;海水;海域”,且為不可數名詞,例句為Water is necessary for human.(對于人類而言,水是必須的)。當water作為動詞時,通常被譯為“給……澆水;供……以水;加水稀釋;流淚”,例句為You can water the flowers every three days.(你可以每三天給花澆一次水。)除了詞性這一重要分支以外,教師還可加入“近義詞”分支及“派生詞”分支,引導學生學習與核心詞water相關的詞匯,從而提升詞匯學習效率。例如,water的近義詞有liquid(液體的)、wet(濕的);其派生詞有watered(adj.灑了水的;有水的)等。由此可見,利用思維導圖能夠進一步延伸原有詞匯的內涵,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幫助其在詞匯學習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進而更加深刻地把握中英詞匯差異。
就本質而言,英語與漢語具有根本性差異,在表述邏輯思維的過程中,英語會將判斷及結論前置,將事實及描寫后置,體現為重心在前;但是對于漢語而言,是通過由因及果、從假設至推論,從事實至結論的思維路徑,體現的是重心在后(朱思明2017)。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思維模式,讓學生跳出傳統漢語思維模式。教師要向學生講解英文的敘事邏輯,并通過專項練習逐步提升其英語思維。例如:
原文1:因為我愛他而不是恨他,所以我才會批評他。
譯文:I criticized him,not because I hate him but because I love him.
原文2: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
譯文:We have solved the problem after many years’hard work.
近年來,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推動,初中英語教學數字化、信息化程度顯著提升,互聯網與英語教學的融合程度逐漸加深,因此教師應注重發揮互聯網的擴散作用,通過開放式的教學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中西文化差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轉變角色與定位,通過自主學習加深對跨文化現象的認識。比如,在探討中西方節日的文化差異時,教師可以利用可視化手段搭建框架,讓學生通過查詢文獻或者互聯網資源完善知識結構,如中國節日有 the Spring Festival(春節),the Dragon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Day(中秋節)等,而英語國家的節日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那么,“中國與西方英語國家共有的節日有哪些?中西方節日有哪些不同?”通過有效提問,讓學生利用學習工具檢索與問題相關的節日,并將其記錄在學習手冊中,同時根據題設與同學探討對禮物的態度,通過溝通得出答案:中國人收到禮物后往往不會立即打開,而是等送禮物的人離開后再打開;而西方人通常會當面打開禮物并稱贊。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課程主題運用多種手段,吸引學生關注異國文化。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環節提前準備代表不同文化的圖片,并通過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不同國家在歷史、社會、禮儀等方面的差異。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電影直觀感知文化差異。
綜上所述,漢語與英語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同時兩種語言的學習,必然存在相互作用與影響。在學習二語的過程中,母語負遷移現象是必然存在的。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漢語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詞匯、句法及篇章學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厘清語法知識;聚焦語言差異;利用互聯網手段,培養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英語語法學習的動機,降低漢語負遷移給其英語語法學習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