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田田
摘? 要:國土空間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載體,是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空間開發失衡、資源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趨嚴重,有效控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成為了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對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的研究進展進行綜合梳理的基礎上,以攀西地區為例,對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進行實證分析,旨在為區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空間用途管制策略實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土空間? 開發強度? 綜合評價? 生態保護? 空間管制
中圖分類號:F30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9(b)-0105-04
Abstract: Territory is the basic carrier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home of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imbalance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Effective control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tens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resources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tensity, this paper takes Panxi region as an example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ts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gional territory plan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rritori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Territory; Development intens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patial regulation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區域發展不協調以及國土開發失衡、資源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也日益突出[1]。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國土空間管理的重大創新,對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對象是陸地國土空間及其承載的開發建設活動,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則是其綜合反映,控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是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防止國土開發失衡的必要條件,也是政府實施建設空間總量控制,調控國土空間結構的基本手段[2]。因此,本文在對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研究進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以攀西地區為例,對其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進行剖析,以期為其國土空間規劃和管制提供參考。
1? 研究進展
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是衡量土地開發利用活動的頻率、速率、規模大小,資源變化程度以及資源反饋效應狀況的尺度,是一個包含多層次結構、多元要素的復雜概念。目前,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的內涵界定,二是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的定量評價,三是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演變的生態環境效應探討。就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的內涵而言,學者們認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是指區域建設用地規模與區域自然條件適宜建設國土面積比例;廣義的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是指區域內的建設用地規模占國土總面積的比例[3]。就國土空間開發強度的定量評價而言,學者們主要是通過構建綜合指標體系,從多方面對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進行估算。例如,紀學朋等構建了建設用地開發均衡度指數,對各省建設用地空間配置合理性進行了評價[4],唐常春等構建了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體系,對長江流域人口-經濟耦合關系進行了分析[5]。就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演變的生態環境效應而言,主要包括建設用地擴張導致的污染排放[6]、生態系統服務變化[7]、碳排放效率波動[8]、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9]等方面。由于國土空間開發強度定量評價是開展后續研究的基礎,在學術界廣受關注。本文選取綜合指標,構建相應的指數,對攀西地區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開展定量評價,以期為區域國土空間開發、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
2? 實證分析
攀西地區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包括攀枝花市的5個區(縣)以及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的17市(縣),總共22個區(縣)(圖1)。攀西地區總面積為6.8萬km2,約占四川省面積的13.9%。攀西地區的地形呈現出了西部地區大于東部地區,又大于中部地區的特點。根據這種地形上的差異可以將攀西地區分為高原林牧區、大小涼山區、安寧河谷區和南部地區。截止到2016年,攀西地區的年末常住人口為605.78萬人,國內生產總值達2 418.6億元,是四川省人口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
人類是國土空間開發活動的主導者,不同的人類活動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因此,本文從人類活動基礎、人類活動方式和人類活動結果三方面入手,建立了攀西地區國土空間開發強度評價的關鍵指標體系,并采用專家打分法對攀西地區人類活動強度各因子的權重進行了剖析。攀西地區人類活動強度評價指標體系和因子權重如表1。
從表中可知,人類活動基礎、人類活動方式和人類活動結果三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25,0.4和0.35。其中,人類活動基礎中高程和坡度的權重分別為0.42和0.58,人類活動方式中土地利用方式、道路影響力和人均糧食產量三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37,0.34和0.29,人類活動結果中人口密度,人均農業增加值和人均工業產值三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49,0.21和0.3。
所有指標按照不同的分級標準,分成5個等級,分別賦值為1,3,5,7,9。各指標的分級標準和賦值如表(表2所示)。其中,對高程而言,高程<1500m的區域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海拔高度,高程3000 m以上正常人就會出現高原反應。因此,本文將攀西地區的高程分為了5個等級,分別為>3000 m,2500~3000 m,2000~2500 m,1500~2000 m,<1500 m。就坡度而言,本文根據山區發展特點和坡度分級標準,將其劃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25°,15~25°,6~15°,2~6°,0~2°。土地利用方式分級主要是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干擾強度系數進行分級來確定;道路影響力主要是通過計算不同等級道路的影響力值來進行分級;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農業增加值、人均工業產值和人口密度主要是在Arcgis中采用自然斷點法進行分級,并以此賦值。
根據各指標的分級標準,生成各指標的等級分布圖。再根據各指標的分級值和權重,采用加權求和法對人類活動基礎、方式和結果進行評價,進而識別攀西地區人類活動強度分布狀況。
就人類活動基礎分級而言,人類活動基礎較弱的區域主要位于攀西地區的高原林牧區,特別是木里藏族自治縣;人類活動基礎一般的區域主要位于大小涼山區以及南部地區的會東縣,安寧河谷區和南部地區(除會東縣)的基礎較好。就人類活動方式分級而言,人類活動方式較弱的區域主要位于攀西地區的木里藏族自治縣,主要是因為木里縣的道路交通不發達、耕地面積狹小,人均糧食產量較低。人類活動方式較強烈的區域呈明顯的帶狀和集聚式分布,帶狀主要是沿著安寧河谷,集聚狀主要是以攀枝花市區和西昌市為中心。從人類活動結果分級來看,人類活動結果最弱的區域主要位于攀西地區的大小涼山區(除雷波縣城外)和高原林牧區(除鹽源縣城外);人類活動結果較劇烈的區域主要位于攀西地區的南部地區和安寧河谷區。整體表現為中部地區的人類活動結果比西部地區劇烈,又比東部地區劇烈。從人類活動強度分級來看,人類活動強度較弱的區域主要位于木里藏族自治縣以及大小涼山區的美姑縣、金陽縣和布拖縣的部分區域;人類活動強度較劇烈的區域主要位于安寧河谷區和南部地區。整體而言,攀西地區國土空間開發強度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一致,與區域地形分布相異。
3? 結語
本文從“三生”角度,在對國土空間利用質量研究綜述的基礎上,以攀西地區為例對其三生空間利用質量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攀西地區國土空間利用質量空間差異性明顯,整體表現為中部安寧河谷地區國土空間利用質量最高,其他地區利用質量相對較低,并且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高度一致性,對于國土空間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沈春竹,譚琦川,王丹陽,等.基于資源環境承載力與開發建設適宜性的國土開發強度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6):1276-1286.
[2] 李秋穎.城市群地區國土空間利用質量評價與提升路徑研究—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為例[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5.
[3] 嚴金明,迪力沙提? 亞庫甫,夏方舟.基于協同發展的省域狹義國土開發強度內涵界定與閾值測度[J].農業工程學報,2019,35(4):263-272.
[4] 紀學朋,黃賢金,陳逸,等.基于陸海統籌視角的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以遼寧省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3):451-463.
[5] 唐常春,樊杰,孫威.長江流域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分布特征與政策啟示[J].地理學報:英文版,2015(11):1377-1392.
[6] 陳偉蓮,張虹鷗,李升發,等.新時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思考—基于廣東省評價實踐[J].廣東土地科學,2019,18(2):4-9.
[7] Xu Y, Tang H, Wang B, et al. Effects of land-use intensity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a case study in Huailai County, China [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6, 75(5): 416-425.
[8] 張苗,甘臣林,陳銀蓉,等.中國城市建設用地開發強度的碳排放效率分析與低碳優化[J].資源科學,2016,38(2):265-275.
[9] YAN H, LIU F, LIU J, et al. Status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 China and its impacts o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7,27( 4): 387-402.