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成 黃竹湧
摘? 要: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作為高職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助力學生職業發展等育人功能。近年來,高職公共基礎課程面臨著與專業、行業脫節和逐漸被弱化、邊緣化的困境。本文通過對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本源與現狀的分析,找出產生困境的原因,并圍繞“三教”改革提出課程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公共基礎? 職業教育? 發展方向? 課程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10(a)-0186-0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e public basic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enhanc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facilitating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disconnection from specialty and industry and gradually being weakened and marginali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round the reform of "three education".
Key Words: Public found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urse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存在著定位不準、內容龐雜、形式單一等諸多問題[2],嚴重影響了課程的發展和育人功能的發揮。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公共基礎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位置,思考公共基礎課程如何開設,如何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如何才能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等問題。“三教”改革的提出,不僅解決了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同時也為公共基礎課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溯本求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行業企業對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背景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由于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經驗不足、定位不準、專業特色不明顯等原因,導致很多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套用本科教育的模式,成為了本科的“壓縮版”,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就是從本科學校“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程體系中演變而來[3]。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包含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四個關鍵詞。“課程”為中心詞,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高職”是對課程應用領域和功能的限定,表明該課程應用于高等職業教育,其目標是為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培養合格人才;“公共”意指公有的、共用的,是為課程劃定了適用范圍,表明該課程面向所有學生開設;“基礎”原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結構,在這里強調的是課程的功能屬性,表明該課程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專業課學習能力和促進職業發展的基石。
2?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的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沿襲著學科教育模式,導致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各不相謀,出現了嚴重的脫節現象,加之受到以專業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理念的影響,高職院校在師資投入和資源分配方面更加傾向于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被認為是對專業課的補充,課程數和學時數一再被削減、壓縮,呈現出被邊緣化的趨勢。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過于追求理論性和系統性,與專業課無法形成有效的融合,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支撐度不高;(2)公共基礎課程更側重于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授和人文素質、職業素養的培育,課程性質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呈現和教學目標的達成表現出隱形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課程的實用性和必要性受到質疑;(3)受到教師教學觀念和生源質量等因素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學難度大,學習適應性差的情況,學生對公共基礎課的重視度不足,甚至出現厭學和排斥的心理,對教學質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3?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發展方向
3.1 通過師資隊伍建設打破課程壁壘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三教”改革中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高職院校承擔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絕大多數都是大學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普遍缺乏對行業的基本認知和企業實踐的經歷[3],對專業領域的知識同樣知之甚少,加之兩類課存在著不同的課程特點,課程在規劃和建設方面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動,使得兩類課之間產生了壁壘,很難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形成有效合力。因此,高職院校應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綜合型課程組,通過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兩類課程之間的融合度;按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標準,為公共基礎課教師創造專業學習和企業實踐的機會,為教師融入專業、貼近企業提供有利條件[4];公共基礎課教師需轉變思想觀念,主動貼近專業,了解專業課學習的需求,積極思考研究與專業課之間的結合點,讓公共基礎課成為專業課教學的一個有力支柱。
3.2 開發具有專業特色的新型教材
教材作為教與學之間的媒介,對于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4],是“三教”改革的基礎。目前,高職公共基礎課大多使用的是通用教材,其特點是知識結構完整、內容齊全、適用范圍廣泛,但這也導致了此類教材在內容方面更注重理論性和學科性,缺乏專業特色,無法滿足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發展需要,按照“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的原則,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積極開發具有專業特色的新型公共基礎課教材。教材內容應打破學科體系、知識本位的束縛,及時將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作為內容模塊融入到教材中,關注技術發展帶來的學習內容與方式的變化,形成“紙質教材﹢多媒體平臺”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5],突出教材的實用性與功能性,以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3.3 根據知識模塊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
教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教法改革是“三教”改革的主要途徑。高職學生在畢業后絕大部分將進入企業生產一線,對學生崗位勝任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著重要的作用。高職公共基礎課按照知識結構可分為基礎性、專業性和拓展性等模塊,對于基礎性知識,可采用講授法由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教授學生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對于專業性知識,可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將專業案例引入到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專業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拓展性知識,可采用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綜上所述,公共基礎課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助力專業學習為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落腳點,根據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的需求,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從枯燥的公式、概念和抽象的理論中解脫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職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4 按照學習需求科學安排教學進度
大多數高職院校將公共基礎課劃在通識教育模塊,多集中在第一、二學期開設,開設時間要遠早于專業課。這樣的學期分布導致兩類課在教學進度方面無法實現有效銜接,課程的功能得不到有效的體現。因此,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需要按照學習需求制定多學期分段式的教學組織模式,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進度劃分學段,已實現兩類課的高效融合。以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英語課為例,在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英語課分為基礎英語(必修)、專業英語(限選)和拓展英語(選修)三個模塊。三個模塊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分布在不同學期,教學目標分別為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專業英語資料和進行涉外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參加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能力。
3.5 拓寬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維度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大多采用的是期末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方式,側重于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這種傳統的評價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降低了對教學實施過程、教學效果和學習情況反饋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因此,建立多維度的學習評價體系,對知識掌握的評價,可采用傳統的評價方式,檢驗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對知識運用的評價,可采用項目考核的方式,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對職業素質的評價,可采用目標測評與過程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加技能大賽等納入到評價體系中。通過拓寬學習評價維度,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4? 結語
在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課程的改革既要順勢而為,更要乘勢而上。公共基礎課程必須準確把握“三教”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遵循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努力開創出一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之路,更好地發揮在人才培養中的功能與作用。
參考文獻
[1] 歐陽碧蕾.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的現狀分析與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4):20-21,46.
[2] 馮世德,張成林,張欣艷.高等農業院校公共基礎課考核模式設計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7):39-41.
[3] 桂德懷.高職公共基礎課程:困境、本原與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4):78-80.
[4] 陳家頤.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11):65-66.
[5] 李忠華.淺析“三教”改革的三個核心問題[N].中國建設報,2020-04-08(5).
[6] 趙長青.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下的公共基礎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融合度的探索與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0):218,220.
[7] 何萬麗,馬寶成.新時代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發展的審視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9(3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